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滾柱減速器,包括偏心套、行星輪、輸出輪和固定座,行星輪套設于偏心套,輸出輪和固定座分別套設于行星輪的兩端,行星輪與輸出輪傳動連接,行星輪與固定座之間設有第一滾柱,行星輪的外側和固定座的內側均設有U型槽,固定座的U型槽數量與第一滾柱數量相等,行星輪的U型槽數量少于第一滾柱數量。滾柱減速器通過結合少齒差齒輪傳動的原理,實現行星輪與偏心軸的大速比變速傳動,使減速器具有體積小、速比大、變速精度高、剛性強的優點。通過改變第一滾柱的數量調整滾柱減速器的傳動比,同時通過改變第一滾柱的直徑大小調整滾柱減速器的扭力大小的傳遞。第一滾柱布置于固定座和行星輪的U型槽內,能夠緩解行星輪與固定座的徑向作用力的摩擦與碰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滾柱減速器
本專利技術涉及減速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滾柱減速器。
技術介紹
公知的,隨著傳動技術的發展,機械傳動領域對減速機的精度要求、承載能力及使用壽命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現有的傳動變速機構一般通過齒輪傳動、渦輪渦桿傳動、鏈輪鏈條傳動等。齒輪傳動可以采用外齒嚙合或內齒嚙合。外齒嚙合的同時嚙合齒數少、一般只有通過增加齒輪的模數增大傳動扭矩,大速比輸出需要的機構體積大。內嚙合采用少齒差原理,可以同時有多齒嚙合,但傳動中內外齒的干涉制約了嚙合齒數量,同樣難以輸出特大扭矩。鏈齒傳動采用鏈輪和鏈條的嚙合傳遞動力,采用多排鏈、多排齒的方式雖然可以傳遞大扭矩,但其變速比小,無法實現大速比傳動。并且上述傳統的減速機體質大、精度低,剛性不夠強,生產加工比較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生產工藝簡單、剛性強、精度高、體積小的滾柱減速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滾柱減速器,包括偏心套、行星輪、輸出輪和固定座,行星輪套設于偏心套,輸出輪和固定座分別套設于行星輪的兩端,行星輪與輸出輪傳動連接,行星輪與固定座之間設有第一滾柱,行星輪的外側和固定座的內側均設有U型槽,固定座的U型槽數量與第一滾柱數量相等,行星輪的U型槽數量少于第一滾柱數量。滾柱減速器通過結合少齒差齒輪傳動的原理,實現行星輪與偏心軸的大速比變速傳動,使減速器具有體積小、速比大、變速精度高、剛性強的優點。通過改變第一滾柱的數量調整滾柱減速器的傳動比;同時通過改變第一滾柱的直徑大小調整滾柱減速器的扭力大小的傳遞。第一滾柱布置于固定座和行星輪的U型槽內,能夠緩解行星輪與固定座的徑向作用力的摩擦與碰撞。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行星輪與輸出輪之間設有第二滾柱,行星輪與輸出輪均設有與第二滾柱對應的滾柱槽。由此,第二滾柱實現行星輪和輸出輪的連接,使行星輪與輸出輪同步運動。第二滾柱可以自由滾動,能夠緩沖行星輪與輸出輪之間的摩擦與碰撞。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心套與行星輪之間設有用于支撐旋轉的第三滾柱。由此,偏心套和行星輪分別與第三滾柱相抵觸,第三滾柱起到支撐旋轉的作用,省去了軸承的使用,進一步簡化減速器結構,使減速器便于組裝。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心套的一端的外側與固定座的內側相抵,偏心套另一端的外側與輸出輪的內側相抵,固定座和輸出輪套接。由此,偏心套、輸出輪和固定座的位置設置,使減速器結構緊湊,進一步縮小減速器體積。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心套與固定座之間設有第一交叉滾柱組,偏心套和固定座分別與第一交叉滾柱組相抵觸。由此,第一交叉滾柱組為偏心套與固定座提供軸向和徑向支撐,使偏心套與固定座的相對運動更加平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心套與輸出輪之間設有第二交叉滾柱組,偏心套和輸出輪分別與第二交叉滾柱組相抵觸。由此,第二交叉滾柱組為偏心套與輸出輪提供軸向和徑向支撐,使偏心套與輸出輪的相對運動更加平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輸出輪與固定座之間設有第三交叉滾柱組,輸出輪和固定座分別與第三交叉滾柱組相抵觸。由此,第三交叉滾柱組為輸出輪與固定座提供軸向和徑向支撐,使固定座與輸出輪的相對運動更加平穩。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滾柱減速器通過結合少齒差齒輪傳動的原理,實現行星輪與偏心軸的大速比變速傳動,使減速器具有體積小、速比大、變速精度高、剛性強的優點。通過改變第一滾柱的數量調整滾柱減速器的傳動比。第一滾柱布置于固定座和行星輪的U型槽內,能夠緩解行星輪與固定座的徑向作用力。滾柱減速器的偏心套、行星輪、輸出輪和固定座組裝緊湊進一步減小減速器的體積。交叉滾柱組的設置使滾柱減速器的運行更加平穩。本專利技術的滾柱減速器由偏心套、行星輪、輸出輪、固定座、多組滾柱和多個交叉滾柱組形成,各部件加工簡便,進而使滾柱減速器易于生產加工。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方式的滾柱減速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滾柱減速器沿A-A線的剖視圖;圖3為圖2所示滾柱減速器沿B-B線的剖視圖;圖4為圖2所示滾柱減速器沿C-C線的剖視圖;圖5為圖1所示滾柱減速器相對面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所示滾柱減速器的第一交叉滾柱組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6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滾柱減速器。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滾柱減速器包括偏心套1(是滾柱減速器的動力輸入部)、行星輪2、輸出輪3和固定座4。行星輪2套設于偏心套1,輸出輪3和固定座4分別套設于行星輪2的兩端。偏心套1的一端的外側與固定座4的內側相抵,偏心套1另一端的外側與輸出輪3的內側相抵,固定座4和輸出輪3套接。偏心套1的內孔的中心軸線偏離其外圓周的中心軸線,偏心套1的內孔的中心軸線與輸出輪3及固定座4的中心軸線位于同一直線。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行星輪2與固定座4之間設有第一滾柱5,行星輪2的外側面和固定座4的內側面均開設有U型槽,固定座4的U型槽數量與第一滾柱5數量相等,行星輪2的U型槽數量少于第一滾柱5數量,且行星輪2的U型槽數量與第一滾柱5數量相差一個。行星輪2與輸出輪3傳動連接。行星輪2與輸出輪3之間設有多個第二滾柱6,多個第二滾柱6在行星輪2與輸出輪3之間均勻分布。行星輪2與輸出輪3均設有與第二滾柱6對應的滾柱槽。行星輪2設有與第二滾柱6對應的滾柱槽,此滾柱槽比第二滾柱外徑大;輸出輪3設有與第二滾柱6對應的滾柱槽,此滾柱槽跟第二滾柱外徑一樣大小,形成滾柱槽與第二滾柱多條線的抵觸。因此,行星輪2與輸出輪3通過第二滾柱6傳動,實現同步運動。行星輪2與輸出輪3之間存在空隙,空隙的寬度大于第二滾柱6的直徑,使行星輪2具有偏移轉動的空間。偏心套1與行星輪2之間均勻分布用于支撐兩者旋轉的第三滾柱7。第三滾柱7起到軸承的作用。偏心套1的端部設有環狀凸臺11,環狀凸臺11的外側與固定座4端部的內側相抵。環狀凸臺11的中心軸線與固定座4內孔的中心軸線位于同一直線。環狀凸臺11與固定座4之間設有第一交叉滾柱組41。偏心套1和固定座4開設有用于容納第二交叉滾柱組31的連接槽。如圖5所示,固定座4的內側邊緣設有第一壓塊42,第一壓塊42與固定座4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第一壓塊42的底面與第一交叉滾柱組41相抵。偏心套1背離安裝座的端部的外側與輸出輪3的端部內側相抵。偏心套1的與輸出輪3相抵之處的外側圓周的中心軸線,與輸出輪3的中心軸線位于同一直線。偏心套1和輸出輪3相抵之處設有第二交叉滾柱組31。偏心套1和輸出輪3均開設有用于容納第二交叉滾柱組31的連接槽。如圖1所示,輸出輪3的內側邊緣設有第二壓塊32,第二壓塊32與輸出輪3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第二壓塊32第底面與第二交叉滾柱組31相抵。輸出輪3的外側與固定座4的內側面相抵,兩者相抵處設有第三交叉滾柱組33。輸出輪3和固定座4均開設有用于容納第三交叉滾柱組33的連接槽。如圖1所示,輸出輪3的外側邊緣設有第三壓塊34,,第三壓塊34與輸出輪3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第三壓塊34的底面與第三交叉滾柱組33相抵。圖6為第一交叉滾柱組41的結構示意圖。第一交叉滾柱組41由多個交叉設置的滾柱411組成。第二交叉滾柱組31和第三交叉滾柱組33的結構與第一交叉滾柱組的結構相同。如圖2所示,偏心套1與固定座4相抵之處設有第一密封圈43。偏心套1與輸出輪3相抵之處設有第二密封圈35。輸出輪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滾柱減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偏心套(1)、行星輪(2)、輸出輪(3)和固定座(4),所述行星輪(2)套設于偏心套(1),所述輸出輪(3)和固定座(4)分別套設于行星輪(2)的兩端,所述行星輪(2)與輸出輪(3)傳動連接,所述行星輪(2)與固定座(4)之間設有第一滾柱(5),所述行星輪(2)的外側和固定座(4)的內側均設有U型槽,所述固定座(4)的U型槽數量與第一滾柱(5)數量相等,所述行星輪(2)的U型槽數量少于第一滾柱(5)數量。
【技術特征摘要】
1.滾柱減速器,包括偏心套(1)、行星輪(2)、輸出輪(3)和固定座(4),所述行星輪(2)套設于偏心套(1),所述輸出輪(3)和固定座(4)分別套設于行星輪(2)的兩端,所述行星輪(2)與輸出輪(3)傳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輪(2)與固定座(4)之間設有第一滾柱(5),所述行星輪(2)的外側和固定座(4)的內側均設有U型槽,所述固定座(4)的U型槽數量與第一滾柱(5)數量相等,所述行星輪(2)的U型槽數量少于第一滾柱(5)數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柱減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輪(2)與輸出輪(3)之間設有第二滾柱(6),所述行星輪(2)與輸出輪(3)均設有與第二滾柱(6)對應的滾柱槽。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滾柱減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輪(2)的滾柱槽的槽口寬度大于第二滾柱(6)的外徑,所述輸出輪(3)的滾柱槽的槽口寬度等于第二滾柱(6)的外徑。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滾柱...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勇強,
申請(專利權)人:李勇強,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