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自動注墨墨盒,包括墨盒本體、儲墨腔以及注墨裝置;墨盒本體的側面開設有墨盒本體進墨口;儲墨腔的側面開設有儲墨腔出墨口;注墨裝置包括注墨筒、液壓筒以及推墨桿;注墨筒的兩端分別設有注墨筒進墨口以及注墨筒出墨口,并且注墨筒的軸向設有推墨桿空腔;注墨筒進墨口通過出墨管與儲墨腔出墨口相連接;注墨筒出墨口通過進墨管與墨盒本體進墨口相連接;液壓筒一端與注墨筒相固定,另一端固定有液壓缸;推墨桿與液壓缸相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實現自動注墨,降低墨盒更換頻率,提高打印效率;能夠維持墨水壓力平衡,保證打印質量;具有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的特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自動注墨墨盒
本技術屬于藥品加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注墨墨盒。
技術介紹
在藥品生產結束后,需要進行藥品包裝;而在進行藥品包裝時,需要在包裝盒打印上其生產日期等重要信息,并且還需要打印一份藥品說明書放入藥品包裝盒中。 現有的藥品包裝過程中,通常都使用打印機對藥品說明書進行打印,這就必須要使用墨盒。而現有的墨盒不僅需要頻繁地更換,導致打印效率的降低;并且現有的墨盒質量參差不齊,墨盒內通常容易混入較多的空氣或者其他氣體,這就會導致打印出的藥品說明書存在斷墨、打印不清等問題。如果患者因為這些問題導致錯誤服用或者過量服用藥品,則會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研制出一種無需頻繁更換,并且能夠保證打印清晰的墨盒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急需解決的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動注墨墨盒。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種自動注墨墨盒,包括墨盒本體、儲墨腔以及注墨裝直;墨盒本體的側面開設有墨盒本體進墨口 ;儲墨腔的側面開設有儲墨腔出墨口 ;注墨裝置包括注墨筒、液壓筒以及推墨桿;注墨筒的兩端分別設有注墨筒進墨口以及注墨筒出墨口,并且注墨筒的軸向設有推墨桿空腔;注墨筒進墨口通過出墨管與儲墨腔出墨口相連接;注墨筒出墨口通過進墨管與墨盒本體進墨口相連接;推墨桿空腔為圓柱狀,其開口位于注墨筒上注墨筒進墨口所靠近的一端端面上;并且推墨桿空腔的長度小于注墨筒的長度;液壓筒為圓環狀,其一端與注墨筒上開有推墨桿空腔的開口一端相固定,另一端固定有液壓缸;推墨桿與液壓缸相連,并且推墨桿的直徑小于推墨桿空腔的直徑。 本技術提供一種自動注墨墨盒,由墨盒本體、儲墨腔以及注墨裝直構成。 墨盒本體的側面開設有墨盒本體進墨口,用于墨盒本體的進墨;儲墨腔的側面開設有儲墨腔出墨口,用于儲墨腔的出墨。 本技術中的注墨裝置由注墨筒、液壓筒以及推墨桿組成,注墨筒的兩端分別設有注墨筒進墨口以及注墨筒出墨口,并且注墨筒的軸向設有推墨桿空腔;注墨筒進墨口通過出墨管與儲墨腔出墨口相連接;注墨筒出墨口通過進墨管與墨盒本體進墨口相連接;推墨桿空腔為圓柱狀,其開口位于注墨筒上注墨筒進墨口所靠近的一端端面上;并且推墨桿空腔的長度小于注墨筒的長度;液壓筒為圓環狀,其一端與注墨筒上開有推墨桿空腔的開口一端相固定,另一端固定有液壓缸;推墨桿與液壓缸相連,并且推墨桿的直徑小于推墨桿空腔的直徑。儲墨腔中的墨水通過注墨筒進墨口到達推墨桿空腔,再由推墨桿空腔留至墨盒本體。 本技術中的墨盒本體以及注墨裝置形成一個壓力恒定的整體;當墨盒本體中的墨水較少,導致壓力較低時,此時容易出現斷墨,推墨桿推動推墨桿空腔中儲存的墨水進入墨盒本體;反之,當墨盒本體中的墨水較多,打印時由墨盒本體嗔出的墨水較多,不僅墨跡不容易干,而且浪費嚴重,此時推墨桿反向移動,將墨盒本體中的墨水吸入推墨桿空腔中進行儲存,減少墨盒本體中的墨水量,維持墨盒本體內的壓力平衡。 作為優選,墨盒本體進墨口位于墨盒本體的側面底部;儲墨腔出墨口位于儲墨腔的側面底部。 本技術將墨盒本體進墨口設直于墨盒本體的側面底部,能夠使由墨盒本體進墨口進入的墨水直接融入原先含有的墨水中,有效減少吸附在墨盒本體內壁上的墨水量;并且儲墨腔出墨口設置于儲墨腔的側面底部,通過該設置能夠使得儲墨腔中的全部墨水都能夠通過注墨裝置到達墨盒本體。 作為優選,液壓筒的外表面在靠近注墨筒的一端均勻設有拉耳卡;注墨筒的外表面在靠近液壓筒的一端設有一圈注墨筒凹槽;拉耳卡與注墨筒凹槽相配合。 本技術在液壓筒的外表面在靠近注墨筒的一端均勻設有拉耳卡,帶有拉耳卡的液壓筒構成母接頭;注墨筒的外表面在靠近液壓筒的一端設有一圈注墨筒凹槽,帶有注墨筒凹槽的注墨筒構成公接頭,兩者共同構成耳環式快速接頭,利用自鎖原理實現緊鎖。 作為優選,墨盒本體的頂部均勻設有四個支撐凹槽;儲墨腔的底部均勻設有四個支撐凸起;支撐凸起與支撐凹槽相配合,并且位置相對應。 本技術在墨盒本體的頂部均勻設有四個支撐凹槽;儲墨腔的底部均勻設有四個支撐凸起,支撐凸起與支撐凹槽相配合;通過該結構使得儲墨腔能夠穩定地安放于墨盒本體至上,增加了本技術的穩定性。 本技術與現有的墨盒相比,有益效果為:(I)能夠實現自動注墨,降低墨盒更換頻率,提高打印效率;(2)能夠維持墨水壓力平衡,保證打印質量;(3)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本技術中注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表:墨盒本體1、儲墨腔2、注墨裝直3、墨盒本體進墨口 4、儲墨腔出墨口 5、注墨筒6、液壓筒7、推墨桿8、注墨筒進墨口 9、注墨筒出墨口 10、推墨桿空腔11、出墨管12、進墨管13、液壓缸14、拉耳卡15、注墨筒凹槽16、支撐凹槽17、支撐凸起1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 如圖1所示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為一種自動注墨墨盒,包括墨盒本體1、儲墨腔2以及注墨裝直3。 墨盒本體I的側面開設有墨盒本體進墨口 4,墨盒本體進墨口 4位于墨盒本體I的側面底部。 儲墨腔2的側面開設有儲墨腔出墨口 5,儲墨腔出墨口 5位于儲墨腔2的側面底部。 如圖2所示,注墨裝置3包括注墨筒6、液壓筒7以及推墨桿8 ;注墨筒6的兩端分別設有注墨筒進墨口 9以及注墨筒出墨口 10,并且注墨筒6的軸向設有推墨桿空腔11 ;注墨筒進墨口 9通過出墨管12與儲墨腔出墨口 5相連接;注墨筒出墨口 10通過進墨管13與墨盒本體進墨口 4相連接;推墨桿空腔11為圓柱狀,其開口位于注墨筒6上注墨筒進墨口9所靠近的一端端面上;并且推墨桿空腔11的長度小于注墨筒6的長度;液壓筒7為圓環狀,其一端與注墨筒6上開有推墨桿空腔11的開口一端相固定,另一端固定有液壓缸14 ;推墨桿8與液壓缸14相連,并且推墨桿8的直徑小于推墨桿空腔11的直徑。 液壓筒7的外表面在靠近注墨筒6的一端均勻設有拉耳卡15 ;注墨筒6的外表面在靠近液壓筒14的一端設有一圈注墨筒凹槽16 ;拉耳卡15與注墨筒凹槽16相配合。 墨盒本體I的頂部均勻設有四個支撐凹槽17 ;儲墨腔2的底部均勻設有四個支撐凸起18 ;支撐凸起18與支撐凹槽17相配合,并且位置相對應。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性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注墨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墨盒本體(1)、儲墨腔(2)以及注墨裝置(3);所述墨盒本體(1)的側面開設有墨盒本體進墨口(4);所述儲墨腔(2)的側面開設有儲墨腔出墨口(5);所述注墨裝置(3)包括注墨筒(6)、液壓筒(7)以及推墨桿(8);所述注墨筒(6)的兩端分別設有注墨筒進墨口(9)以及注墨筒出墨口(10),并且注墨筒(6)的軸向設有推墨桿空腔(11);所述注墨筒進墨口(9)通過出墨管(12)與儲墨腔出墨口(5)相連接;所述注墨筒出墨口(10)通過進墨管(13)與墨盒本體進墨口(4)相連接;所述推墨桿空腔(11)為圓柱狀,其開口位于注墨筒(6)上注墨筒進墨口(9)所靠近的一端端面上;并且推墨桿空腔(11)的長度小于注墨筒(6)的長度;所述液壓筒(7)為圓環狀,其一端與注墨筒(6)上開有推墨桿空腔(11)的開口一端相固定,另一端固定有液壓缸(14);所述推墨桿(8)與液壓缸(14)相連,并且推墨桿(8)的直徑小于推墨桿空腔(11)的直徑。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注墨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墨盒本體(I)、儲墨腔(2)以及注墨裝直(3);所述墨盒本體(I)的側面開設有墨盒本體進墨口(4);所述儲墨腔(2)的側面開設有儲墨腔出墨口(5);所述注墨裝置(3)包括注墨筒(6)、液壓筒(7)以及推墨桿(8);所述注墨筒(6)的兩端分別設有注墨筒進墨口(9)以及注墨筒出墨口(10),并且注墨筒(6)的軸向設有推墨桿空腔(11);所述注墨筒進墨口(9)通過出墨管(12)與儲墨腔出墨口(5)相連接;所述注墨筒出墨口(10)通過進墨管(13)與墨盒本體進墨口(4)相連接;所述推墨桿空腔(11)為圓柱狀,其開口位于注墨筒(6)上注墨筒進墨口(9)所靠近的一端端面上;并且推墨桿空腔(11)的長度小于注墨筒(6)的長度;所述液壓筒(7)為圓環狀,其一端與注墨筒(6)上開有推墨桿空腔(11)的開口一端相固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饒安平,陳芝清,李東強,譚澤勇,郁樺,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天美健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