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空調器,包括:壓縮機、換向組件、室外換熱器、室內換熱器、單向節流閥、并聯連接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電控散熱器組件。單向節流閥包括第一閥口和第二閥口,第一閥口與室外換熱器相連,在從第一閥口到第二閥口的流通方向上,單向節流閥完全導通,在從第二閥口到第一閥口的流通方向上,單向節流閥為節流部件。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分別串聯在節流元件和第二閥口之間,第一冷媒流路上串聯有第一控制閥,第二冷媒流路上串聯有第二控制閥。電控散熱器組件包括電控元件和散熱組件,散熱組件串聯在第一冷媒流路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空調器,避免在電控元件上產生凝露水和將電控元件的溫度降的過低。(*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
,具體而言,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
技術介紹
隨著空調技術的發展,變頻空調在行業內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變頻空調器的室外電控控制系統中,變頻模塊發熱大,在高溫環境下限制了壓縮機高頻運行。當前大部分使用的電控散熱方式,多為金屬散熱片通過空氣對流進行散熱。但在室外高溫環境下,該散熱方式散熱較差,通常做法是通過降低壓縮機運轉頻率而降低電控發熱來保證空調器正常運行。極大的影響了變頻空調在室外使用環境溫度較高情況下的制冷效果,影響用戶使用舒適性。現有通過低溫冷媒對室外機電控散熱的技術存在產生凝露水或將室外機電控溫度降的過低的問題,并且在制熱化霜的過程中,會對電控造成冷熱沖擊,影響電控使用可靠性和安全。如公開號為CN102844980,名稱為制冷裝置,不僅制冷系統設計復雜、加工性差、程序控制復雜和成本高,難以形成產品。并且制冷循環時可能存在使用節流一部分的冷媒吸收功率器件的熱量,對能效損失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提出一種空調器,避免在電控元件上產生凝露水和將電控元件的溫度降的過低,可以提高電控元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根據本技術的空調器,包括:壓縮機,所述壓縮機具有排氣口和回氣口 ;換向組件,所述換向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與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個導通,所述第四端口與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個導通,所述第一端口與所述排氣口相連,所述第四端口與所述回氣口相連;室外換熱器和室內換熱器,所述室外換熱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口相連,所述室內換熱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三端口相連,所述室內換熱器的第二端與節流元件相連;單向節流閥,所述單向節流閥包括第一閥口和第二閥口,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室外換熱器的第二端相連,在從所述第一閥口到所述第二閥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單向節流閥完全導通,在從所述第二閥口到所述第一閥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單向節流閥為節流部件;并聯連接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流路分別串聯在所述節流元件和所述第二閥口之間,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串聯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冷媒流量的第一控制閥,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串聯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冷媒流量的第二控制閥;電控散熱器組件,所述電控散熱器組件包括電控元件和用于對所述電控元件進行散熱的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串聯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根據本技術的空調器,通過設有單向節流閥、第一控制閥、第二控制閥和散熱組件,在制冷模式時,可以使溫度接近或略高于環境溫度的冷媒流過散熱組件以便對電控元件進行散熱。由此可以在不降低壓縮機的運轉頻率的情況下有效地對電控元件進行散熱(即便是在環境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從而可以確保空調器在環境溫度較高情況下的制冷效果,提高用戶使用舒適性。而且,由于流入散熱組件的冷媒的溫度接近或略高于環境溫度,因此可以避免在電控元件上產生凝露水和將電控元件的溫度降的過低,從而可以提高電控元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制熱模式時,從節流元件排出的冷媒大部分通過第二冷媒流路排入到室外換熱器中,只有一小部分低溫冷媒或者無冷媒對電控元件進行散熱,可防止冷凝水產生,保證空調器制熱運行時電控元件的可靠性。優選地,所述換向組件為四通閥。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管,所述散熱管串聯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散熱殼,所述散熱管設在所述散熱殼上,所述散熱殼與所述電控元件接觸用于對所述電控元件散熱。具體地,所述散熱殼包括:散熱基板,所述散熱基板與所述電控元件接觸;固定擋板,所述固定擋板設在所述散熱基板上,所述固定擋板和所述散熱基板之間限定出用于容納所述散熱管的容納空間。在本技術的一些具體示例中,所述散熱管的兩端分別從所述散熱殼的相對側壁伸出以串聯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或者所述散熱管的兩端分別從所述散熱殼的同一側伸出以串聯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固定擋板上設有固定柱,所述散熱基板上設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柱與所述固定孔鉚合連接。在本技術的進一步實施例中,空調器還包括用于檢測所述電控元件溫度的溫度檢測裝置,所述電控元件分別與所述溫度檢測裝置和所述第一控制閥電連接,所述電控元件根據所述溫度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閥的開度。進一步地,所述電控元件還與所述第二控制閥電連接,所述電控元件根據所述溫度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閥的開度。可選地,所述第一控制閥為電磁閥或者電子膨脹閥,所述第二控制閥為電磁閥或者電子膨脹閥。【附圖說明】圖1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空調器的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單向節流閥的示意圖;圖3為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電控散熱器組件的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的電控散熱器組件的示意圖。附圖標記:空調器100、壓縮機1、排氣口 a、回氣口 b、換向組件2、第一端口 C、第二端口 d、第三端口 e、第四端口 f、室外換熱器3、室內換熱器4、第一控制閥5、電控散熱器組件6、電控元件60、散熱組件61、散熱管601、散熱殼602、散熱基板6020、固定擋板6021、單向節流閥7、第一閥口 m、第二閥口 n、殼體163、腔室1631、閥芯164,通道1641、第一段1642、第二段1643、連通孔1644、活動部件165、節流通道1651、節流元件8、第一冷媒流路9、第二冷媒流路10、第二控制閥12。【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當前第1頁1 2 3 4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壓縮機,所述壓縮機具有排氣口和回氣口;換向組件,所述換向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與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個導通,所述第四端口與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個導通,所述第一端口與所述排氣口相連,所述第四端口與所述回氣口相連;室外換熱器和室內換熱器,所述室外換熱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口相連,所述室內換熱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三端口相連,所述室內換熱器的第二端與節流元件相連;單向節流閥,所述單向節流閥包括第一閥口和第二閥口,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室外換熱器的第二端相連,在從所述第一閥口到所述第二閥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單向節流閥完全導通,在從所述第二閥口到所述第一閥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單向節流閥為節流部件;并聯連接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流路分別串聯在所述節流元件和所述第二閥口之間,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串聯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冷媒流量的第一控制閥,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串聯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冷媒流量的第二控制閥;電控散熱器組件,所述電控散熱器組件包括電控元件和用于對所述電控元件進行散熱的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串聯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宇,李金波,陳明瑜,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