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其包括:本體,釘頭部,以及連桿機構,釘頭部通過連桿機構相對于本體的軸向可擺動地連接于本體的遠端;連桿機構包括:操作桿,連桿組件以及聯接組件。該裝置在本體和釘頭部之間增設了一個轉接件,轉接件一端與本體鉸接,另一端與釘頭部鉸接。向操作桿施加作用力,經連桿組件和聯接組件的傳動,釘頭部在相對于本體的軸向進行一次擺動后,通過轉接件再次相對于本體的軸向作同向擺動,實現了釘頭部相對于本體的二次擺動,擺動角度可以更大,可以更好地滿足腔鏡外科手術的需求。(*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醫療器械領域,涉及一種手術用器械,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可轉動頭部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
技術介紹
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已被廣泛用于傷口的縫合、內部組織的縫合與切割,目前也已經開發了適用于腔鏡外科手術的縫切裝置。腔鏡外科,也稱腹腔鏡外科,是以電子鏡像代替肉眼直視、以細長器械代替手指,力求在最小的切口路徑、最少的組織損傷、肌體最輕的應激反應下,完成對體內病灶的觀察、診斷、切割、縫合及其他治療。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一般包括器械平臺和可拆卸地安裝于該平臺上的頭部,器械平臺包括擊發把手,可拆卸的頭部包括一本體和安裝于該本體的遠端的釘頭部,本體包括殼體和設于殼體內的擊發組件;釘頭部為實施切割和縫合動作的部分,其包括釘倉組件、釘砧組件以及切刀組件,該縫切裝置的頭部可以通過穿刺器穿過身體上的小切口以接近手術部位實施手術。擊發組件在擊發把手的驅動下,推動釘倉組件和切刀組件以完成縫切手術。通常,釘頭部通過一鉸接機構安裝于本體的遠端,該鉸接機構使得操作者可以遠距離地操作釘頭部相對于本體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擺動。目前現有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中,釘頭部相對于主體向任意一側擺動的最大角度為45度左右,在具體的手術實踐中,經常不能滿足外科醫生的使用要求。因此,目前亟需一種釘頭部擺動角度更大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釘頭部擺動角度更大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其包括:本體,釘頭部,以及連桿機構,所述釘頭部通過所述連桿機構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可擺動地連接于所述本體的遠端;其中,所述連桿機構包括:操作桿,其具有作動端和連動端;連桿組件,其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第一鉸接部與所述操作桿的連動端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鉸接部與第二連桿鉸接;所述第二連桿通過第二鉸接部與所述釘頭部鉸接;以及聯接組件,其包括第一聯接件、第一轉接件和第二聯接件;所述第一聯接件固定連接于所述本體;所述第一轉接件的一端通過第四鉸接部與所述第一聯接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聯接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聯接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三鉸接部與所述釘頭部鉸接;向所述操作桿的作動端施加作用力,使得所述操作桿的連動端移動,并經過所述連桿組件和所述聯接組件的傳動,使得所述釘頭部和所述第一轉接件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作同向擺動。優選的,所述第一轉接件上設有定位銷,所述第一連桿或第二連桿上開設有銷槽,所述定位銷可移動地位于所述銷槽內;或者,所述第一連桿或第二連桿上設有定位銷,所述第一轉接件上開設有銷槽,所述定位銷可移動地位于所述銷槽內。優選的,所述定位銷固定設置在第一轉接件上,所述第一連桿或第二連桿上開設的銷槽具有“一”字型貫通空間;所述第五鉸接部包括鉸軸孔和鉸軸,且所述鉸軸孔為所述鉸軸在垂直于第一鉸接部與第二鉸接部的軸心連線的方向上提供適度的活動空間;或者,所述定位銷固定設置在第一連桿或第二連桿上,所述第一轉接件上開設的銷槽具有“一”字型貫通空間;所述第五鉸接部包括鉸軸孔和鉸軸,且所述鉸軸孔為所述鉸軸在垂直于第一鉸接部與第二鉸接部的軸心連線的方向上提供適度的活動空間。優選的,在垂直于第一鉸接部與第二鉸接部的軸心連線的方向上,所述第五鉸接部的鉸軸孔的孔長大于其鉸軸的軸徑;所述第五鉸接部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鉸軸和相應地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桿上的鉸軸孔;或者,所述第五鉸接部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桿上的鉸軸和相應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鉸軸孔。優選的,所述第五鉸接部的鉸軸孔為腰形孔。優選的,在所述釘頭部和所述第一轉接件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沒有發生擺動的狀態下,所述銷槽具有的“一”字型貫通空間平行于所述第一鉸接部與第二鉸接部的軸心連線。優選的,所述釘頭部和所述第一轉接件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沒有發生擺動的狀態是指所述釘頭部、所述第一轉接件和所述本體的中軸線共軸。優選的,在所述釘頭部和所述第一轉接件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沒有發生擺動的狀態時,所述定位銷位于所述“一”字型貫通空間的中部;在將所述操作桿向遠端推動的過程中,所述定位銷滑動至所述“一”字型貫通空間的近端后,所述第一轉接件繼續以所述第四鉸接部為中心作同向擺動;在所述操作桿向近端拉動的過程中,所述定位銷滑動至所述“一”字型貫通空間的遠端后,所述第一轉接件繼續以所述第四鉸接部為中心作同向擺動。優選的,所述聯接組件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釘頭部內的第二轉接件,所述第二轉接件通過所述第三鉸接部與所述第二聯接件鉸接,第二轉接件通過所述第二鉸接部與所述連桿組件鉸接。優選的,所述釘頭部內固設有釘倉架,所述第二轉接件沿所述釘倉架的中軸線固定設置在所述釘倉架上。優選的,所述釘頭部相對于所述第一轉接件的軸向的擺動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轉接件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的擺動角度。優選的,所述本體的殼體的遠端處設有開口,當所述操作桿的連動端移動到所述開口處時,所述連動端和所述第一鉸接部外露出所述開口。該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在本體和釘頭部之間增設了一個轉接件,轉接件一端與本體鉸接,另一端與釘頭部鉸接。向操作桿施加作用力,經連桿組件和聯接組件的傳動,釘頭部在相對于本體的軸向進行一次擺動后,通過轉接件再次相對于本體的軸向作同向擺動,實現了釘頭部相對于本體的二次擺動,擺動角度可以更大,可以更好地滿足腔鏡外科手術的需求。【附圖說明】圖1為根據本技術一【具體實施方式】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技術一【具體實施方式】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處于第一狀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3為根據本技術一【具體實施方式】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處于第二狀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技術一【具體實施方式】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處于第三狀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5為根據本技術一【具體實施方式】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處于第四狀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6為根據本技術一【具體實施方式】的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處于第五狀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術,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技術內所描述的表達位置與方向的詞,均是以器械操作者作為參照,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為近端,遠離操作者的一端為遠端。軸向是指遠端到近端的長度方向。本實施方式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并不包含位置關系或結構功能上的絕對區分關系,并且,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可能使用相同的標記或者標號,這也并不代表結構或者功能上的聯系,而僅僅是為了描述的方便。參見圖1至圖6,介紹本技術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的一【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至圖2,該裝置包括:本體1、釘頭部2以及連桿機構3,釘頭部2通過連桿機構3與本體I的遠端可擺動地連接。本體I包括殼體11和設置在殼體11內的擊發組件等(圖中未不出)。釘頭部2為實施切割、縫合動作的部分,釘頭部2包括釘倉組件、釘砧組件以及切刀組件,圖中僅標識了沿釘頭部2的軸向延伸設置的釘倉架21。連桿機構3包括:操作桿31、連桿組件32以及聯接組件33。操作桿31具有作動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腔鏡外科手術用縫切裝置,其包括:本體,釘頭部,以及連桿機構,所述釘頭部通過所述連桿機構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可擺動地連接于所述本體的遠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機構包括:操作桿,其具有作動端和連動端;連桿組件,其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第一鉸接部與所述操作桿的連動端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鉸接部與第二連桿鉸接;所述第二連桿通過第二鉸接部與所述釘頭部鉸接;以及聯接組件,其包括第一聯接件、第一轉接件和第二聯接件;所述第一聯接件固定連接于所述本體;所述第一轉接件的一端通過第四鉸接部與所述第一聯接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聯接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聯接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三鉸接部與所述釘頭部鉸接;向所述操作桿的作動端施加作用力,使得所述操作桿的連動端移動,并經過所述連桿組件和所述聯接組件的傳動,使得所述釘頭部和所述第一轉接件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軸向作同向擺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望東,舒拓,葉艷平,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天臣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