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冷卻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包括上水平導管、下流導管、下水平導管、上流導管及船舶海水冷卻總管,所述上水平導管的一端與下流導管的一端連接,下流導管的另一端與下水平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的另一端與上流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流導管的另一端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連接,所述上水平導管的另一端通過一轉換連接管直接連接塢邊廊道江水總管分支管引入冷卻水,滿足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的供應,不僅充分利用塢邊現有基礎設施,而且能夠大大縮短引水距離,節省引水裝置制作材料,同時,引水裝置制作簡單,連接方便,有效提高工效,節約船舶建造成本。(*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冷卻系統
,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
技術介紹
在船舶建造領域,各船舶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與船舶建造周期的長短密切相關,在縮短船舶建造周期的問題上,各大船舶制造企業也采取了各種工藝措施和方法,其中將發電機調試工序提前至塢內進行就是縮短船舶建造周期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發電機在塢內進行調試,關鍵工序之一就是如何為發電機提供冷卻水。現有技術中為發電機提供冷卻水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塢門內外水壓差,利用管件從塢門吸口引入冷卻水,二是制作帶有潛水泵的專用供水裝置放入塢外江水中,再通過管件引入冷卻水。但是,當塢內船舶離塢門較遠時,采用該兩種方法引入冷卻水所需要的管件路徑相對較遠,所需的管件材料比較多,管件布置安裝時間長,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滿足了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的供應,縮短發電機在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路徑,減少工裝的制作,節省材料,提高施工效率,從而節約建造成本。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該目的:一種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包括上水平導管、下流導管、下水平導管、上流導管及船舶海水冷卻總管,所述上水平導管的一端與下流導管的一端連接,下流導管的另一端與下水平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的另一端與上流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流導管的另一端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連接,所述上水平導管的另一端通過一轉換連接管與塢墻廊道上的江水分支管可拆卸連接。其中,所述轉換連接管的一端帶有盲板,并通過該盲板與上水平導管連接,所述轉換連接管的另一端通過卡箍式接頭與江水分支管可拆卸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盲板為圓環板,所述圓環板的外側沿圓周均勻設置有若干螺栓孔。作為優選的,所述下流導管的兩端分別通過彎頭與上水平導管、下水平導管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的另一端通過一帶法蘭彎頭與上流導管連接,所述上流導管的另一端通過彎頭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連接。其中,所述上流導管上設置有用于開關及流量調節的控制蝶閥。其中,所述彎頭均為90度彎頭。進一步的,所述下水平導管包括第一導管、第二導管,所述第一導管與第二導管通過連接法蘭可拆卸連接。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的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包括上水平導管、下流導管、下水平導管、上流導管及船舶海水冷卻總管,所述上水平導管的一端與下流導管的一端連接,下流導管的另一端與下水平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的另一端與上流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流導管的另一端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連接,所述上水平導管的另一端通過一轉換連接管與塢墻廊道上的江水分支管可拆卸連接,本技術直接連接塢邊廊道江水總管分支管引入冷卻水,滿足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的供應,不僅充分利用塢邊現有基礎設施,而且能夠大大縮短引水距離,節省引水裝置制作材料,同時,引水裝置制作簡單,連接方便,有效提高工效,節約船舶建造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引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圖3為圖1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圖4為轉換連接管與上水平導管連接示意圖。圖5為盲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水平導管;2_下流導管;3_下水平導管;31_第一導管;32_第二導管;4-上流導管;5_船舶海水冷卻總管;6_轉換連接管;61_盲板;62_螺栓孔;7_塢墻;8_江水分支管;9_江水總管;10_彎頭;11_帶法蘭彎頭;12_控制蝶閥;13_連接法蘭;14_船舶海底閥箱。【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實施例: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的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包括上水平導管1、下流導管2、下水平導管3、上流導管4及船舶海水冷卻總管5,所述上水平導管I的一端與下流導管2的一端連接,下流導管2的另一端與下水平導管3的一端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3的另一端與上流導管4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流導管4的另一端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5連接,所述上水平導管I的另一端通過一轉換連接管6與塢墻7廊道上的江水分支管8可拆卸連接。本技術直接連接塢邊廊道江水總管9的江水分支管8引入冷卻水,進入船舶海底閥箱14內部并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5連接,滿足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的供應,不僅充分利用塢邊現有基礎設施,而且能夠大大縮短引水距離,節省引水裝置制作材料,同時,引水裝置制作簡單,連接方便,有效提高工效,節約船舶建造成本。其中,所述轉換連接管6的一端帶有盲板61,并通過該盲板61與上水平導管I連接,所述轉換連接管6的另一端通過卡箍式接頭與江水分支管8可拆卸連接,方便實現連接及拆卸,在不需要冷卻水引入時,便于將引水裝置拆下,方便塢內施工,實用性強。如圖5所不,所述盲板61為圓環板,所述圓環板的外側沿圓周設置有若干螺栓孔62,所述螺栓孔62均勻設置,保證連接的緊密性。作為優選的,所述下流導管2的兩端分別通過彎頭10與上水平導管1、下水平導管3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3的另一端通過一帶法蘭彎頭11與上流導管4連接,所述上流導管4的另一端通過彎頭10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5連接,其中,所述彎頭10均為90度彎頭。其中,所述上流導管4上設置有用于開關及流量調節的控制蝶閥12,本技術的引水裝置不需要額外提供引水動力,利用塢墻7廊道上的江水總管9的江水分支管8的壓力即可將冷卻水引入船舶海水冷卻總管5,滿足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的供應。同時,通過所述控制蝶閥12對冷卻水的供應進行開關控制和控制冷卻水流量。進一步的,所述下水平導管3包括第一導管31、第二導管32,所述第一導管31與第二導管32通過連接法蘭13可拆卸連接,通過分段連接的方式縮短了單個導管的長度,簡化了引水裝置的制作,方便連接及拆卸,有效提高工效。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部分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因此,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局鳈囗棥?.一種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水平導管、下流導管、下水平導管、上流導管及船舶海水冷卻總管,所述上水平導管的一端與下流導管的一端連接,下流導管的另一端與下水平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的另一端與上流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流導管的另一端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連接,所述上水平導管的另一端通過一轉換連接管與塢墻廊道上的江水分支管可拆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連接管的一端帶有盲板,并通過該盲板與上水平導管連接,所述轉換連接管的另一端通過卡箍式接頭與江水分支管可拆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板為圓環板,所述圓環板的外側沿圓周均勻設置有若干螺栓孔。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流導管的兩端分別通過彎頭與上水平導管、下水平導管連接,所述下水平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船舶發電機塢內調試所需冷卻水引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水平導管、下流導管、下水平導管、上流導管及船舶海水冷卻總管,所述上水平導管的一端與下流導管的一端連接,下流導管的另一端與下水平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下水平導管的另一端與上流導管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流導管的另一端與船舶海水冷卻總管連接,所述上水平導管的另一端通過一轉換連接管與塢墻廊道上的江水分支管可拆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開平,李家林,
申請(專利權)人: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