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液壓式壓力機,屬于壓力機技術領域,其與工作臺配合夾持工件,包括輸入液壓缸、輸出液壓缸、連接輸出液壓缸和輸入液壓缸的液壓管路、及設置在輸入液壓缸一側的動力源,所述輸入液壓缸包括輸入活塞,所述液壓式壓力機還包括與所述動力源連接并由動力源驅動的蝸桿、與所述蝸桿配合的蝸輪、以及連接所述蝸輪與輸入液壓缸的鉸桿,所述鉸桿的一端連接至蝸輪,另一端固定至輸入活塞,所述鉸桿具有與蝸桿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偏置于蝸輪的圓心的一側。(*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液壓式壓力機,屬于壓力機
,其與工作臺配合夾持工件,包括輸入液壓缸、輸出液壓缸、連接輸出液壓缸和輸入液壓缸的液壓管路、及設置在輸入液壓缸一側的動力源,所述輸入液壓缸包括輸入活塞,所述液壓式壓力機還包括與所述動力源連接并由動力源驅動的蝸桿、與所述蝸桿配合的蝸輪、以及連接所述蝸輪與輸入液壓缸的鉸桿,所述鉸桿的一端連接至蝸輪,另一端固定至輸入活塞,所述鉸桿具有與蝸桿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偏置于蝸輪的圓心的一側。【專利說明】液壓式壓力機
本技術涉及一種液壓式壓力機,屬于壓力機
。
技術介紹
液壓傳動是以液壓油(或合成液體)為介質,利用密閉容積中液體的壓力能來進行能量轉換、傳遞和控制的一種傳動形式。由于其執行元件的輸出力或輸出轉矩大,操縱方便,布置靈活,液壓元件與電器件易實現自動化和遠程控制。因此,液壓傳動式壓力機在機械制造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實際使用中,液壓傳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由于液壓傳動采用的工作介質是液壓油,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油液的泄露,油液的泄漏和液體的可壓縮性都會影響執行元件運動的準確性,無法保證嚴格的傳動比。因此,液壓傳動式壓力機的定位精度較低。②液壓傳動中產生較大的能量損失(泄漏損失、摩擦損失等)導致傳動效率較低。③無法避免的液壓油的泄露和揮發、液壓泵的噪聲都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④液壓傳動的輸出力比較難以控制,輸出力過小會使加工時輸出力不夠,影響工件加工;而輸出力過大會使工件變形。 基于上述分析可見,傳統的液壓傳動式壓力機與當前所倡導的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的理念不相符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能源利用率高、傳遞效率高、節能、工作精度高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液壓式壓力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液壓式壓力機,與工作臺配合夾持工件,包括輸入液壓缸、輸出液壓缸、連接輸出液壓缸和輸入液壓缸的液壓管路、及設置在輸入液壓缸一側的動力源,所述輸入液壓缸包括輸入活塞,所述液壓式壓力機還包括與所述動力源連接并由動力源驅動的蝸桿、與所述蝸桿配合的蝸輪、以及連接所述蝸輪與輸入液壓缸的鉸桿,所述鉸桿的一端連接至蝸輪,另一端固定至輸入活塞,所述鉸桿具有與蝸桿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偏置于蝸輪的圓心的一側。 進一步的,所述蝸輪為相對設置在蝸桿兩側的兩個,所述鉸桿為分別將兩個蝸輪與輸入活塞連接兩個。 進一步的,所述動力源為伺服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動力源與蝸桿之間安裝有聯軸器。 進一步的,所述液壓式壓力機還包括檢測輸出液壓缸的壓力值的繼電器,所述繼電器與動力源連接并控制動力源啟動。 進一步的,所述輸出液壓缸包括與所述工作臺配合夾持工件的輸出活塞,所述輸出活塞上設置有驅動輸出活塞相對工作臺反向移動的彈性件。 進一步的,所述輸出液壓缸還包括輸出缸體,所述輸出活塞設置于輸出缸體,所述彈性件為設置在輸出活塞與輸出缸體之間的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缸體包括由輸出活塞分隔形成的第一腔部和第二腔部,所述第一腔部內充滿液壓油,所述彈簧設置在第二腔部內。 進一步的,所述蝸輪通過固定架將蝸輪的圓心固定。 借由上述方案,本技術至少具有以下優點:通過蝸桿蝸輪配合實現蝸桿蝸輪傳動,結合鉸桿將蝸輪與輸入液壓缸的輸入活塞連接,從而使得該液壓式壓力機機構緊湊,且提高了工作精度和傳遞效率,另外,利用蝸桿蝸輪傳動本身具有的自鎖能力,以起到節能效果;相較傳統的液壓傳統裝置,減少了傳統液壓泵所帶來的噪聲污染,能源利用率也相應提高,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上述說明僅是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技術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例所示的液壓式壓力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 蝸輪蝸桿傳動用于傳遞空間交錯軸之間的回轉運動,由于具有結構緊湊、工作平穩、無噪聲、自鎖性好、傳動比大以及蝸輪可以得到精確的很小的轉動等優點。 請參見圖1,本技術一實施例所示的液壓式壓力機用以與工作臺10配合夾持工件20。所述液壓式壓力機包括輸入液壓缸1、輸出液壓缸2、連接輸出液壓缸2和輸入液壓缸I的液壓管路3、設置在輸入液壓缸I 一側的動力源4、與所述動力源4連接并由動力源4驅動的蝸桿51、與所述蝸桿51配合的蝸輪52、以及連接所述蝸輪52與輸入液壓缸I的鉸桿6。所述輸入液壓缸I包括輸入缸體11和設置于輸入缸體11的輸入活塞12,所述輸入缸體11包括輸入液壓腔13。所述輸出液壓缸2包括輸出缸體21和設置于輸出缸體21的輸出活塞22,所述輸出缸體21包括由輸出活塞22分隔形成的第一腔部23和第二腔部24,所述第一腔部23內充滿液壓油(未標號),所述液壓管路3將輸入液壓缸I的輸入液壓腔13與輸出液壓缸2的第一腔部23連通,輸出活塞22與所述工作臺10配合夾持工件20。輸出液壓缸2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當輸出液壓缸2的數量大于一個時,每個輸出液壓缸2同時與輸入液壓缸I連接,輸出液壓缸2同時移動以與工作臺10配合夾緊一個或多個工件20,當然,可以在液壓管路3上設置控制閥,從而實現輸出液壓缸2單個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輸入液壓缸1、輸出液壓缸2豎直設置在工作臺10的上方,且所述輸入液壓缸I位于所述輸出液壓缸2的上方,輸入活塞12位于輸入液壓腔13的上側,第一腔部23位于第二腔部24的上側。輸出活塞22上設置有彈性件25,在液壓式壓力機復位時,彈性件25驅動輸出活塞22相對工作臺10反向移動,該彈性件25為設置在輸出活塞22與輸出缸體21之間的彈簧,彈簧25設置在第二腔部24內。所述蝸桿51豎直設置在輸入活塞12的上方,所述動力源4采用伺服電機,伺服電機4與蝸桿51之間安裝有聯軸器7,該伺服電機4、蝸桿51和聯軸器7同軸設置。誠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輸入液壓缸I也可以橫向設置等,輸出液壓缸2可根據工作臺10的具體擺放位置設置,如當工作臺10倒置,則第一腔部23位于第二腔部24的下方,此時,還可以不設置彈簧類的彈性件25,在液壓式壓力機復位時,通過輸出活塞22自身的重力向下移動。 所述鉸桿6的一端連接至蝸輪52,另一端固定至輸入活塞12,鉸桿6具有與蝸輪52連接的連接部61,該連接部61偏置于蝸輪52的圓心的一側,蝸輪52通過固定架8將蝸輪52的圓心固定,以由鉸桿6將蝸輪52的力放大。所述蝸輪52為相對設置在蝸桿51兩側的兩個,鉸桿6為分別將兩個蝸輪52與輸入活塞12連接的兩個,以提高穩定性,且有助于進一步地將蝸輪52的力放大。 所述液壓式壓力機還包括檢測輸出液壓缸2的壓力值的繼電器9,繼電器9與伺服電機4連接并控制伺服電機4啟動。該繼電器9為壓力繼電器。繼電器9與輸出液壓缸2的第一腔部23連接,壓力繼電器9的信號輸出端與控制中心(未圖示)相連接,壓力繼電器9實時監測第一腔部23中液壓油的壓強值,并將監測到的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壓式壓力機,與工作臺配合夾持工件,包括輸入液壓缸、輸出液壓缸、連接輸出液壓缸和輸入液壓缸的液壓管路、及設置在輸入液壓缸一側的動力源,所述輸入液壓缸包括輸入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式壓力機還包括與所述動力源連接并由動力源驅動的蝸桿、與所述蝸桿配合的蝸輪、以及連接所述蝸輪與輸入液壓缸的鉸桿,所述鉸桿的一端連接至蝸輪,另一端固定至輸入活塞,所述鉸桿具有與蝸桿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偏置于蝸輪的圓心的一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冬敏,鐘康民,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