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利用下車體作為電池箱體的可增減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包括單體電池包(100)、主控箱(200)、連接線束(300)、地板下層(400)、地板上層、下車體(600)、封板(700),其特征在于:單體電池包(1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主控箱(2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地板下層(400)與下車體(600)焊接在一起,相對固定,單體電池包接插件(301)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400)上,主控箱接插件(303)也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400)上,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將下車體作為電池箱的箱體,是整車剛度和強度的理論設計更加合理;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多個單體電池包形成一個電池系統(tǒng),對單體電池包的自身結構和安裝結構的要求都降低了。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利用下車體作為電池箱體的可增減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包括單體電池包(100)、主控箱(200)、連接線束(300)、地板下層(400)、地板上層、下車體(600)、封板(700),其特征在于:單體電池包(1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主控箱(2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地板下層(400)與下車體(600)焊接在一起,相對固定,單體電池包接插件(301)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400)上,主控箱接插件(303)也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400)上,本專利技術將下車體作為電池箱的箱體,是整車剛度和強度的理論設計更加合理;本專利技術多個單體電池包形成一個電池系統(tǒng),對單體電池包的自身結構和安裝結構的要求都降低了。【專利說明】利用下車體作為電池箱體的可增減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汽車電池系統(tǒng)地結構,具體涉及一種利用下車體的結構作為電池箱體,可按需增減獨立電池包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
技術介紹
電池箱是電動汽車的一個重要部件,電池箱結構的設計以及電池箱周邊的骨架結構直接關系到整車剛度、強度等性能,同時也對電池組的安全工作狀況有很大的關聯(lián);傳統(tǒng)的電池箱及其周邊結構基本都是一個獨立的電池箱體安裝在車身底架上,箱體內(nèi)收容有串并聯(lián)的電池組,其一,為了滿足整車的續(xù)航要求,獨立的電池箱體尺寸和重量都較大,這對箱體的結構和性能要求更高;其二,獨立的電池箱內(nèi)電池單體的數(shù)量較多,在使用過程中,如果一部分電池單體出現(xiàn)問題,則整個電池箱都需要更換;其三,現(xiàn)在市場上的電動車根據(jù)不同的續(xù)航里程配不同容量的電池箱,這樣要求同一款車的不同配置,需要多種電池箱來與之匹配;其四,電池箱的尺寸較大,為了滿足整車的剛度,有些電池箱要做的剛度很大,從而為整車的剛度做貢獻,有些電池箱周邊的大梁做的很強,從而在空間結構上造成一定的浪費。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基于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利用下車體的結構作為電池箱體,可按需增減獨立電池包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能滿足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時也能解決上述的四個問題。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構思為,車架就是電池組的箱體,電池組的安全性要求電池箱體的強度和剛度很大,車架的剛度和強度要求也是越大越好,這兩個思想是一致的,故可以將車架與電池組組合在一起。為了滿足整車的正碰、側碰等要求,需要車架在橫向和縱向都要有較強的受力梁,本專利技術就很直接的將下車體的梁正交,形成多個格子,在這些格子里布置多個單體電池包,如果這些格子能做成密封的,則單體電池包就可以不要箱體,同時,將電池組進行分組,形成多個單體電池包,則單體電池包的尺寸和質(zhì)量都較小,更換更加方便快捷,對電池包殼體本身的要求及周圍骨架安裝的要求都降低了。 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利用下車體作為電池箱體的可增減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包括單體電池包、主控箱、連接線束、地板下層、地板上層、下車體、封板,其特征在于: 單體電池包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主控箱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地板下層與下車體焊接在一起,相對固定,單體電池包接插件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上,主控箱接插件也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上,多個單體電池包接插件通過連接線與主控箱接插件連接,連接線通過卡扣固定在地板下層上,地板上層直接鋪貼在地板下層上,用于遮擋并保護連接線束;在下車體未安裝單體電池包的位置使用封板,封板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 進一步地,單體電池包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時,單體電池包接插件自動與單體電池包接插件對插連接,主控箱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時,主控箱接插件自動與主控箱接插件對插連接;連接線束與地板下層通過螺紋和卡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主控箱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裝配完成后不拆裝;地板上層直接鋪貼在地板下層上,用于遮擋并保護連接線束,裝配完成后可拆裝,后期拆解后可用于維護連接線束;單體電池包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封板通過螺栓與下車體連接,可根據(jù)需要安裝不同數(shù)量的單體電池包,其他未安裝單體電池包的位置使用封板,保持整個下車體下部的密封和完整性。 進一步地,單體電池包包括電池箱殼體、電池單體、塑料壓條、橡膠墊、導電板、單體控制器、接插件、螺栓;單體電池包通過螺栓固定在下車體上,電池箱殼體與下車體之間有一層橡膠墊,螺栓緊固后,可以保證連接處的密封;電池單體均勻碼放于電池箱殼體內(nèi),其四周由電池箱殼體的四壁進行固定,電池箱殼體下部設計了波浪形的槽,用于約束最下層的電池單體,在每一組電池單體之間,有導電板,每個電池單體的電壓通過導電板并聯(lián),電池單體的上方由塑料壓條進行固定,塑料壓條通過其邊緣的卡扣,固定于電池箱體左右兩側的鏤空處;單體控制器及接插件放置于電池箱一側,通過螺紋與電池箱殼體連接。 進一步地,主控箱包括主控箱箱體、主控輸出端口模塊、控制器、主控箱接插件、主控箱橡膠墊、螺栓,其中,主控箱通過螺栓固定在下車體上,主控箱箱體與下車體之間有一層主控箱橡膠墊,螺栓緊固后,可以保證連接處的密封;主控輸出端口模塊、控制器、主控箱接插件分別通過螺紋固定的方式與主控箱箱體連接。 進一步地,連接線束包括單體電池包接插件、連接線、主控箱接插件、主控箱輸出線束,其中,單體電池包接插件通過螺紋固定在地板下層上,主控箱接插件也是通過螺紋固定在地板下層上,為了將單體電池包與主控箱連在一起,通過連接線將單體電池包接插件和主控箱接插件連接起來即可;主控箱輸出線束是與主控箱輸出端口模塊連接在一起的,主控箱輸出線束穿過下車體與相應的電動車配件連接。 進一步地,下車體是利用矩形型材焊接而成。 進一步地,封板包括塑料封板、封板橡膠墊、螺栓;封板通過螺栓固定在下車體上,塑料封板與下車體之間有一層封板橡膠墊,螺栓緊固后,可以保證連接處的密封。 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裝配利用下車體作為電池箱體的可增減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1、通過連接線將單體電池包接插件與主控箱接插件連接好; 步驟2、將單體電池包接插件與主控箱接插件分別通過螺紋固定在地板下層對應的位置上; 步驟3、將連接線整理好,放在地板下層的槽內(nèi),并用卡扣固定,使單體電池包接插件、連接線、主控箱接插件都固定在地板下層上; 步驟4、從下車體外向內(nèi),將主控箱輸出線束從腰形孔內(nèi)塞入; 步驟5、將地板下層焊接在下車體上,并且保持焊接位置的密封; 步驟6、將地板上層鋪貼在地板下層上。 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1.考慮到整車的安全性,下車體的剛度和強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考慮到電池的安全性,電池箱的剛度和強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本專利技術將下車體作為電池箱的箱體,是整車剛度和強度的理論設計更加合理; 2.多個單體電池包形成一個電池系統(tǒng),則單個單體電池包的尺寸和重量較小,對單體電池包的自身結構和安裝結構的要求都降低了; 3.多個單體電池包形成一個電池系統(tǒng),當檢測到一個或幾個電池單體出現(xiàn)故障時,只需要更換出現(xiàn)故障的這個單體電池包,更加方便快捷; 4.多個單體電池包形成一個電池系統(tǒng),有利于單體電池包的擴展,當整車有不同的續(xù)航里程要求時,可以根據(jù)對應的要求,安裝不同數(shù)量的單體電池包,更加靈活; 5.多個單體電池包分布在下車體內(nèi)不同的位置,通過不同的布置方式,可以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利用下車體作為電池箱體的可增減的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包括單體電池包(100)、主控箱(200)、連接線束(300)、地板下層(400)、地板上層(500)、下車體(600)、封板(700),其特征在于:單體電池包(1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主控箱(2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地板下層(400)與下車體(600)焊接在一起,相對固定,單體電池包接插件(301)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400)上,主控箱接插件(303)也是通過螺紋聯(lián)接安裝在地板下層(400)上,多個單體電池包接插件(301)通過連接線(302)與主控箱接插件(303)連接,連接線(302)通過卡扣固定在地板下層(400)上,地板上層直接鋪貼在地板下層(400)上,用于遮擋并保護連接線束(300);在下車體(600)未安裝單體電池包(100)的位置使用封板(700),封板(700)通過螺栓(108)與下車體(600)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成艾國,聶昕,何智成,胡朝輝,段利斌,宋凱,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大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