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包括冷卻罐體、設置在冷卻罐體上方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傳動軸與攪拌軸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為空心軸,在所述攪拌軸的中空部位設有回流冷卻水管;所述攪拌軸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攪拌葉片;所述冷卻罐體的上端設有與進液管路相連通的進液口;所述冷卻罐體內設有內套筒,所述內套筒的上端設有與軸向成45°的折流板,所述內套筒的中部設有兩個輔助折流板,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之間形成用于液體流通的流道;所述冷卻罐體的下段設有輸出管路,輸出管路經泵通過射流管路射回到所述冷卻罐體內;所述冷卻罐體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固定支座。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強,冷卻攪拌效果好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冷卻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攪拌型冷卻罐。
技術介紹
目前,食品行業在工廠化生產過程中,多數流體食品需要用冷卻罐對熱的流體進行快速降溫、冷卻,然后才能進入下一工序,現有技術中的冷卻罐多采用夾層式罐體,在夾層內注入冷卻循環水,在罐體內部設有旋轉攪拌刮板的結構,但是,這種冷卻罐由于僅通過罐體外壁上的冷卻水對物料進行降溫冷卻,而不能對物料內部進行冷卻,因此,其冷卻速度較慢,不能滿足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的要求。此外,這種冷卻罐還存在罐體內部的旋轉攪拌刮板對物料的攪拌不均勻,物料局部溫差較大等缺陷,因此,急需設計一種冷卻罐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攪拌型冷卻罐。本專利技術主要利用在冷卻罐體內設置內套筒和射流管路配合攪拌器攪拌,從而實現均勻降溫冷卻的效果。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包括冷卻罐體、設置在冷卻罐體上方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傳動軸與攪拌軸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為空心軸,在所述攪拌軸的中空部位設有回流冷卻水管;所述攪拌軸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攪拌葉片;所述冷卻罐體的上端設有與進液管路相連通的進液口 ;所述冷卻罐體內設有內套筒,所述內套筒的上端設有與軸向成45°的折流板,所述內套筒的中部設有兩個輔助折流板,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之間形成用于液體流通的流道;所述冷卻罐體的下段設有輸出管路,輸出管路經泵通過射流管路射回到所述冷卻罐體內;所述冷卻罐體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固定支座。作為優選,所述冷卻罐體的上段設有用于液體溢流的溢流堰。 作為優選,所述射流管路在所述冷卻罐體的進口與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形成的流道在同一水平線上。較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內套筒包含兩部分折流板,通過增大接觸面積實現冷卻罐體內的降溫,液流通過內套筒的折流設計實現管內循環;另外,攪拌軸上設有至少兩層攪拌葉片,可以實現在冷卻罐體內不同高度的液體攪拌,使攪拌更加均勻;再有,在冷卻罐體下段設置輸出管路,可以通過將冷卻罐體內的液體抽取再通過外界冷卻后返回到罐體內參與攪拌降溫;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溢流堰,可以將過度攪拌的而溢流的液體排出冷卻罐體,或由于攪拌產生的飛沫排出冷卻罐體。本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強,操作方便,冷卻效果好等優點,基于上述理由本專利技術可在流體食品加工冷卻等領域廣泛推廣。【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冷卻罐體11、進液管路12、內套筒13、折流板14、輔助折流板15、固定支座16、溢流堰2、驅動裝置21、攪拌軸22、攪拌葉片I 23、攪拌葉片II 3、泵31、射流管路【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包括冷卻罐體1、設置在冷卻罐體I上方的驅動裝置2,所述驅動裝置2通過傳動軸與攪拌軸21相連,所述攪拌軸21為空心軸,在所述攪拌軸21的中空部位設有回流冷卻水管;所述攪拌軸21的下端設有兩個攪拌葉片,分別為攪拌葉片I 22和攪拌葉片II 23 ;所述冷卻罐體I的上端設有與進液管路11相連通的進液口 ;所述冷卻罐體I內設有內套筒12,所述內套筒12的上端設有與軸向成45°的折流板13,所述內套筒12的中部設有兩個輔助折流板14,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14之間形成用于液體流通的流道;所述冷卻罐體I的下段設有輸出管路,輸出管路經泵3通過射流管路31射回到所述冷卻罐體I內;所述冷卻罐體I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固定支座15。所述冷卻罐體I的上段設有用于液體溢流的溢流堰16。所述射流管路31在所述冷卻罐體I的進口與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14形成的流道在同一水平線上。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內套筒包含兩部分折流板,通過增大接觸面積實現冷卻罐體內的降溫,液流通過內套筒的折流設計實現管內循環;另外,攪拌軸上設有至少兩層攪拌葉片,可以實現在冷卻罐體內不同高度的液體攪拌,使攪拌更加均勻;再有,在冷卻罐體下段設置輸出管路,可以通過將冷卻罐體內的液體抽取再通過外界冷卻后返回到罐體內參與攪拌降溫;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溢流堰,可以將過度攪拌的而溢流的液體排出冷卻罐體,或由于攪拌產生的飛沫排出冷卻罐體。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專利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專利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包括冷卻罐體(I)、設置在冷卻罐體(I)上方的驅動裝置(2),所述驅動裝置(2 )通過傳動軸與攪拌軸(21)相連,其特征在于: 所述攪拌軸(21)為空心軸,在所述攪拌軸(21)的中空部位設有回流冷卻水管;所述攪拌軸(21)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攪拌葉片; 所述冷卻罐體(I)的上端設有與進液管路(11)相連通的進液口 ;所述冷卻罐體(I)內設有內套筒(12 ),所述內套筒(12 )的上端設有與軸向成45 °的折流板(13 ),所述內套筒(12)的中部設有兩個輔助折流板(14),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14)之間形成用于液體流通的流道; 所述冷卻罐體(I)的下段設有輸出管路,輸出管路經泵(3)通過射流管路(31)射回到所述冷卻罐體(I)內; 所述冷卻罐體(I)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固定支座(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罐體(I)的上段設有用于液體溢流的溢流堰(1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管路(31)在所述冷卻罐體(I)的進口與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14)形成的流道在同一水平線上。【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包括冷卻罐體、設置在冷卻罐體上方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傳動軸與攪拌軸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為空心軸,在所述攪拌軸的中空部位設有回流冷卻水管;所述攪拌軸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攪拌葉片;所述冷卻罐體的上端設有與進液管路相連通的進液口;所述冷卻罐體內設有內套筒,所述內套筒的上端設有與軸向成45°的折流板,所述內套筒的中部設有兩個輔助折流板,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之間形成用于液體流通的流道;所述冷卻罐體的下段設有輸出管路,輸出管路經泵通過射流管路射回到所述冷卻罐體內;所述冷卻罐體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固定支座。本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強,冷卻攪拌效果好等優點。【IPC分類】B01F15-06, B01F7-18【公開號】CN104549001【申請號】CN201310514787【專利技術人】秦宏佳 【申請人】大連捌伍捌創新工場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申請日】2013年10月25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攪拌型冷卻罐,包括冷卻罐體(1)、設置在冷卻罐體(1)上方的驅動裝置(2),所述驅動裝置(2)通過傳動軸與攪拌軸(21)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21)為空心軸,在所述攪拌軸(21)的中空部位設有回流冷卻水管;所述攪拌軸(21)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攪拌葉片;所述冷卻罐體(1)的上端設有與進液管路(11)相連通的進液口;所述冷卻罐體(1)內設有內套筒(12),所述內套筒(12)的上端設有與軸向成45°的折流板(13),所述內套筒(12)的中部設有兩個輔助折流板(14),兩個所述輔助折流板(14)之間形成用于液體流通的流道;所述冷卻罐體(1)的下段設有輸出管路,輸出管路經泵(3)通過射流管路(31)射回到所述冷卻罐體(1)內;所述冷卻罐體(1)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固定支座(1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秦宏佳,
申請(專利權)人:大連捌伍捌創新工場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