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自動充氣放氣功能的頸枕,包括U形氣囊頸枕,還包括電動充氣泵、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第一閥門機構包括第一出氣口、與U形氣囊頸枕放氣口連通的第一進氣口和與外界相通的第二進氣口,第二閥門機構包括第三進氣口、與U形氣囊頸枕充氣口連通的第二出氣口和與外界相通的第三出氣口,第一出氣口、第三進氣口分別與電動充氣泵的氣體進口、氣體出口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于采用了電動充氣泵、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使用時只需要操作充氣按鍵或放氣按鍵,就可以對U形氣囊頸枕進行充氣或放氣,具有充放氣速度快、使用方便、結構簡單、便于攜帶、放氣干凈和進一步減少了存儲空間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頸枕
,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自動充氣放氣功能的頸枕。
技術介紹
現有的充氣頸枕包括U形氣囊頸枕和充氣泵,使用時將U形氣囊頸枕套在人體頸部,對人的頸部形成有效支撐,特別是對于長途旅行的人們來說,可以有效地緩解頸部疲勞。現有的充氣頸枕在使用時,必須要用充氣泵對U形氣囊頸枕進行充氣,不使用時,則需要對U形氣囊頸枕進行放氣,然后將放氣后的U形氣囊頸枕存儲。但是現有的充氣頸枕都是采用自然放氣,這種自然放氣存在放氣速度慢,而且不能將U形氣囊頸枕中的氣體全部排放,會使一些氣體存留在U形氣囊頸枕中。若想將U形氣囊頸枕中的氣體排放干凈,則需要在放氣的時候用手壓住U形氣囊頸枕,即使這樣也不會將U形氣囊頸枕中的氣體真正排放干凈,存儲時充氣頸枕增加了存儲空間,而且還存在使用不方便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技術向社會提供一種充氣放氣速度快、放氣干凈和使用方便的具有自動充氣放氣功能的頸枕。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自動充氣放氣功能的頸枕,包括U形氣囊頸枕,還包括電動充氣泵、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所述第一閥門機構包括第一出氣口、與所述U形氣囊頸枕放氣口連通的第一進氣口和與外界相通的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閥門機構包括第三進氣口、與所述U形氣囊頸枕充氣口連通的第二出氣口和與外界相通的第三出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三進氣口分別與所述電動充氣泵的氣體進口、氣體出口連通;充氣時,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三進氣口和所述第二出氣口打開,所述第一進氣口和所述第三出氣口關閉,放氣時,所述第一進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三進氣口和所述第三出氣口打開,所述第二進氣口和所述第二出氣口關閉。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所述第一閥門機構是第一三通閥門,所述第一三通閥門是第一三通電磁閥或者第一三通電動閥。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所述第二閥門機構是第二三通閥門,所述第二三通閥門是第二二通電磁閥或者第二二通電動閥。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所述第一閥門機構包括第一二通閥門和第二二通閥門,所述第一進氣口設置在所述第一二通閥門的一端,所述第二進氣口設置在所述第二二通閥門的一端,所述第一二通閥門和所述第二二通閥門的另一端設有所述第一出氣口。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所述第二閥門機構包括第三二通閥門和第四二通閥門,所述第二出氣口設置在所述第三二通閥門的一端,所述第三出氣口設置在所述第四二通閥門的一端,所述第三二通閥門和所述第四二通閥門的另一端設有所述第三進氣口。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還包括MCU、控制按鍵、電源模塊和控制電動充氣泵工作的充氣泵控制模塊,所述MCU分別與所述控制按鍵、所述充氣泵控制模塊、所述第一閥門機構和所述第二閥門機構電性連接,所述電源模塊給所述MCU、所述電動充氣泵、所述控制按鍵、所述充氣泵控制模塊、所述第一閥門機構和所述第二閥門機構提供電能,所述控制按鍵通過所述MCU控制所述電動充氣泵、所述第一閥門機構和所述第二閥門機構工作。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還包括與所述MCU電性連接的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設置在所述U形氣囊頸枕上。 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還包括充電接口模塊,所述充電接口模塊與所述電源模塊電性連接。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在所述U形氣囊頸枕的內側面上設有按摩結構。本技術由于采用了電動充氣泵、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第一閥門機構包括第一出氣口、第一進氣口和第二進氣口,第二閥門機構包括第三進氣口、第二出氣口和第三出氣口,充氣時,電動充氣泵將外界的氣體通過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充入到U形氣囊頸枕中,放氣時,電動充氣泵將U形氣囊頸枕中的氣體通過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抽到外界,而且還采用了 MCU,通過MCU控制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的工作,使用時,只需要操作充氣按鍵或放氣按鍵,就可以對U形氣囊頸枕進行充氣或放氣,具有充放氣速度快、使用方便、結構簡單、便于攜帶、放氣干凈和進一步減少了存儲空間等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4是圖3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5是圖3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其中:1.U形氣囊頸枕;11.充氣口;12.放氣口;13.按摩結構;2.電動充氣泵;21.氣體進口 ;22.氣體出口 ;3.第一閥門機構;31.第一進氣口 ;32.第二進氣口 ;33.第一出氣口 ;4.第二閥門機構;41.第二出氣口 ;42.第三出氣口 ;43.第三進氣口 ;5.外界;6.MCU;61.控制按鍵;62.壓力傳感器;63.充氣泵控制模塊;71.第一三通閥門;72.第二三通閥門;81.第一二通閥門;82.第二二通閥門;83.第三二通閥門;84.第四二通閥門。【具體實施方式】請參見圖1至圖3,圖1至圖3所揭示的是一種具有自動充氣放氣功能的頸枕,包括U形氣囊頸枕1、電動充氣泵2、第一閥門機構3和第二閥門機構4。所述第一閥門機構3包括第一出氣口 33、第一進氣口 31和第二進氣口 32,所述第一進氣口 31與所述U形氣囊頸枕I的放氣口 12連通,所述第二進氣口 32與外界5相通。所述第二閥門機構4包括第三進氣口 43、第二出氣口 41和第三出氣口 42,所述第二出氣口 41與所述U形氣囊頸枕I的充氣口 11連通,所述第三出氣口 42與外界5相通,所述第一出氣口 33、所述第三進氣口43分別與所述電動充氣泵2的氣體進口 21、氣體出口 22連通。所述電動充氣泵2、所述第一閥門機構3和所述第二閥門機構4設置在所述U形氣囊頸枕I上(未圖示)。所述U形氣囊頸枕I是采用PVC材料,以多層式超聲熔壓而成。所述U形氣囊頸枕I的表面設有一層不易變形材料,這樣可以防止所述U形氣囊頸枕I在充氣的過程中發生變形,從而更快的將所述U形氣囊頸枕I充滿。對所述U形氣囊頸枕I充氣時,所述第二進氣口 32、所述第一出氣口 33、所述第三進氣口 43和所述第二出氣口 41打開,所述第一進氣口 31和所述第三出氣口 42關閉。對所述U形氣囊頸枕I放氣時,所述第一進氣口 31、所述第一出氣口 33、所述第三進氣口 43和所述第三出氣口 42打開,所述第二進氣口 32和所述第二出氣口 41關閉。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閥門機構3是第一三通閥門71 (請參見圖4所示),所述第一三通閥門71是第一三通電磁閥、第一三通電動閥或者第一三通氣動閥。所述第二閥門機構4是第二三通閥門72 (請參見圖4所示),所述第二三通閥門72是第二三通電磁閥、第二三通電動閥或者第二三通氣動閥。所述第一閥門機構3和所述第二閥門機構4還可以是手動閥門。在使用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閥門機構3和所述第二閥門機構4優先采用第一三通電磁閥和第二三通電磁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閥門機構3還可以包括第一二通閥門81 (請參見圖5所示)和第二二通閥門82 (請參見圖5所示),所述第一進氣口 31設置在所述第一二通閥門81的一端,所述第二進氣口 32設置在所述第二二通閥門82的一端,所述第一二通閥門81和所述第二二通閥門82的另一端設有所述第一出氣口 33。所述第二閥門機構4還可以包括第三二通閥門83 (請參見圖5所示)和第四二通閥門8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自動充氣放氣功能的頸枕,包括U形氣囊頸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電動充氣泵、第一閥門機構和第二閥門機構,所述第一閥門機構包括第一出氣口、與所述U形氣囊頸枕放氣口連通的第一進氣口和與外界相通的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閥門機構包括第三進氣口、與所述U形氣囊頸枕充氣口連通的第二出氣口和與外界相通的第三出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三進氣口分別與所述電動充氣泵的氣體進口、氣體出口連通;充氣時,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三進氣口和所述第二出氣口打開,所述第一進氣口和所述第三出氣口關閉,放氣時,所述第一進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三進氣口和所述第三出氣口打開,所述第二進氣口和所述第二出氣口關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惠儀,
申請(專利權)人:楊惠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