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包括太陽輪和行星輪,太陽輪固定在下舵承座上,行星輪固定在副舵桿上,且太陽輪的直徑大于行星輪;在太陽輪和行星輪均為偶數排鏈輪,兩輪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傳動帶組,該傳動帶組由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組成,其中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的一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太陽輪上,另一端固定在行星輪上,且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在太陽輪和行星輪之間上下平行空間交叉,兩排鏈輪及半封閉交叉傳動鏈組成一組完整的交叉鏈傳動,結構簡單,運行平穩,維護方便。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襟翼舵,結構簡單,不需在舵葉頂部另設大于舵葉理輪型值的保護罩,提高了舵效,傳動裝置全密封式結構,安全可靠,且使用壽命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包括太陽輪和行星輪,太陽輪固定在下舵承座上,行星輪固定在副舵桿上,且太陽輪的直徑大于行星輪;在太陽輪和行星輪均為偶數排鏈輪,兩輪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傳動帶組,該傳動帶組由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組成,其中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的一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太陽輪上,另一端固定在行星輪上,且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在太陽輪和行星輪之間上下平行空間交叉,兩排鏈輪及半封閉交叉傳動鏈組成一組完整的交叉鏈傳動,結構簡單,運行平穩,維護方便。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襟翼舵,結構簡單,不需在舵葉頂部另設大于舵葉理輪型值的保護罩,提高了舵效,傳動裝置全密封式結構,安全可靠,且使用壽命長。【專利說明】柔性襟翼舵的傳動機構及其襟翼舵
本專利技術涉及船舶舾裝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及其襟翼舵。
技術介紹
船舶襟翼舵與一般普通流線型舵相比,在同等舵葉面積和外形尺寸的情況下,可以大大提高舵效(40%以上),得到了越來越多船東的認可并采用。襟翼舵由主舵葉和襟翼即副舵葉組成,襟翼舵在工作過程中,副舵葉在隨著主舵葉運動的同時,副舵葉通過傳動機構產生與主舵葉旋向同向的自轉動,與主舵葉形成一個相對夾角,從而提高舵效。目前襟翼舵的傳動機構主要有:齒輪式、導桿式、曲柄連桿式、搖臂式、撥叉式等,而使用最多的是齒輪傳動式和導桿式,近幾年曲柄連桿式由于保護罩的尺寸較齒輪式小,并且可以按理論舵葉線型值設計,舵效更好,結構輕巧,制造容易,成本相對更低,越來越多地被船東接受并采用。以前,所有襟翼舵的傳動裝置都是暴露在水中,腐蝕、磨損很快,現在大多數都改為布置在舵葉頂部的一個密封的保護罩內。雖然如此,由于傳動機構結構上的原因,齒輪式、撥叉式和曲柄連桿式的保護罩外形尺寸都要比主舵葉理論線型值大,特別是齒輪式,由于外形尺寸大,其型值不能按照理論型值設計,造成舵葉的阻力增加,舵效降低。目前各種帶密封保護罩的襟翼舵,除密封保護罩設有密封裝置外,其它運動摩擦部件均仍暴露在水中,特別是副舵桿及軸承,磨損很快,在內河及泥沙重的水域尤為嚴重,一般二至三年就得更換軸承并修理或更換副舵桿,這是目前所有襟翼舵的不足,既存在安全隱患,又增加了船東的維護維修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尺寸小、傳動機構簡單,工作平穩可靠的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以及可以減小密封保護罩的外形尺寸,可直接利用主舵葉上部本體設密封保護罩,從而降低舵葉阻力,提高舵效的襟翼舵。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包括太陽輪⑴和行星輪(2),所述太陽輪⑴固定在下舵承座(3)上,所述行星輪(2)固定在副舵桿(4)上,且所述太陽輪(I)的直徑大于行星輪⑵; 在所述太陽輪(I)和行星輪(2)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傳動帶組(5),該傳動帶組 (5)由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的一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太陽輪(I)上,另一端分別固定在所述行星輪(2)上,且所述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在所述太陽輪(I)和行星輪(2)之間上下平行且在空間交叉。 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在實際使用中,下舵承座固定在船體上,副舵葉通過副舵桿 (4)鉸接在主舵葉上,主舵葉通過主舵桿與船舶舵機連接,因為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在太陽輪(I)和行星輪(2)之間空間平行交叉設置,副舵桿(4)在隨主舵葉繞太陽輪⑴中心運轉的同時,由于太陽輪⑴固定不動,將使行星輪⑵產生一個與主舵葉轉動方向相同的相對轉動,從而帶動副舵桿及副舵葉轉動,使副舵葉與主舵葉之間形成一個相對夾角,由此達到襟翼舵的傳動要求。行星輪(2)不能圍繞太陽輪(I)的中心做360°旋轉,而襟翼舵的工作只需圍繞太陽輪(I)的中心做±35°轉動,所以行星輪(2)可以圍繞太陽輪(I)的工作旋轉角度是足夠滿足襟翼舵的工作角度要求的。 為更好地實現本專利技術,可進一步為: 所述太陽輪(I)和行星輪(2)均為偶數排鏈輪,所述傳動帶組(5)由傳動鏈條組成,所述第一傳動帶(51)的一端順時針纏繞固定在所述行星輪(2)的上排輪齒上,該第一傳動帶(51)的另一端逆時針纏繞固定在所述太陽輪(I)的上排輪齒上;所述第二傳動帶 (52)的一端逆時針纏繞固定在所述行星輪(2)下排輪齒上,該第二傳動帶(52)的另一端順時針纏繞固定在所述太陽輪(I)的下排輪齒上,偶數排鏈輪及半封閉交叉鏈條組成一組完整的交叉鏈傳動。采用鏈條傳動,結構簡單,維護方便,鏈條與鏈輪連接牢固。 本專利技術中的襟翼舵,包括主舵葉(7)、主舵桿(6)和副舵葉⑶以及上述的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所述主舵桿(6)固定連接在所述主舵葉(7)的上方,所述副舵桿(4)設置在所述主舵葉(7)的尾部上方,在該主舵葉(7)尾部的下方設有與所述副舵桿(4)相對應的舵銷軸(9),所述副舵葉(8)通過副舵桿(4)和舵銷軸(9)鉸接在所述主舵葉(7)的尾部,所述太陽輪(I)和行星輪(2)布置在所述主舵葉(7)的上部。在使用中,主舵桿(6)轉動將帶動主舵葉(7)和副舵葉8繞太陽輪中心轉動,在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的作用下,副舵葉⑶在跟隨主舵葉(7)運轉的同時,以相同的旋向與主舵葉(7)產生相對轉動,使副舵葉 (8)與主舵葉(7)之間產生一個相對夾角,由此滿足襟翼舵的傳動要求。 可進一步為: 在所述主舵葉(7)本體上部設置保護罩(10),所述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布置在保護罩(10)內,可將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處于密封的油潤滑環境中,可有效防止泥沙的侵蝕,提高傳動機構的使用壽命以及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采用傳動帶傳動是柔性傳動,相對于其它傳動形式,其制造更容易,成本更低,安裝、維護保養更簡單,尤其是采用鏈條作為傳動帶,連接牢固,傳動平穩,維護方便。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全密封,將所有軸承和傳動機構都設置在密封的油潤滑環境中,特別是副舵桿舵銷軸及軸承,這樣不但可降低運動的摩擦阻力,還可大大降低軸承和運動件的磨損,提高舵裝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鏈傳動所需尺寸小,可大大減小密封保護罩的外形尺寸,從而減低襟翼舵阻力,提高舵效。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專利技術中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上排鏈輪的連接示意圖; 圖3為圖1中下排鏈輪的連接示意圖; 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專利技術中襟翼舵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專利技術為主舵葉與副舵葉的傳動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包括太陽輪I和行星輪2,該太陽輪I和行星輪2均為雙排鏈輪,所述太陽輪I固定在船體下舵承座3上,所述行星輪2固定在副舵桿4上,所述太陽輪I的直徑大于行星輪2,具體參數要根據實際傳動比、中心距和保護罩外形尺寸進行設定,在所述太陽輪I和行星輪2之間設置有一個傳動帶組5,該傳動帶組5由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組成; 如圖2所示:所述傳動帶組5由兩條相互空間上下平行交叉的傳動鏈條組成,所述第一傳動帶51的一端順時針纏繞固定在所述行星輪2的上排輪齒上,該第一傳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柔性襟翼舵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陽輪(1)和行星輪(2),所述太陽輪(1)固定在下舵承座(3)上,所述行星輪(2)固定在副舵桿(4)上,且所述太陽輪(1)的直徑大于行星輪(2);在所述太陽輪(1)和行星輪(2)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傳動帶組(5),該傳動帶組(5)由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的一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太陽輪(1)上,另一端分別固定在所述行星輪(2)上,且所述第一傳動帶(51)和第二傳動帶(52)在所述太陽輪(1)和行星輪(2)之間上下平行且在空間交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黎家齊,黎思思,
申請(專利權)人:黎家齊,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