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魚蝦類養殖池塘的原位凈化及生態循環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池塘干塘曝曬,并平整塘底,將全池進行清塘;一周后加注新水保持土壤濕潤;2種植水稻,在池塘四周留出寬6~8米的養殖操作區作為地籠設置和投飼區域,池塘余下區域的塘底點播稻種,稻秧返青后,可隨稻的株高逐步提升水位;3)放養日本沼蝦苗;池塘水位隨稻株生長而加高;4)日本沼蝦適時用地籠捕大留小,進行上市銷售;水稻成熟后采用割取稻穗的方式進行收割;5)水稻收割后,放養草魚,利用草魚將池塘中稻桿消耗掉;6)草魚及余下日本沼蝦全部起捕。與現有池塘凈化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更為經濟有效,既符合環保趨勢又能為養殖戶所接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水產養殖
,尤其涉及一種魚蝦類養殖池塘的原位凈化及生態 循環利用方法。
技術介紹
在淡水養殖池塘養殖系統中,"尚投入、尚能耗、尚效率"的集約化精養t旲式大幅提 高了水產品產量,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給生態環境留下了不少危害。肥料、飼料、漁藥 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水土污染、病源生物抗藥性增強、生態系統脆弱等一系列問題; 同時,大量殘余餌料和水產養殖動物糞便在特定環境下轉化成對養殖對象有毒有害的亞硝 酸鹽、氨氮和硫化氫等化合物,所有這些或直接造成了魚蝦類死亡、或降低其免疫力造成病 害的發生。 傳統的淡水養殖池塘污染治理中:通過清淤、沉淀、過濾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染物, 或利用化學試劑,或通過種植伊樂藻、菹草等水中植物,或利用浮床種植陸生植物類等生物 方法去除,都存在著資金增加、勞動力大量投入,進而造成投入增加、經濟效益壓縮等問題, 難以得到廣大養殖戶的主動支持。因此,如何變廢為寶、提高生態綜合利用效率,在環境優 化的同時保護乃至促進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是今后淡水池塘養殖技術發展的方向。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淡水養殖池塘原位凈化及 生態綜合利用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包括以下步驟: 1)將池塘干塘曝曬,并平整塘底,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將全池潑灑進行清塘;一周后加 注新水保持土壤濕潤; 2種植水稻,在池塘四周留出寬6~8米的養殖操作區作為地籠設置和投飼區域,池塘 余下區域的塘底點播稻種,每穴2~3顆,種植面積為池塘水面面積的45~55%,種植間距為 50cm*5〇Cm;稻秧返青后,可隨稻的株高逐步提升水位,以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 3)放養規格為4000尾/kg的日本沼蝦苗4~6萬尾/畝;池塘水位隨稻株生長而加高, 管理上日本沼蝦按其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水稻則無需進行施肥、噴藥、擱田的農事措施; 4)日本沼蝦可根據市場行情適時用地籠捕大留小,進行上市銷售;水稻成熟后采用割 取稻穗的方式進行收割; 5)水稻收割后,放養規格大于0. 7kg/尾草魚200~250尾/畝,少用或不用飼料,利用 草魚將池塘中稻桿消耗掉,其它與其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相同; 6) 草魚及余下日本沼蝦全部起捕。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水稻品種為漁稻。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新水先經雙層60目~80目聚乙烯網過濾后,再加注到池 塘內。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池塘內設置增氧設備。 本專利技術利用水稻原位凈化養殖池塘、再用草魚清除殘余秸桿,科學利用了水產養 殖生產中的殘余餌料和水產養殖動物糞便,顯著降低了養殖池塘底泥、水質中的氮、磷含 量,減少了對外污染的排放,提高了日本沼蝦、草魚的品質。同時,本專利技術生產的日本沼蝦規 格大,還可以生產出品質較高的稻米。與現有池塘凈化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更為經濟有效,既 符合環保趨勢又能為養殖戶所接受。【附圖說明】 圖1為養殖池塘示意圖; 圖2為生產周期示意圖; 圖3為水稻收獲時池塘含氮量比較圖; 圖4為水稻收獲時池塘含磷量比較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包括以下步驟: 1)試驗在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永勝水產專業合作社進行,總面積30畝,按無公害日 本沼蝦池塘養殖技術規范進行。池塘埂坡比為I :2. 5,池深2米,獨立進排水,進水經雙層 60目~80目聚乙烯網過濾。按0.15kw/畝配備微孔管底增氧設備。 2)4月下旬,將池塘干塘曝曬,并平整塘底,用生石灰75kg/畝~IOOkg/畝全池潑 灑進行清塘。 3)5月中旬,種植水稻,在池塘四周留出寬6~8米的養殖操作區作為地籠設置和 投飼區域,池塘余下區域的塘底點播稻種。稻種應先經過選種、浸種、捂種催芽等步驟處理, 每穴2~3顆,種植面積為池塘水面面積的50%左右,種植間距為50cm*50cm。稻秧返青后, 可隨稻的株高逐步提高水位,以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 4) 7月中旬,放養規格為4000尾/kg的日本沼蝦苗6萬尾/畝。放養時水深40~ 50cm,一次性放足,苗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并要求均勻放養,使其自然游散,不可壓 積成堆。放養時避開日本沼蝦苗種脫殼高峰期。 5)按無公害日本沼蝦池塘養殖技術規范要求投飼、日常管理等,并隨著稻株長加 高水位,夏季高溫時水深80cm~90cm,9月以后加至110~130cm左右。水稻在奸塘中按 照原生態種植的方式管理。生長期間,一是不進行與普通水稻一樣的曬田管理操作;二是無 需施加水稻的專用肥料;三是全生育期不噴施農藥。 6)9月上旬~翌年4月上旬,日本沼蝦根據市場行情持續實行輪捕,每畝沿塘邊擺 放蝦籠2只~4只,捕大留小,將達到商品規格的成蝦陸續起捕上市。10月中旬~11月上 旬,當稻穗谷粒穎殼95%以上變黃、籽粒變硬、稻葉逐漸發黃時,采用割取稻穗的方式進行 收割。 7) 11月中旬,水稻收割后,放養0.8kg/尾的大規格草魚200尾/畝,少用或不用 飼料,利用草魚將池塘中稻桿消耗掉,其它與草魚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相同。 8)翌年4月中上旬,草魚及余下日本沼蝦全部起捕。 本次生產性試驗結果見表1,從中可以看出,一個生產周期后,試驗塘平均每畝產 蝦88. 2kg、稻谷162. 5kg、草魚286. 7kg,取得了較好的收益。 表1放養及收獲情況【主權項】1. ,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 驟: 將池塘干塘曝曬,并平整塘底,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將全池潑灑進行清塘;一周后加注 新水保持土壤濕潤; 種植水稻,在池塘四周留出寬6~8米的養殖操作區作為地籠設置和投飼區域,池塘 余下區域的塘底點播稻種,每穴2~3顆,種植面積為池塘水面面積的45~55%,種植間距為 50cm*5〇Cm;稻秧返青后,可隨稻的株高逐步提升水位,以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 放養規格為4000尾/kg的日本沼蝦苗4~6萬尾/畝;池塘水位隨稻株生長而加高,管 理上日本沼蝦按其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水稻則無需進行施肥、噴藥、擱田的農事措施; 日本沼蝦可根據市場行情適時用地籠捕大留小,進行上市銷售;水稻成熟后采用割取 稻穗的方式進行收割; 水稻收割后,放養規格大于〇. 7kg/尾草魚200~250尾/畝,少用或不用飼料,利用草 魚將池塘中稻桿消耗掉,其它與其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相同; 草魚及余下日本沼蝦全部起捕。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水稻品種為漁稻。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新水先經雙層60目~80目聚乙烯網過濾后,再加注到池塘內。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池塘內設置增氧設備。【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魚蝦類養殖池塘的原位凈化及生態循環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池塘干塘曝曬,并平整塘底,將全池進行清塘;一周后加注新水保持土壤濕潤;2種植水稻,在池塘四周留出寬6~8米的養殖操作區作為地籠設置和投飼區域,池塘余下區域的塘底點播稻種,稻秧返青后,可隨稻的株高逐步提升水位;3)放養日本沼蝦苗;池塘水位隨稻株生長而加高;4)日本沼蝦適時用地籠捕大留小,進行上市銷售;水稻成熟后采用割取稻穗的方式進行收割;5)水稻收割后,放養草魚,利用草魚將池塘中稻桿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淡水養殖池塘原位凈化及生態綜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池塘干塘曝曬,并平整塘底,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將全池潑灑進行清塘;一周后加注新水保持土壤濕潤;種植水稻,在池塘四周留出寬6~8米的養殖操作區作為地籠設置和投飼區域,池塘余下區域的塘底點播稻種,每穴2~3顆,種植面積為池塘水面面積的45~55%,種植間距為50cm*50cm;稻秧返青后,可隨稻的株高逐步提升水位,以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放養規格為4000尾/kg的日本沼蝦苗4~6萬尾/畝;池塘水位隨稻株生長而加高,管理上日本沼蝦按其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水稻則無需進行施肥、噴藥、擱田的農事措施;日本沼蝦可根據市場行情適時用地籠捕大留小,進行上市銷售;水稻成熟后采用割取稻穗的方式進行收割;水稻收割后,放養規格大于0.7kg/尾草魚200~250尾/畝,少用或不用飼料,利用草魚將池塘中稻桿消耗掉,其它與其無公害養殖管理要求相同;草魚及余下日本沼蝦全部起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力,陳凡,蔣靜,郭水榮,杭勇,吳殿星,葉鍵,陳加紅,高遠明,施禮科,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