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包括包裹嬰幼兒的護腹部、護背部及將護腹部和護背部的下端連接起來的臀部坐墊,所述的護腹部為倒“A”型結構,在護腹部上端的兩個伸出段上設置有第一插頭,在護背部上端兩側設置有與第一插頭相配合的第一鎖扣,在護腹部中部設置有第二鎖扣,在護腹部下端設置有備用鎖扣,所述護背部上端兩側分別與兩跟肩帶連接為一體,在肩帶的端部設置有與第二鎖扣或備用鎖扣相配合的第二插頭,在護腹部及護背部下端兩側均設置有護腿部,所述的護腿部通過第三插頭和第三鎖扣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變換成肩背式和手提式兩種類型的背帶,調節方便,便于攜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尤其涉及一種既可以肩背,又可以手提的兩用式嬰幼兒背帶結構,屬于嬰幼兒用品
技術介紹
嬰幼兒背帶結構的使用,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雙手從抱孩子的狀況中解救出來,同時嬰幼兒背帶結構還具有安全、穩定、省力的優點,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嬰幼兒輔助工具已走入普通百姓家,因此嬰幼兒背帶結構的到了迅猛發展。此外,由于人們遠足進行戶外郊游的機會增多,普通嬰幼兒背帶結構使用時只能由一個人采用后背式或者前背式來負擔嬰幼兒的重量,而兩個人無法同時分擔嬰幼兒的重量,特別是進行遠距離郊游時,致使嬰幼兒攜帶者的體力不支。因此人們盼望著開發一種可以簡單攜帶嬰幼兒,兩個人分擔嬰幼兒重量的產品,以方便嬰幼兒的攜帶與使用者的省力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小巧、便于攜帶,且既可以肩背,又可以手提的兩用式嬰幼兒背帶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包括包裹嬰幼兒的護腹部、護背部及將護腹部和護背部的下端連接起來的臀部坐墊,所述的護腹部為倒“A”型結構,在護腹部上端的兩個伸出段上設置有第一插頭,在護背部上端兩側設置有與第一插頭相配合的第一鎖扣,在護腹部中部設置有第二鎖扣,在護腹部下端設置有備用鎖扣,所述護背部上端兩側分別與兩跟肩帶連接為一體,在肩帶的端部設置有與第二鎖扣或備用鎖扣相配合的第二插頭,在護腹部及護背部下端兩側均設置有護腿部,所述的護腿部通過第三插頭和第三鎖扣連接。由于嬰兒在0-3個月的時候,頸部肌肉還未發育好,因此在護背部的上端中央設有頭枕,可對嬰兒的頸部進行較好的保護。在護背部外側靠近頭枕的下方設置有儲存兜,便于放置一些嬰幼兒用品。在肩帶的中部設置有提手,便于提攜。所述的第一鎖扣、第二鎖扣及第三鎖扣為可以調節其連接帶長度的鎖扣,因此,在攜帶嬰幼兒時,可以根據攜帶者及嬰幼兒的高矮胖瘦調整鎖扣上連接帶的長度,以使攜帶者及嬰幼兒均感到舒適為準。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優點在于:本技術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變換成肩背式和手提式兩種類型的背帶,調節方便,便于攜帶,而且本技術的護腹部設計成倒“A”型結構,其支撐面積大,支撐點多,不僅增加了嬰幼兒使用時的舒適度,而且將背帶的受力點分散,成年人攜帶嬰幼兒時間長也不易疲勞。此外,本技術的鎖扣連接帶的長度可以根據攜帶者及嬰幼兒的高矮胖瘦進行調整,因此隨著嬰幼兒的不斷發育,本技術的背帶仍然可以繼續使用,利用率高。【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_護腹部,2_護背部,3_臀部坐墊,4_頭枕,5_第二鎖扣,6_第二插頭,7-備用鎖扣,8-第三插頭,9-第三鎖扣,10-護腿部,11-伸出段,12-第一鎖扣,13-第一插頭,14-提手,15-儲存兜。【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一本技術的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及圖2所示,包括包裹嬰幼兒的護腹部1、護背部2及將護腹部I和護背部2的下端連接起來的臀部坐墊3,所述的護腹部I為倒“A”型結構,在護腹部I上端的兩個伸出段11上設置有第一插頭13,在護背部2上端兩側設置有與第一插頭13相配合的第一鎖扣12,在護腹部I中部設置有第二鎖扣5,在護腹部I下端設置有備用鎖扣7,所述護背部2上端兩側分別與兩跟肩帶9連接為一體,在肩帶9的端部設置有與第二鎖扣5或備用鎖扣7相配合的第二插頭6,在護腹部I及護背部2下端兩側均設置有護腿部10,所述的護腿部10通過第三插頭8和第三鎖扣9連接。由于嬰兒在0-3個月的時候,頸部肌肉還未發育好,因此在護背部2的上端中央設有頭枕4,可對嬰兒的頸部進行較好的保護。進一步,在肩帶9的中部設置有提手14,便于提攜。前述的第一鎖扣12、第二鎖扣5及第三鎖扣9為可以調節其連接帶長度的鎖扣,因此,在攜帶嬰幼兒時,可以根據攜帶者及嬰幼兒的高矮胖瘦調整鎖扣上連接帶的長度,以使攜帶者及嬰幼兒均感到舒適為準。使用時,首先將護腿部10上的第三插頭8和第三鎖扣9連接,然后將嬰幼兒放置于背帶中,使嬰幼兒的腿部從臀部坐墊3的下方伸出,并使嬰幼兒坐在臀部坐墊3上,參見圖3,此時將護腹部I上端的兩個伸出段11繞過嬰幼兒的肩部,并將第一插頭13與第一鎖扣12連接,這樣便可將嬰幼兒鎖在背帶中,放置其掉出,最后將第二插頭6與第二鎖扣5連接,這樣便可得到一個手提式嬰幼兒背帶結構。實施例二本技術的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及圖2所示,包括包裹嬰幼兒的護腹部1、護背部2及將護腹部I和護背部2的下端連接起來的臀部坐墊3,所述的護腹部I為倒“A”型結構,在護腹部I上端的兩個伸出段11上設置有第一插頭13,在護背部2上端兩側設置有與第一插頭13相配合的第一鎖扣12,在護腹部I中部設置有第二鎖扣5,在護腹部I下端設置有備用鎖扣7,所述護背部2上端兩側分別與兩跟肩帶9連接為一體,在肩帶9的端部設置有與第二鎖扣5或備用鎖扣7相配合的第二插頭6,在護腹部I及護背部2下端兩側均設置有護腿部10,所述的護腿部10通過第三插頭8和第三鎖扣9連接。由于嬰兒在0-3個月的時候,頸部肌肉還未發育好,因此在護背部2的上端中央設有頭枕4,可對嬰兒的頸部進行較好的保護。參見圖4,在護背部2外側靠近頭枕4的下方設置有儲存兜15,便于放置一些嬰幼兒用品;進一步,在肩帶9的中部設置有提手14,便于提攜。所述的第一鎖扣12、第二鎖扣5及第三鎖扣9為可以調節其連接帶長度的鎖扣,因此,在攜帶嬰幼兒時,可以根據攜帶者及嬰幼兒的高矮胖瘦調整鎖扣上連接帶的長度,以使攜帶者及嬰幼兒均感到舒適為準。使用時,首先將護腿部10上的第三插頭8和第三鎖扣9連接,然后將嬰幼兒放置于背帶中,使嬰幼兒的腿部從臀部坐墊3的下方伸出,并使嬰幼兒坐在臀部坐墊3上,參見圖4,此時將護腹部I上端的兩個伸出段11繞過嬰幼兒的肩部,并將第一插頭13與第一鎖扣12連接,這樣便可將嬰幼兒鎖在背帶中,放置其掉出,最后將第二插頭6與備用鎖扣7連接,這樣便可得到一個肩背式嬰幼兒背帶結構。【主權項】1.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包括包裹嬰幼兒的護腹部(1)、護背部(2)及將護腹部(I)和護背部(2)的下端連接起來的臀部坐墊(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護腹部(I)為倒“A”型結構,在護腹部(I)上端的兩個伸出段(11)上設置有第一插頭(13),在護背部(2)上端兩側設置有與第一插頭(13)相配合的第一鎖扣(12),在護腹部(I)中部設置有第二鎖扣(5),在護腹部(I)下端設置有備用鎖扣(7),所述護背部(2)上端兩側分別與兩跟肩帶(9)連接為一體,在肩帶(9)的端部設置有與第二鎖扣(5)或備用鎖扣(7)相配合的第二插頭(6),在護腹部(I)及護背部(2)下端兩側均設置有護腿部(10),所述的護腿部(10)通過第三插頭(8)和第三鎖扣(9)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幼兒背帶結構,其特征在于:在護背部(2)的上端中央設有頭枕(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嬰幼兒背帶結構,包括包裹嬰幼兒的護腹部(1)、護背部(2)及將護腹部(1)和護背部(2)的下端連接起來的臀部坐墊(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護腹部(1)為倒“A”型結構,在護腹部(1)上端的兩個伸出段(11)上設置有第一插頭(13),在護背部(2)上端兩側設置有與第一插頭(13)相配合的第一鎖扣(12),在護腹部(1)中部設置有第二鎖扣(5),在護腹部(1)下端設置有備用鎖扣(7),所述護背部(2)上端兩側分別與兩跟肩帶(9)連接為一體,在肩帶(9)的端部設置有與第二鎖扣(5)或備用鎖扣(7)相配合的第二插頭(6),在護腹部(1)及護背部(2)下端兩側均設置有護腿部(10),所述的護腿部(10)通過第三插頭(8)和第三鎖扣(9)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蔣奇,李笑飛,羅微,白光照,
申請(專利權)人:貴州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