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自帶門框的門,裝設在建筑物的門洞處,包括門扇和門框,門框包括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第一立框與第二立框在頂端通過頂框連接;第一立框與第二立框豎直設置,頂框水平設置;門扇與第一立框之間通過門合頁轉動連接;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均設置有螺釘安裝部,門框通過安裝在螺釘安裝部的螺釘固定在門洞的相應位置。該門還包括水平設置的門檻,第一立框與第二立框在底端通過門檻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將門扇與門框結合在一起,可直接將其整體安裝在門洞上,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先在門洞中安裝門框,再在門框上裝設門扇的繁瑣步驟,大大減少了施工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門,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帶門框的門。
技術介紹
現(xiàn)有的門扇和門框是各自獨立的,安裝時要預先將門框裝設在建筑預留的門洞上,再將門扇安裝在門框上。安裝前還要設計門合頁的位置,再根據(jù)門合頁的位置在門扇上與門合頁相對的一側設計安裝執(zhí)手。這樣的門結構和安裝方式會造成施工程序復雜,影響施工效率,延長了施工時間,還會影響門扇與門框之間的密封效果。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自帶門框的門。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自帶門框的門,裝設在建筑物的門洞處,包括門扇和門框,所述門框包括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所述第一立框與所述第二立框在頂端通過所述頂框連接;所述第一立框與第二立框豎直設置,所述頂框水平設置;所述門扇與第一立框之間通過門合頁轉動連接;所述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均設置有螺釘安裝部,所述門框通過安裝在所述螺釘安裝部的螺釘固定在所述門洞的相應位置。優(yōu)選地,所述螺釘安裝部設有用于容置所述螺釘?shù)念^部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開口處設有遮擋板。優(yōu)選地,所述門扇包括門扇框和中空玻璃層;所述門扇框包圍在所述中空玻璃層的四周。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上均設置有與所述門扇的邊沿相接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與所述門扇的邊沿之間設置有密封條。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具有相同的厚度。優(yōu)選地,所述門扇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的厚度。優(yōu)選地,還包括水平設置的門檻,所述第一立框與所述第二立框在底端通過所述門濫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門檻的厚度與所述第一立框、所述第二立框和所述頂框的厚度相同。優(yōu)選地,所述門扇靠近所述第二立框的一側設有執(zhí)手。如上所述,本技術所述的自帶門框的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將門扇與門框結合在一起,可直接將其整體安裝在門洞上,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先在門洞中安裝門框,再在門框上裝設門扇的繁瑣步驟,大大減少了施工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圖說明】圖1顯示為本技術的自帶門框的門安裝在門洞中的示意圖。圖2顯示為圖1中沿A-A線的截面示意圖。圖3顯示為圖1中沿B-B線的截面示意圖。圖4顯示為圖1中沿C-C線的截面示意圖。圖5顯示為圖1中沿D-D線的截面示意圖。元件標號說明I 門扇11門扇框12中空玻璃層2 門框21 第一立框22第二立框23 頂框24 門檻25限位部26密封條27螺釘安裝部271容置腔272遮擋板3 門合頁4 執(zhí)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nèi)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請參閱附圖。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nèi)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技術所能產(chǎn)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得能涵蓋的范圍內(nèi)。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技術可實施的范疇。本技術提供一種自帶門框的門,如圖1所示,該門豎直安裝在建筑物預留的門洞里,包括門扇I和門框2,門框2包括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和頂框23。第一立框21與第二立框22豎直設置,頂框23水平設置,第一立框21與第二立框22在頂端通過頂框23連接。圖2至圖4分別為門扇I與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以及頂框23的截面結構圖。如圖1和圖2所示,門扇I與第一立框21之間通過門合頁3轉動連接。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和頂框23上均設置有螺釘安裝部27,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和頂框23均通過安裝在螺釘安裝部27的螺釘固定在門洞的相應位置處。這樣,本技術提供的自帶門框的門可由螺釘直接安裝在門洞里,從而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需要先在門洞中安裝門框2,再在門框2上裝設門扇I的繁瑣步驟,可以有效節(jié)省施工時間,提高施工效率。螺釘安裝部27還設有容置腔271,容置腔271為一端開口的空腔,容置腔271的開口處位于門扇I所在側。螺釘?shù)穆菁y部穿過螺釘安裝部27固定在門洞上,在固定好螺釘后,螺釘?shù)念^部留在容置腔271內(nèi),在開口處安裝遮擋板272,使螺釘?shù)念^部不會外露,令門框2更為安全和美觀。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和頂框23上均設置有與門扇I的邊沿相接觸的限位部25。門扇I繞門合頁3相對于第一立框21轉動,從而實現(xiàn)門扇I的開啟和閉合。門扇I閉合時,限位部25對門扇I起到了阻擋限位的作用。限位部25與門扇I的邊沿之間還設置有密封條26,加強了門扇I與門框2之間的密封效果。門扇I包括門扇框11和中空玻璃層12,門扇框11包圍在中空玻璃層12的四周。門扇框11與門框2相接觸。安裝該自帶門框的門時,室內(nèi)所在側為內(nèi)側,室外所在側為外側,門扇I位于最外偵!|,門框2在其厚度方向上向內(nèi)側延伸。為便于安裝,增加門框2的穩(wěn)定性和美觀性,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和頂框23具有相同的厚度。門扇I的厚度小于第一立框21、第二立框22和頂框23的厚度。如圖1和圖5所示,本技術提供的自帶門框的門還包括水平設置的門檻24,第一立框21與第二立框22在底端通過門檻24連接。門檻24的厚度與第一立框21和第二立框22以及頂框23的厚度相同。相應地,門檻24上也設置有對門扇I起到阻擋限位作用的限位部25,限位部25與門扇I的接觸處也設有密封條26。為方便門扇I的開啟,與門合頁3的位置相對,門扇I上靠近第二立框22的一側設有執(zhí)手4。綜上所述,本技術將門扇與門框結合在一起,制成自帶門框的門,使用時可直接將其安裝在門洞上,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大大減少了施工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該技術有效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chǎn)業(yè)利用價值。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術。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技術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技術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技術的權利要求所涵蓋。【主權項】1.一種自帶門框的門,裝設在建筑物的門洞處,其特征在于:包括門扇和門框,所述門框包括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所述第一立框與所述第二立框在頂端通過所述頂框連接;所述第一立框與第二立框豎直設置,所述頂框水平設置;所述門扇與第一立框之間通過門合頁轉動連接;所述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均設置有螺釘安裝部,所述門框通過安裝在所述螺釘安裝部的螺釘固定在所述門洞的相應位置。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帶門框的門,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釘安裝部設有用于容置所述螺釘?shù)念^部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開口處設有遮擋板。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帶門框的門,其特征在于:所述門扇包括門扇框和中空玻璃層;所述門扇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帶門框的門,裝設在建筑物的門洞處,其特征在于:包括門扇和門框,所述門框包括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所述第一立框與所述第二立框在頂端通過所述頂框連接;所述第一立框與第二立框豎直設置,所述頂框水平設置;所述門扇與第一立框之間通過門合頁轉動連接;所述第一立框、第二立框和頂框均設置有螺釘安裝部,所述門框通過安裝在所述螺釘安裝部的螺釘固定在所述門洞的相應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阮召杰,林盛旺,
申請(專利權)人:匯中玻璃幕墻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