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噸袋及鋁塑膜內袋,所述鋁塑膜內袋包括由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依次相接、邊緣熱壓而成的袋體,且該袋體的頂部具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一橫向封邊封口,且所述左、右鋁塑膜在第一橫向封邊處折疊于前、后鋁塑膜間;所述第一開口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一豎向封邊,且該第一豎向封邊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豎向封邊的長度大于第一橫向封邊高度的兩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鋁塑膜內袋的開口處,使用豎向封邊將左、右鋁塑膜的折縫與前、后鋁塑膜熱壓粘接在一起,可保證后續密封時的可靠性,從而實現鋁塑膜內袋的多次重復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運輸包裝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噸袋及鋁塑膜內袋。
技術介紹
如圖1所示,噸袋是一種柔性運輸包裝容器,具有防潮、防塵、耐輻射、牢固安全的優點,其可配合起重機或叉車,實現集裝單元化運輸。由于噸袋裝卸、搬運都很方便,裝卸效率明顯提高,其已廣泛用于化工、建材、塑料、礦產品等各類粉狀、粒狀、塊狀物品的包裝,是倉儲、運輸等行業的理想用品。通常噸袋包括采用聚丙烯、聚乙烯等聚酯纖維紡織而成的外袋11,以及由聚酯薄膜等材料構成的內袋12。上述噸袋的內袋12包括帶有進料口和出料口的袋體。對于某些防潮要求較高的產品,例如化工原料、電池材料等,必須使用鋁塑膜內袋12進行保存。如圖2所示,通常鋁塑膜內袋12由四片鋁塑膜依次相接并在邊緣熱封形成邊緣封邊123。為減少運輸體積和保證袋內干燥,上述鋁塑膜內袋12在進料口處通過橫向封邊124封口,該橫向封邊124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將前、后兩片鋁塑膜對齊,左、右兩片鋁塑膜折疊在前后兩片鋁塑膜之間、且該左右兩片鋁塑膜的折縫相接,然后通過熱封機進行橫向熱壓形成橫向封邊124。在向鋁塑膜內袋12內裝物料時將進料口處的橫向封邊124剪去即可。然而,上述鋁塑膜內袋12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變形,且很難整理平整。當該鋁塑膜內袋12使用時,由于材料變形(例如出現折痕等),很難將進料口處左右兩片鋁塑膜的折縫對齊,從而無法將鋁塑膜內袋12可靠密封。此外,上述結構的鋁塑膜內袋12不利于進行機械自動化操作,同時由于鋁塑膜本身較為昂貴,若一次使用即丟棄,將造成很大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噸袋不適于自動化操作且鋁塑膜內袋無法多次使用的問題,提供一種噸袋及鋁塑膜內袋。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噸袋,包括外袋及固定在所述外袋中的鋁塑膜內袋,所述鋁塑膜內袋包括由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依次相接、邊緣熱壓而成的袋體,且該袋體的頂部具有第一開口 ;所述第一開口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一橫向封邊封口,且所述左、右鋁塑膜在第一橫向封邊處折疊于前、后鋁塑膜間;所述第一開口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一豎向封邊,且該第一豎向封邊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豎向封邊的長度大于第一橫向封邊高度的兩倍。在本技術所述的噸袋中,所述第一豎向封邊位于第一開口頂部且居于所述前、后鋁塑膜的中央。在本技術所述的噸袋中,所述左、右鋁塑膜的折縫在第一豎向封邊內相接,且所述第一橫向封邊的高度為0.5-2.5cm。在本技術所述的噸袋中,所述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邊緣的相接處形成四個邊緣封邊,且位于第一開口處的相鄰的邊緣封邊上具有使該相鄰封邊貼合在一起的固定結構。在本技術所述的噸袋中,所述鋁塑膜內袋的袋體的底部具有第二開口,且該第二開口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二橫向封邊封口 ;所述第二開口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二豎向封邊,且該第二豎向封邊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豎向封邊的長度大于第二橫向封邊高度的兩倍。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鋁塑膜內袋,包括由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依次相接、邊緣熱壓而成的袋體且該袋體的頂部具有第一開口 ;所述第一開口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一橫向封邊封口,且所述左、右鋁塑膜在第一橫向封邊處折疊于前、后鋁塑膜間;所述第一開口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一豎向封邊,且該第一豎向封邊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豎向封邊的長度大于第一橫向封邊高度的兩倍。在本技術所述的鋁塑膜內袋中,所述第一豎向封邊位于第一開口頂部且居于所述前、后鋁塑膜的中央。在本技術所述的鋁塑膜內袋中,所述左、右鋁塑膜的折縫在第一豎向封邊內相接;所述第一橫向封邊的高度為0.5-2.5cm。在本技術所述的鋁塑膜內袋中,所述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邊緣的相接處形成四個邊緣封邊,且位于第一開口處的相鄰的邊緣封邊上具有使該相鄰封邊貼合在一起的固定結構。在本技術所述的鋁塑膜內袋中,所述鋁塑膜內袋的袋體的底部具有第二開口,且該第二開口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二橫向封邊封口 ;所述第二開口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二豎向封邊,且該第二豎向封邊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豎向封邊的長度大于第二橫向封邊高度的兩倍。本技術的噸袋及鋁塑膜內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鋁塑膜內袋的開口處,通過豎向封邊將左、右鋁塑膜的折縫與前、后鋁塑膜熱壓粘接在一起,可保證后續密封時的可靠性,從而實現鋁塑膜內袋的多次重復使用,可節省材料費用。并且,本技術的噸袋及鋁塑膜內袋還適于自動化操作。【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噸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鋁塑膜內袋的封口處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鋁塑膜內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是圖3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圖4中邊緣封邊固定后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3、4所示,是本技術鋁塑膜內袋實施例的示意圖,該鋁塑膜內袋可固定在噸袋的外袋內,可裝載電池材料、化工原料等防潮等級較高的產品。本實施例中的鋁塑膜內袋包括袋體30,該袋體30由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相接而成,且相鄰的鋁塑膜在邊緣處通過熱壓形成的邊緣封邊33相連接。該袋體30的頂部具有進料口 31、底部具有出料口 32,可通過該進料口 31和出料口 32實現裝料及卸料。上述進料口 31和出料口 32分別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一橫向封邊34封口,且左、右鋁塑膜在第一橫向封邊34處折疊于前、后鋁塑膜間。上述進料口 31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一豎向封邊35,且該第一豎向封邊35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上述第一豎向封邊35的長度大于第一橫向封邊34高度(即圖4中的豎向的尺寸)的兩倍。上述鋁塑膜內袋在使用時,只需在進料口 31處將第一橫向封邊34剪開,由于第一豎向封邊35的長度大于第一橫向封邊34的豎向高度,因此在第一橫向封邊34被剪去后,第一豎向封邊35仍然將前、后鋁塑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噸袋,包括外袋及固定在所述外袋中的鋁塑膜內袋,所述鋁塑膜內袋包括由前、后、左、右四片鋁塑膜依次相接、邊緣熱壓而成的袋體,且該袋體的頂部具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通過熱壓形成的第一橫向封邊封口,且所述左、右鋁塑膜在第一橫向封邊處折疊于前、后鋁塑膜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處具有熱壓形成的第一豎向封邊,且該第一豎向封邊將對應位置的前、后鋁塑膜以及左、右鋁塑膜的折縫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豎向封邊的長度大于第一橫向封邊高度的兩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段愛勤,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深博自動化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