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農作物肥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專用生態肥其特征是由星星草、毛竹葉、中藥渣、牡蠣粉、碳酸氫銨、磷礦粉、草木灰、氨基酸鎂、鉬酸鈉、果膠、蔗糖及土壤調理劑組成。本發明專利技術專用生態肥以有機肥為主,含有豐富的腐殖酸、氨基酸、蛋白質,復合添加適量的堿性無機肥,營養全面,能很好的滿足作物生長的養分需求,肥料中的土壤調理劑可以吸附酸性土壤中大量的鋁離子和鐵離子,減少對磷肥的固定,增強土壤的陽離子吸附能力,降低土壤的淋溶作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緩釋肥料領域,特別涉及。
技術介紹
在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如浙江、福建、海南、廣西、云南、貴州等廣泛分布著酸性土壤,其主要類型是紅壤、赤紅壤、磚紅壤等,大部分土壤的PH 4.5-6.0之間。隨著近年來化肥的大量施入以及有機無機配施不合理,土壤酸化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并且在局部范圍內嚴重影響了土地生產力。土壤酸化直接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酸性土壤中游離的鐵、鋁活性高,與磷形成難溶性的鐵磷和鋁磷,使土壤磷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磷絕大部分轉化為固定態磷,致使絕大多數的土壤嚴重缺磷;酸性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低,增加作物需要的金屬元素(如鉀、鈣、鎂元素等)的淋溶,造成土壤肥力失衡,從而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研宄表明,多施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耕地土壤的質量,但市場上有機肥料質量參差不齊,有機肥與無機肥的不合理配比施用導致肥料利用率不高,對土壤的修復能力改善不明顯,導致有機肥的市場應用前景受到限制。生態肥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肥料,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施入土壤中可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孔隙率,防止土壤板結,減輕鹽堿損害,提升土壤肥力,達到提供營養的同時,改善土壤的作用。目前關于針對酸性土壤的專用生態肥的研宄報道較少。因此,研制和開發酸性土壤的專用生態肥,對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該生態肥是利用星星草、毛竹葉、中藥渣、牡蠣粉作為有機質,有效改良活化酸性土壤,增強土壤供肥能力,促進作物根系發達;復合添加堿性無機氮磷鉀肥料和微量元素,提高酸性土壤的pH,降低游離的活性鐵離子和鋁離子,使植物根系全面吸收氮磷鉀營養元素;同時添加果膠、蔗糖,誘導植物產生酚類次生代謝產物,與鋁離子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減少酸性土壤中鋁離子對植物的毒害;肥料中添加的土壤調理劑可以提高土壤陽離子置換能力,絡合酸性土壤中游離的鐵離子和鋁離子,減少磷肥的固定和鉀肥的淋溶,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從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進一步,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是將星星草、毛竹葉、中藥渣曬干后同牡蠣粉進行剪切處理,然后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通過微波加熱進行低溫催化水解,使有機物料轉化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小分子,再與堿性無機肥料、微量元素、果膠、蔗糖及土壤調理劑進行攪拌混合,即得到本專利技術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本專利技術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重量份:星星草40~50份、毛竹葉30-40份、中藥渣20~30份、牡蠣粉5~10份、碳酸氫銨10~15份、磷礦粉10~15份、草木灰10-15份、氨基酸鎂3~5份、鉬酸鈉3~5份、果膠1~3份、鹿糖1~3份、土壤調理劑5~10份。上述所述的果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膠在植物體內的甲基化程度高,使細胞的陽離子交換能力下降,減少吸附在果膠上的Al3+;同時果膠還可以誘導植物產生酚類次生代謝產物,與鋁離子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減少鋁毒害。上述所述的土壤調理劑由樹菇渣、蒙脫石、粉煤灰、環糊精和葡庚糖酸鈉按質量比為3~4:2-3: 2-3:1-2:1-3組成,其制備方法包括: (1)利用粉碎機將樹菇渣粉碎至1~3厘米,然后放入雙螺桿擠出機進行擠壓處理,擠壓溫度為100-130°C,擠壓完成后冷卻,碾碎; (2)將蒙脫石和粉煤灰細化至30~60目,備用; (3)將步驟(I)中碾碎后的樹菇渣和步驟(2)中處理后的蒙脫石、粉煤灰加入至攪拌反應釜中,加入質量分數為10~15%的環糊精水溶液,在40~50°C攪拌反應20~30min,設定攪拌速度 50r/min~100r/min ; (4)將葡庚糖酸鈉加入到步驟(3)中,繼續攪拌10~15min,干燥即得所述土壤調理劑。本專利技術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其特征是具體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星星草、毛竹葉、中藥渣曬干后同牡蠣粉一起投入剪切式活化機進行剪切,設置轉速為3000~5000rpm,剪切完成后冷卻; (2)將步驟(I)中剪切后的有機物料投入到微波反應器中,加入有機物料重量的5~10%的檸檬酸調節劑,再加入有機物料重量的0.1-0.5%氧化鎂催化劑,設置微波反應參數:功率 800~1000W,溫度 55~70°C,反應 30~60 min,冷卻; (3)將步驟(2)中的反應物轉至攪拌反應釜中,加入碳酸氫銨、磷礦粉、草木灰、氨基酸鎂、鉬酸鈉進行攪拌,在100r/min~200r/min的轉速下保持反應10~15min ;然后加入果膠、蔗糖及土壤調理劑繼續攪拌10~15min,干燥后即得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上述步驟(I)中所述的剪切式活化機是以沖擊波應力和剪切力為主要特點,被活化的有機物料表面積大、表面活性高,使有機物料中的纖維素、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剪切成小分子,使可溶性成分糖、氨基酸、維生素等含量增加。本專利技術,利用微波加熱法提取星星草、毛竹葉、中藥渣、牡蠣粉中的活性有機質,復合添加堿性無機氮磷鉀肥料、微量元素及土壤調理劑,有效改良活化酸性土壤,增強土壤供肥能力,提高酸性土壤的pH。酸性土壤的陽離子交換能力低,易發生強烈的淋溶作用,使K+、Ca2+、Mg2+等礦質養分大量淋失;同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游離活性鐵離子和鋁離子,與磷形成難溶性的沉淀,使磷沉積在根表中,影響植物對磷的吸收。本專利技術專用生態肥以堿性肥料為主,改善土壤的酸性環境,肥料中添加的果膠、蔗糖能誘導植物產生酚類次生代謝產物,與鋁離子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土壤調理劑以樹菇渣、環糊精修飾蒙脫石和粉煤灰為主,添加可降解的葡庚糖酸鈉金屬螯合劑,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陽離子置換能力,絡合酸性土壤中游離的活性鐵離子和鋁離子,減少磷肥的固定和鉀、鈣、鎂營養肥的淋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其突出特點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專利技術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利用天然有機質與堿性無機肥、果膠、蔗糖及土壤調理劑混合,有效改良活化酸性土壤,增強土壤供肥能力,提高酸性土壤的pH和陽離子置換能力,絡合酸性土壤中游離的活性鐵離子和鋁離子,減少磷肥的固定和鉀肥的淋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2、本專利技術土壤調理劑以樹菇渣、環糊精修飾蒙脫石和粉煤灰,提高其陽離子吸附能力,增加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同時添加的葡庚糖酸鈉是一種可降解的金屬螯合劑,對酸性土壤中游離的鐵離子和鋁離子具有較強的螯合能力,降低酸性土壤對植物產生的鋁毒害作用。3、本專利技術生產工藝易控,所采用物質其生物降解性能好,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長期使用可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酸性環境,增強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的闡述,并不限制于本專利技術。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上述方法思想的情況下,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的各種替換或改進,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實施例1 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其原料重量份組成如下:星星草40份、毛竹葉40份、中藥渣20份、牡蠣粉5份、碳酸氫銨10份、磷礦粉10份、草木灰10份、氨基酸鎂3份、鉬酸鈉3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重量份:星星草40~50份、毛竹葉30~40份、中藥渣20~30份、牡蠣粉5~10份、碳酸氫銨10~15份、磷礦粉10~15份、草木灰10~15份、氨基酸鎂3~5份、鉬酸鈉3~5份、果膠1~3份、蔗糖1~3份、土壤調理劑5~10份;其中,所述的土壤調理劑由樹菇渣、蒙脫石、粉煤灰、環糊精和葡庚糖酸鈉按質量比為3~4:2~3:2~3:1~2:1~3組成;所述專用生態肥由以下方法制備得到:(1)將星星草、毛竹葉、中藥渣曬干后同牡蠣粉一起投入剪切式活化機進行剪切,設置轉速為3000~5000rpm,剪切完成后冷卻;(2)將步驟(1)中剪切后的有機物料投入到微波反應器中,加入有機物料重量的5~10%的檸檬酸調節劑,再加入有機物料重量的0.1~0.5%氧化鎂催化劑,設置微波反應參數:功率800~1000W,溫度55~70℃,反應30~60?min,冷卻;(3)將步驟(2)中的反應物轉至攪拌反應釜中,加入碳酸氫銨、磷礦粉、草木灰、氨基酸鎂、鉬酸鈉進行攪拌,在100r/min~200r/min的轉速下保持反應10~15min;然后加入果膠、蔗糖及土壤調理劑繼續攪拌10~15min,干燥后即得一種酸性土壤專用生態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慶,孫麗枝,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