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發動機試驗設備技術領域,提供一種盤車裝置,該盤車裝置包括盤車桿,盤車桿的末端設有與盤車桿垂直設置的第一連接桿,盤車桿靠近第一連接桿的一側設有上下貫通的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下端側設有若干個圓柱形槽;盤車桿上還設有穿過矩形凹槽的第二連接桿,第二連接桿在矩形凹槽區域內移動并固定在圓柱形槽內;第一連接桿和固定在圓柱形槽內的第二連接桿對飛輪進行裝夾鎖緊,對發動機執行盤車操作,實現對發動機曲軸轉角的調整,操作簡單,不需要每次盤車時都找螺栓以及鐵棍等工具,提高了盤車效率,而且安全系數高。(*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發動機試驗設備
,尤其涉及一種盤車裝置。
技術介紹
發動機在開發過程中,許多試驗工作都與發動機曲軸轉角有關系,例如調整供油提前角、檢查配氣相位等,都需要精確地讀出當前的曲軸轉角。曲軸轉角的調整精度直接影響到試驗工作的結果。目前,一般通過手工機械盤車的方式對發動機的曲軸轉角進行調整,以檢測發動機各部件的參數,其具體的做法是:發動機飛輪上通常設有螺栓孔,然后在飛輪上旋入兩根長螺栓,用一根鐵棍別住螺栓,通過鐵棍撬動飛輪轉動,實現對曲軸轉角的調整。但是,此種手工盤車方式每次盤車都需要尋找螺栓、鐵棍等工具,效率較低,而且在盤車過程中,長螺栓和鐵棍容易產生相對混動,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盤車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提供的手工盤車方式每次盤車都需要尋找螺栓、鐵棍等工具,效率較低,而且在盤車過程中,長螺栓和鐵棍容易產生相對混動,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盤車裝置,所述盤車裝置包括用于施力旋轉發動機飛輪的盤車桿,所述盤車桿的末端設有與所述盤車桿垂直設置的第一連接桿,所述盤車桿靠近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一側設有上下貫通的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下端側設有若干個圓柱形槽;所述盤車桿上還設有穿過所述矩形凹槽的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在所述矩形凹槽區域內移動并固定在所述圓柱形槽內;所述第一連接桿和固定在所述圓柱形槽內的第二連接桿對所述飛輪裝夾鎖緊。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第二連接桿包括連接桿主體,所述連接桿主體上端設有與所述圓柱形槽相適應的圓柱型機構,所述圓柱型機構上端設有螺紋槽,所述螺紋槽內螺紋連接有螺釘,所述螺釘從所述矩形凹槽沿遠離所述連接桿主體一側的方向延伸出所述盤車桿,所述螺釘延伸出所述盤車桿的部分套設在一倒立設置的套筒內,所述套筒的直徑尺寸大于所述矩形凹槽的寬度尺寸,所述套筒頂部與所述螺釘端部之間設有彈簧。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套筒的底部設有螺堵。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遠離所述盤車桿的一端設有階梯結構。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第一連接桿與所述盤車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由于盤車裝置包括盤車桿,盤車桿的末端設有與盤車桿垂直設置的第一連接桿,盤車桿靠近第一連接桿的一側設有上下貫通的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下端側設有若干個圓柱形槽;盤車桿上還設有穿過矩形凹槽的第二連接桿,第二連接桿在矩形凹槽區域內移動并固定在圓柱形槽內;第一連接桿和固定在圓柱形槽內的第二連接桿對飛輪進行裝夾鎖緊,對發動機執行盤車操作,實現對發動機曲軸轉角的調整,操作簡單,不需要每次盤車時都找螺栓以及鐵棍等工具,提高了盤車效率,而且安全系數高。由于第二連接桿包括連接桿主體,連接桿主體上端設有與所述圓柱形槽相適應的圓柱型機構,圓柱型機構上端設有螺紋槽,螺紋槽內螺紋連接有螺釘,螺釘從矩形凹槽沿遠離所述連接桿主體一側的方向延伸出所述盤車桿,螺釘延伸出盤車桿的部分套設在一倒立設置的套筒內,套筒的直徑尺寸大于矩形凹槽的寬度尺寸,套筒頂部與螺釘端部之間設有彈簧,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由于套筒的底部設有螺堵,可以有效防止灰塵進入。由于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遠離所述盤車桿的一端設有階梯結構,以適應不同發動機機型的盤車操作。【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盤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提供的矩形凹槽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提供的第二連接桿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盤車桿,2-第一連接桿,3-矩形凹槽,4-圓柱形槽,5-第二連接桿,6_連接桿主體,7-圓柱型機構,8-螺紋槽,9-螺釘,10-套筒,11-彈簧,12-螺堵,13-階梯結構。【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圖1示出了本技術提供的盤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為了便于說明,圖中僅給出了與本技術相關的部分。盤車裝置包括用于施力旋轉發動機飛輪的盤車桿1,所述盤車桿I的末端設有與所述盤車桿I垂直設置的第一連接桿2,所述盤車桿I靠近所述第一連接桿2的一側設有上下貫通的矩形凹槽3,所述矩形凹槽3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2的一側設有若干個圓柱形槽4,其中,第一連接桿2與盤車桿I通過焊接方式連接,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在此不再贅述;所述盤車桿I上還設有穿過所述矩形凹槽3的第二連接桿5,所述第二連接桿5在所述矩形凹槽3區域內移動并固定在所述圓柱形槽4內,其中,圓柱形槽4的數量以及位置的設置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設置,例如根據飛輪的直徑大小等,在此不再贅述,但不用以限制本技術;所述第一連接桿2和固定在所述圓柱形槽4內的第二連接桿5對所述飛輪裝夾鎖緊。在本技術中,第二連接桿5在上述矩形凹槽3內可以左右(圖中所示的方向)滑動,然后固定在上述圓柱形槽4內,實現對第二連接桿5的固定,同時,結合第一連接桿2,實現對飛輪的固定鎖緊,進一步地實現對發動機曲軸的轉角調整,其中,第二連接桿5可以通過如下方式實現上述的固定:第二連接桿5包括連接桿主體6,所述連接桿主體6上端設有與所述圓柱形槽4相適應的圓柱型機構7,所述圓柱型機構7上端設有螺紋槽8,所述螺紋槽8內螺紋連接有螺釘9,所述螺釘9從所述矩形凹槽3沿遠離所述連接桿主體6 —側的方向延伸出所述盤車桿1,所述螺釘9延伸出所述盤車桿I的部分套設在一倒立設置的套筒10內,所述套筒10的直徑尺寸大于所述矩形凹槽3的寬度尺寸,所述套筒10頂部與所述螺釘9端部之間設有彈簧11 ;其中,第二連接桿5的具體實現過程:(I)向下拉動連接桿主體6,圓柱型機構7離開所述圓柱形槽4,彈簧11被壓縮;(2)螺釘9在矩形凹槽3內左右移動,調整第二連接桿5與第一連接桿2之間的位置,以適應飛輪殼的尺寸;(3)當調整到需要的位置時,松開連接桿主體6,使圓柱型機構7與圓柱形槽4緊密配合,完成對第二連接桿5的固定。在本技術中,套筒10的底部設有螺堵12,以防止灰塵進入。在本技術中,第一連接桿2和第二連接桿5遠離所述盤車桿I的一端設有階梯結構13,該階梯結構實現對各種機型不同飛輪孔徑飛輪的適應。在本技術中,將第一連接桿2卡在飛輪的一側,調整第二連接桿5的位置,使第一連接桿2和第二連接桿5實現對飛輪的鎖緊,實現盤車動作,進而對曲軸轉角進行調整。在本技術中,盤車裝置包括盤車桿,盤車桿的末端設有與盤車桿垂直設置的第一連接桿,盤車桿靠近第一連接桿的一側設有上下貫通的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下端側設有若干個圓柱形槽;盤車桿上還設有穿過矩形凹槽的第二連接桿,第二連接桿在矩形凹槽區域內移動并固定在圓柱形槽內;第一連接桿和固定在圓柱形槽內的第二連接桿對飛輪進行裝夾鎖緊,對發動機執行盤車操作,實現對發動機曲軸轉角的調整,操作簡單,不需要每次盤車時都找螺栓以及鐵棍等工具,提高了盤車效率,而且安全系數高。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盤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盤車裝置包括用于施力旋轉發動機飛輪的盤車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盤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盤車裝置包括用于施力旋轉發動機飛輪的盤車桿(1),所述盤車桿(1)的末端設有與所述盤車桿(1)垂直設置的第一連接桿(2),所述盤車桿(1)靠近所述第一連接桿(2)的一側設有上下貫通的矩形凹槽(3),所述矩形凹槽(3)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2)的一側設有若干個圓柱形槽(4);所述盤車桿(1)上還設有穿過所述矩形凹槽(3)的第二連接桿(5),所述第二連接桿(5)在所述矩形凹槽(3)區域內移動并固定在所述圓柱形槽(4)內;所述第一連接桿(2)和固定在所述圓柱形槽(4)內的第二連接桿(5)對所述飛輪裝夾鎖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波,郭茂利,李振國,楊棟,
申請(專利權)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