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床圍欄,具有展開狀態(tài)和折疊狀態(tài),床圍欄包括用于連接床的底架、能夠折疊的護欄架、設置在護欄架上的帷幕、用于將床圍欄鎖定于展開狀態(tài)的鎖定機構,底架和護欄架相轉動連接,護欄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側桿和第二側桿、一端部與第一側桿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上桿、兩端部分別與第一上桿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側桿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二上桿、一端部與第一側桿的下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下桿、兩端部分別與第一下桿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側桿的下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二下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折疊后體積更小,方便運輸和儲藏,并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安裝使用更加便捷。(*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床圍欄。
技術介紹
現(xiàn)有技術中的床護欄(如公告號為CN202445593U,公開日為2012-9-26),包括護欄和用于連接床的固定基座,護欄包括護欄架和設置在護欄架上的帷幕,護欄架包括位于兩側的側桿和位于上方的頂桿,固定基座包括位于兩側的第一支架、兩端部分別與兩所述第一支架的同側端部相連接的第二支架,所述側桿的下端部與第二支架相轉動連接,側桿的上端部沿頂桿的長度方向能夠滑動地設置在頂桿上,帷幕被限定在兩側桿、頂桿以及第二支架圍成的框內,床護欄還包括用于將頂桿和側桿相對鎖定的鎖定機構。該床護欄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對固定,折疊時,兩側的側桿的上端部相互靠近,帶動頂桿相對靠近,使得護欄架的高度變小。該護欄架折疊后體積仍然很大,不方便運輸。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改進的床圍欄。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床圍欄,具有展開狀態(tài)和折疊狀態(tài),所述的床圍欄包括能夠折疊的護欄架、設置在所述的護欄架上的帷幕、用于連接床且當所述的床圍欄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位于所述的護欄架的一側的底架、用于將所述的床圍欄鎖定于展開狀態(tài)的鎖定機構,所述的底架和所述的護欄架相轉動連接,所述的護欄架包括位于所述的床圍欄的左右兩側的第一側桿和第二側桿、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側桿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上桿、兩端部分別與所述的第一上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的第二側桿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二上桿、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側桿的下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下桿、兩端部分別與所述的第一下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的第二側桿的下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二下桿,當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所述底架、第一側桿、第二側桿、第一上桿、第二上桿、第一下桿和第二下桿相互靠攏。具體地,所述的第一上桿、所述的第一下桿分別通過第一樞軸、第三樞軸與所述的第一側桿相轉動連接,所述的第二上桿、所述的第二下桿分別通過第二樞軸、第四樞軸與所述的第二側桿相轉動連接,所述的第一上桿與所述的第二上桿通過第五樞軸相轉動連接,所述的第一下桿與所述的第二下桿通過第六樞軸相轉動連接,所述的底架與所述的護欄架通過第七樞軸相轉動連接。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底架包括分別通過所述的第七樞軸與所述的第一側桿的下端部和所述的第二側桿的下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底桿和第二底桿,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一底桿和所述的第二底桿均與所述的護欄架所在平面相垂直。更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樞軸、所述的第二樞軸、所述的第三樞軸、所述的第四樞軸的軸心線相互平行,所述的第五樞軸和所述的第六樞軸的軸心線相互平行,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一樞軸、所述的第五樞軸、所述的第七樞軸的軸心線均相互垂直,所述的第一樞軸的軸心線與所述的護欄架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的第五樞軸的軸心線與所述的護欄架所在平面平行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七樞軸的軸心線與所述的護欄架所在平面平行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更進一步地,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五樞軸和所述的第六樞軸的軸心線均位于同一個豎直面內,所述的豎直面與所述的護欄架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的第一側桿和所述的第二側桿關于所述的豎直面左右對稱,所述的第一上桿和所述的第二上桿關于所述的豎直面左右對稱,所述的第一下桿和所述的第二下桿關于所述的豎直面左右對稱。優(yōu)選地,所述的第一上桿與所述的第二上桿相連接的端部上分別形成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一凸部和所述的第二凸部位于所述護欄架的與所述的底架所在側相對的另一側上,所述的第一凸部和所述的第二凸部相互配合接觸從而阻止所述的第一上桿和所述的第二上桿向著所述護欄架的所述另一側轉動。優(yōu)選地,所述的第一下桿和所述的第二下桿相連接的端部上分別形成有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三凸部和所述的第四凸部位于所述護欄架的與所述的底架所在側相對的另一側,所述的第三凸部和所述的第四凸部相互配合接觸從而阻止所述的第一下桿和所述的第二下桿向著所述護欄架的所述另一側轉動。優(yōu)選地,所述的第一側桿包括第一側桿本體和固定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側桿本體的下部的第一連接部,所述的第二側桿包括第二側桿本體和固定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側桿本體的下部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的第一下桿通過第三樞軸與所述的第一連接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第二下桿通過第四樞軸與所述的第二連接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第一連接部上形成有位于所述的第一下桿的下方用于阻擋所述的第一下桿向下轉動的第一阻擋部,所述的第二連接部上形成有位于所述的第二下桿的下方用于阻擋所述的第二下桿向下轉動的第二阻擋部。具體地,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的護欄架呈四邊形結構,所述的第一側桿和所述的第二側桿分別形成所述的四邊形的左右兩側邊,所述的第一上桿和所述的第二上桿共同形成所述的四邊形的上側邊,第一下桿和所述的第二下桿共同形成所述的四邊形的下側邊。具體地,所述的鎖定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第一上桿和所述的第二上桿之間用于將兩者相對鎖定的第一鎖定單元、設置在所述的第一下桿和所述的第二下桿之間用于將兩者相對鎖定的第二鎖定單元、設置在所述的底架與所述的護欄架之間用于將兩者相對鎖定的第三鎖定單元。具體地,所述的底架包括分別與所述的第一側桿的下端部和所述的第二側桿的下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底桿和第二底桿,當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一底桿和所述的第二底桿折疊靠攏,所述的第一側桿和所述的第二側桿折疊靠攏,所述的第一上桿和所述的第二上桿折疊靠攏,所述的第一下桿和所述的第二下桿折疊靠攏,且所述的第一底桿、所述的第一側桿、所述的第一上桿和所述的第一下桿相互堆疊靠攏,形成四層桿件。以上所涉及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詞,是床圍欄在展開狀態(tài)時的方位作定義的。本技術的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坐寸O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技術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本技術折疊后體積更小,方便運輸和儲藏,并且,本技術安裝使用更加便捷。【附圖說明】附圖1為本技術在展開狀態(tài)的立體圖;附圖2為本技術在展開狀態(tài)的側視圖;附圖3為本技術在展開狀態(tài)的主視圖;附圖4為本技術在展開狀態(tài)的俯視圖;附圖5為本技術的底架折疊后的主視圖;附圖6為本技術的底架折疊后的俯視圖;附圖7為本技術的底架折疊后的側視圖;附圖8為本技術的底架折疊后的立體圖;附圖9為本技術的護欄架半折疊后的主視圖;附圖10為本技術的護欄架半折疊后的俯視圖;附圖11為本技術的護欄架半折疊后的側視圖;附圖12為本技術的護欄架半折疊后的立體圖;附圖13為本技術折疊后的主視圖;附圖14為本技術折疊后的俯視圖;附圖15為本技術折疊后的側視圖;[003當前第1頁1 2 3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床圍欄,具有展開狀態(tài)和折疊狀態(tài),所述的床圍欄包括能夠折疊的護欄架(3)、設置在所述的護欄架(3)上的帷幕(4)、用于連接床(1)且當所述的床圍欄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位于所述的護欄架(3)的一側的底架(2)、用于將所述的床圍欄鎖定于展開狀態(tài)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架(2)和所述的護欄架(3)相轉動連接,所述的護欄架(3)包括位于所述的床圍欄的左右兩側的第一側桿(31)和第二側桿(32)、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側桿(31)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上桿(33)、兩端部分別與所述的第一上桿(33)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的第二側桿(32)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二上桿(34)、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側桿(31)的下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一下桿(35)、兩端部分別與所述的第一下桿(35)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的第二側桿(32)的下部相轉動連接的第二下桿(36),當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所述底架(2)、第一側桿(31)、第二側桿(32)、第一上桿(33)、第二上桿(34)、第一下桿(35)和第二下桿(36)相互靠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胡杰,
申請(專利權)人: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