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擺葉(6),其在吹出口(5)的前方側具有旋轉軸(61),并能夠以該旋轉軸(61)為中心轉動到殼體(2)的外側;轉動機構(62),其使前擺葉(6)轉動;輔助擺葉(8),其與前擺葉(6)連結并設置在殼體(2)內,具有與旋轉軸(61)配置在同一軸心上的旋轉軸(81),并能夠以該旋轉軸(81)為中心轉動;以及轉動機構(82),其使輔助擺葉(8)轉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空調機
本專利技術涉及使用設置在吹出口的擺葉進行氣流控制的空調機。
技術介紹
以往,在空調機的吹出口設置有用于進行氣流控制的擺葉。圖8是從底面觀察的以往的空調機的分解立體圖,圖9是圖8所示的B部的放大圖。在圖8所示的空調機101中,在設置于底面的吹出口102的前后設置有2塊擺葉103、104。如圖9所示,各擺葉103、104在寬度(長邊)方向兩端有旋轉軸1031、1041(在圖9中僅圖示出旋轉軸1031)。并且,各擺葉103、104構成為通過使電動機與兩端的旋轉軸1031、1041中的一方直接或者經由齒輪箱連接而能夠轉動到外側。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6176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53196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7-120858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7-113806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這里,擺葉面越大(越長)就越有利于將氣流吹得遠。然而,由于增大面時重量會增加,因而作為進行擺葉的轉動控制的電動機要求更強的扭矩,存在必須選擇高額的電動機的課題。并且,在使用大擺葉的情況下,外觀所占的面積變大,導致在空調機運轉時和停止時會大幅改變形狀,因而還存在有損美觀的課題。另一方面,公知有在吹出口設置的擺葉的里面(空調機的殼體內)設置有輔助擺葉的空調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能夠使用該輔助擺葉調整氣流。然而,該專利文獻1公開的空調機不是使用輔助擺葉構成更大的擺葉,不能將氣流吹得遠。并且,還公知有使通常由1塊構成的擺葉由呈一列狀排列的多個擺葉構成、并調整各個擺葉的角度的空調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根據上述結構,能夠使氣流逐漸彎曲來抑制風量下降以及振動和噪聲。然而,在該專利文獻2公開的空調機中,空調機的露出到外部的面增大,有損美觀。并且,公知有設置有呈交錯狀配置的左右擺葉、且相互錯開地相鄰的2個擺葉成為一體而構成一個近似圓弧狀的擺葉的空調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4)。根據上述結構使氣流偏轉成為可能。然而,在該專利文獻3、4公開的空調機中,氣流的偏轉方向僅是風上側和風下側這2個模式,不能進行與用途對應的各種氣流控制。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作成的,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不會有損美觀地將2塊擺葉用作一塊大擺葉而可以利用低扭矩馬達將氣流吹到遠處、并且能夠進行各種氣流控制的空調機。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的空調機具有:第2擺葉,其在吹出口的前方側具有第2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2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到殼體的外側;第2轉動機構,其使第2擺葉轉動;第3擺葉,其與第2擺葉連結并設置在殼體內,具有與第2旋轉軸配置在同一軸心上的第3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3旋轉軸為中心在殼體的內側轉動;以及第3轉動機構,其使第3擺葉轉動。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由于按上述構成,因而通過將2塊擺葉用作1塊大擺葉,可以在使用以往的低扭矩電動機的同時,將氣流吹到遠處。并且,通過將第3擺葉收納在殼體內,可以防止外觀所占的擺葉面積的增大,由于在空調機運轉時和停止時形狀沒有大幅變化,因而不會有損美觀。而且,利用使用上述構造的擺葉,能夠進行各種氣流控制。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空調機的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中的前擺葉和輔助擺葉的連結構造的俯視圖。圖3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空調機的結構的從底面觀察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圖3所示的A部的放大圖。圖5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空調機的動作例(制暖運轉時)的剖視圖。圖6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空調機的動作例(制冷運轉時)的剖視圖。圖7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空調機的動作例(大風量的制暖運轉時)的剖視圖。圖8是示出以往的空調機的結構的從底面觀察的分解立體圖。圖9是圖8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為了更詳細地說明本專利技術,根據附圖對用于實施本專利技術的方式進行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空調機1的結構的剖視圖。在圖1中,左側是空調機1的前方側,右側是后方側。在空調機1的殼體2內,如圖1所示,設置有熱交換器3、和吹送由該熱交換器3進行了熱交換的空氣的風扇4。并且,在殼體2的底面設置有將來自風扇4的空氣吹出到外部的吹出口5。在該吹出口5處設置有用于進行氣流控制的前擺葉(第2擺葉)6和后擺葉(第1擺葉)7。前擺葉6配置在吹出口5的前方側,在其后端部設置有旋轉軸(第2旋轉軸)61。而且,前擺葉6構成為能夠通過后述的轉動機構(第2轉動機構)62以旋轉軸61為中心向空調機1的外側轉動約90度。并且,后擺葉7配置在吹出口5的后方側,在其后端部設置有旋轉軸(第1旋轉軸)71。而且,后擺葉7構成為能夠通過未圖示的轉動機構(第1轉動機構)以旋轉軸71為中心向空調機1的外側轉動約90度。并且,在殼體2內設置有輔助擺葉(第3擺葉)8,該輔助擺葉8與前擺葉6連結,通過與前擺葉6進行協作動作來構成1塊大的擺葉。在該輔助擺葉8的下端部設置有旋轉軸(第3旋轉軸)81,該旋轉軸81與前擺葉6的旋轉軸61配置在同一軸心上。而且,輔助擺葉8構成為能夠通過后述的轉動機構(第3轉動機構)82以旋轉軸81為中心向前后側各轉動約45度。另外,在空調機1停止的情況下,吹出口5處于由前擺葉6和后擺葉7堵塞的狀態(圖1實線所示的狀態)。因此,在該狀態下,輔助擺葉8從外部不可見,在外觀上看上去與以往的空調機1一樣。下面,參照圖2~圖4對前擺葉6和輔助擺葉8的連結構造進行說明。圖2示出了將前擺葉6和輔助擺葉8配置在平面上的狀態。并且在圖2中,省略了轉動機構62、82的圖示。如圖2所示,在前擺葉6上設置有切口63,該切口63能夠供輔助擺葉8嵌入,用于將輔助擺葉8的旋轉軸81與前擺葉6自身的旋轉軸61配置在同一軸心上。另外,在切口63部分的兩側面設置有能夠供輔助擺葉8的旋轉軸81插入的插入孔631。并且,如圖3、圖4所示,在前擺葉6的寬度(長邊)方向一端側,在與旋轉軸61的軸心上不同的位置設置有轉動機構62,該轉動機構62用于使前擺葉6以旋轉軸61為中心轉動。轉動機構62由圓弧狀的齒條部621、和與齒條部621嚙合的齒輪部622構成。齒輪部622位置固定,通過所連接的未圖示的電動機而向預定方向旋轉,由此使齒條部621向預定方向轉動。另外,電動機只要是具有使前擺葉6轉動所需要的扭矩的電動機即可。另一方面,如圖3、圖4所示,在輔助擺葉8的寬度(長邊)方向一端側,在與旋轉軸81的軸心上不同的位置設置有轉動機構82,該轉動機構82用于使輔助擺葉8以旋轉軸81為中心轉動。轉動機構82由圓弧狀的齒條部821、和與齒條部821嚙合的齒輪部822構成。齒輪部822位置固定,通過所連接的未圖示的電動機而向預定方向旋轉,由此使齒條部821向預定方向轉動。另外,電動機只要是具有使輔助擺葉8轉動所需要的扭矩的電動機即可。而且,如圖2所示,在輔助擺葉8上設置有切口83,該切口83用于收納與轉動機構82連接的電動機。根據空調機1的結構,存在與轉動機構62、82連接的電動機的設置位置重合而無法收納的情況。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設置切口83,可以確保電動機的收納空間。另外,在電動機的設置位置不重合的情況下,不需要切口83。而且,如圖2所示,將輔助擺葉8的旋轉軸81插入到按上述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機,所述空調機具有:吹出口,其設置在殼體的底面;第1擺葉,其在所述吹出口的后方側具有第1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1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到所述殼體的外側;以及第1轉動機構,其使所述第1擺葉轉動,所述空調機的特征在于,所述空調機具有:第2擺葉,其在所述吹出口的前方側具有第2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2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到所述殼體的外側;第2轉動機構,其使所述第2擺葉轉動;第3擺葉,其與所述第2擺葉連結并設置在所述殼體內,具有與所述第2旋轉軸配置在同一軸心上的第3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3旋轉軸為中心轉動;以及第3轉動機構,其使所述第3擺葉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2.12.19 JP 2012-2770001.一種空調機,所述空調機具有:吹出口,其設置在殼體的底面;第1擺葉,其在所述吹出口的后方側具有第1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1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到所述殼體的外側;以及第1轉動機構,其使所述第1擺葉轉動,所述空調機的特征在于,所述空調機具有:第2擺葉,其在所述吹出口的前方側具有第2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2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到所述殼體的外側;第2轉動機構,其使所述第2擺葉與基于所述第1轉動機構的所述第1擺葉的轉動獨立地轉動;第3擺葉,其與所述第2擺葉連結并設置在所述殼體內,具有與所述第2旋轉軸配置在同一軸心上的第3旋轉軸,并能夠以該第3旋轉軸為中心在所述殼體的內側轉動;以及第3轉動機構,其使所述第3擺葉轉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擺葉和第3擺葉中的一個擺葉上設置有切口,所述切口能夠供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中居創,西口隆行,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