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于加載線筒且易于維護的紡織繞線機,包括懸臂主軸(3)、驅動電機(4)、線筒(2)、線筒裝卸機械手(6)以及絲線接收器(5),其中,所述懸臂主軸(3)在其左端處與所述驅動電機(4)動力聯接,所述懸臂主軸(3)的右端為自由端;所述線筒(2)設置有軸向延伸的中央通孔,所述懸臂主軸(3)能夠穿過所述中央通孔從而能夠驅動安裝于其上的線筒(2),所述絲線接收器(5)用于接收來自捻線機的絲線(1),并且能夠相對于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3)上的線筒(2)在平行于所述懸臂主軸(3)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絲線能夠均勻纏繞在線筒(2)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紡織機械;更為特殊地涉及一種便于加載線筒且易于維護的紡織繞線機。
技術介紹
繞線機是紡織行業經常用到的機械。當捻線機生產絲線后,需要繞線機將其纏繞在線筒上,以供后續工藝步驟,例如紡紗機械,使用。但是,由于繞線機的線筒在使用時高速旋轉,而在需要對絲線具有一定張力的情形下,線筒需要鍵連接來與轉軸配合轉動;而且其在纏繞滿量后便需要將其換下。頻繁更換線筒容易造成作業停止。再者,在生產中,有時需要纏繞線量不同的線筒,此時需要對這些不同纏繞線量的線筒進行分類操作,這樣造成生產設備的成本上升。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繞線解決方案,能夠在保持絲線高張緊力的情況下,在主軸不停止轉動的條件下實現線筒的更換;同時,能夠對不同纏繞線量的線筒進行同時繞線,而且其能夠合理搭配纏繞時間而節省繞線時間。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一種便于加載線筒且易于維護的紡織繞線機,包括懸臂主軸、驅動電機、線筒、線筒裝卸機械手以及絲線接收器,其中,所述懸臂主軸在其左端處與所述驅動電機動力聯接,所述懸臂主軸的右端為自由端;所述線筒設置有軸向延伸的中央通孔,所述懸臂主軸能夠穿過所述中央通孔從而能夠驅動安裝于其上的線筒,所述絲線接收器用于接收來自捻線機的絲線,并且能夠相對于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上的線筒在平行于所述懸臂主軸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絲線能夠均勻纏繞在線筒上;所述絲線上設有張緊器,所述絲線貫穿張緊器與絲線接收器相連接,所述驅動電機左端連接有控制器,所述驅動電機右端設有自帶潤滑功能的軸承,所述軸承頂部設有加油口。所述懸臂主軸上能夠安裝多個線筒,所述多個線筒均包括線筒本體以及設置于線筒本體兩端處的軸承部件,所述軸承部件能夠相對于所述線筒本體旋轉;所述軸承部件均設置有中部凹陷溝槽;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的前端設置有兩個指部件,所述兩個指部件能夠伸入到在線筒兩端處的所述軸承部件中的凹陷溝槽中,從而在線筒旋轉時和不旋轉時兩種情形下均能夠將線筒夾持;所述懸臂主軸自左至右依次包括鍵凸出段、彈性段以及圓臺段,所述鍵凸出段上設置有軸向延伸的單條鍵;所述圓臺段從左向右漸縮從而用于引導線筒的安裝,所述彈性段能夠與線筒的中央通孔內壁接合從而初步地驅動所述線筒轉動;所述線筒的中央通孔內壁上設置有兩條鍵槽,所述兩條鍵槽在直徑上相對;所述中央通孔內壁被所述兩條鍵槽分隔而形成在所述兩條鍵槽之間的兩條內壁表面帶-第一內壁表面帶和第二內壁表面帶,第一內壁表面帶和第二內壁表面帶的左端均成形為V型尖頭結構,從而第一內壁表面帶具有所述V型尖頭結構的第一頂尖棱線,第二內壁表面帶具有所述V型尖頭結構的第二頂尖棱線,所述第一頂尖棱線和第二頂尖棱線均位于整個所述中央通孔內壁的最左端處;由此,在第一內壁表面帶和第二內壁表面帶之間的所述兩條鍵槽的左端形成為漏斗形狀;所述單條鍵的最右端也成形為V型尖頭結構;在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夾持線筒安裝到所述懸臂主軸時,線筒首先通過所述圓臺段而滑到所述彈性段上,繼而所述彈性段能夠與所述中央通孔內壁接合而初步驅動所述線筒逐漸與所述懸臂主軸同步地旋轉;當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繼續驅動線筒向左滑動時,所述單條鍵的V型尖頭結構能夠在所述兩條鍵槽中任一條鍵槽的漏斗形狀的引導下而順利插入到鍵槽中。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方面,一種上述紡織繞線機的操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將大絲線纏繞量的線筒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上從而進行絲線纏繞;第二,在所述大絲線纏繞量的線筒旋轉以纏繞絲線時,使用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夾持小絲線纏繞量的線筒,從而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上以進行纏繞絲線;第三,在小絲線纏繞量的線筒纏繞完畢后,利用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夾持小絲線纏繞量的線筒以從所述自由端卸下所述小絲線纏繞量的線筒;其中,所述大絲線纏繞量的線筒與所述小絲線纏繞量的線筒相比能夠纏繞更多量的絲線。通過上述方案,由于使用的鍵和鍵槽的配合,能夠用在對絲線形成高張緊力的情形;在這種應用情形的基礎上,通過對懸臂主軸的各段進行設置,能夠使得線筒在主軸旋轉的情形下使用機械手進行安裝和卸下,其中,懸臂主軸上的彈性段能夠使得線筒具有與主軸同步或基本同步的轉速,這樣在套筒的鍵槽與主軸的鍵進行配合的時候可以減小撞擊力。而利用線筒的通孔內壁上的漏斗狀結構以及主軸上鍵的箭頭形狀,由于繞線過程的自然振動,能夠順利插入配合而避免干涉。在纏繞線量不同的線筒時,能夠在不間斷地對大繞線量線筒旋轉繞線的同時,能夠對小繞線量的線筒進行隨時裝卸,因此提高了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線筒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懸臂主軸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線筒不帶軸承部件時候的端面視圖;圖4是圖3中的沿A-A的剖視圖;圖5是線筒的中央通孔在假想的沿著母線(軸向)切開并展開成平面矩形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繞線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圖1-6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一種便于加載線筒且易于維護的紡織繞線機,包括懸臂主軸3、驅動電機4、線筒2、線筒裝卸機械手6以及絲線接收器5,其中,所述懸臂主軸3在其左端處與所述驅動電機4動力聯接,所述懸臂主軸3的右端為自由端;所述線筒2設置有軸向延伸的中央通孔,所述懸臂主軸3能夠穿過所述中央通孔從而能夠驅動安裝于其上的線筒2,所述絲線接收器5用于接收來自捻線機的絲線1,并且能夠相對于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3上的線筒2在平行于所述懸臂主軸3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絲線能夠均勻纏繞在線筒2上;所述絲線1上設有張緊器7,所述絲線1貫穿張緊器7與絲線接收器5相連接,所述驅動電機4左端連接有控制器8,所述驅動電機4右端設有自帶潤滑功能的軸承9,所述軸承9頂部設有加油口(未圖示)。所述懸臂主軸3上能夠安裝多個線筒2,所述多個線筒2均包括線筒本體以及設置于線筒本體兩端處的軸承部件21,所述軸承部件21能夠相對于所述線筒本體旋轉;所述軸承部件21均設置有中部凹陷溝槽211;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6的前端設置有兩個指部件61,所述兩個指部件61能夠伸入到在線筒兩端處的所述軸承部件21中的凹陷溝槽211中,從而在線筒2旋轉時和不旋轉時兩種情形下均能夠將線筒2夾持;所述懸臂主軸3自左至右依次包括鍵凸出段、彈性段32以及圓臺段31,所述鍵凸出段上設置有軸向延伸的單條鍵33;所述圓臺段31從左向右漸縮從而用于引導線筒2的安裝,所述彈性段32能夠與線筒2的中央通孔內壁接合從而初步地驅動所述線筒2轉動;所述線筒2的中央通孔內壁上設置有兩條鍵槽24,所述兩條鍵槽24在直徑上相對;所述中央通孔內壁被所述兩條鍵槽24分隔而形成在所述兩條鍵槽24之間的兩條內壁表面帶-第一內壁表面帶22和第二內壁表面帶23,第一內壁表面帶22和第二內壁表面帶23的左端均成形為V型尖頭結構,從而第一內壁表面帶22具有所述V型尖頭結構的第一頂尖棱線221,第二內壁表面帶23具有所述V型尖頭結構的第二頂尖棱線231,所述第一頂尖棱線221和第二頂尖棱線231均位于整個所述中央通孔內壁的最左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于加載線筒且易于維護的紡織繞線機,包括懸臂主軸(3)、驅動電機(4)、線筒(2)、線筒裝卸機械手(6)以及絲線接收器(5),其中,所述懸臂主軸(3)在其左端處與所述驅動電機(4)動力聯接,所述懸臂主軸(3)的右端為自由端;所述線筒(2)設置有軸向延伸的中央通孔,所述懸臂主軸(3)能夠穿過所述中央通孔從而能夠驅動安裝于其上的線筒(2),所述絲線接收器(5)用于接收來自捻線機的絲線(1),并且能夠相對于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3)上的線筒(2)在平行于所述懸臂主軸(3)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絲線能夠均勻纏繞在線筒(2)上;所述絲線(1)上設有張緊器(7),所述絲線(1)貫穿張緊器(7)與絲線接收器(5)相連接,所述驅動電機(4)左端連接有控制器(8),所述驅動電機(4)右端設有自帶潤滑功能的軸承(9),所述軸承(9)頂部設有加油口;所述懸臂主軸(3)上能夠安裝多個線筒(2),所述多個線筒(2)均包括線筒本體以及設置于線筒本體兩端處的軸承部件(21),所述軸承部件(21)能夠相對于所述線筒本體旋轉;所述軸承部件(21)均設置有中部凹陷溝槽(211);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6)的前端設置有兩個指部件(61),所述兩個指部件(61)能夠伸入到在線筒兩端處的所述軸承部件(21)中的凹陷溝槽(211)中,從而在線筒(2)旋轉時和不旋轉時兩種情形下均能夠將線筒(2)夾持;所述懸臂主軸(3)自左至右依次包括鍵凸出段、彈性段(32)以及圓臺段(31),所述鍵凸出段上設置有軸向延伸的單條鍵(33);所述圓臺段(31)從左向右漸縮從而用于引導線筒(2)的安裝,所述彈性段(32)能夠與線筒(2)的中央通孔內壁接合從而初步地驅動所述線筒(2)轉動;所述線筒(2)的中央通孔內壁上設置有兩條鍵槽(24),所述兩條鍵槽(24)在直徑上相對;所述中央通孔內壁被所述兩條鍵槽(24)分隔而形成在所述兩條鍵槽(24)之間的兩條內壁表面帶?第一內壁表面帶(22)和第二內壁表面帶(23),第一內壁表面帶(22)和第二內壁表面帶(23)的左端均成形為V型尖頭結構,從而第一內壁表面帶(22)具有所述V型尖頭結構的第一頂尖棱線(221),第二內壁表面帶(23)具有所述V型尖頭結構的第二頂尖棱線(231),所述第一頂尖棱線(221)和第二頂尖棱線(231)均位于整個所述中央通孔內壁的最左端處;由此,在第一內壁表面帶(22)和第二內壁表面帶(23)之間的所述兩條鍵槽(24)的左端形成為漏斗形狀;所述單條鍵(33)的最右端也成形為V型尖頭結構;在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6)夾持線筒(2)安裝到所述懸臂主軸(3)時,線筒(2)首先通過所述圓臺段(31)而滑到所述彈性段(32)上,繼而所述彈性段能夠與所述中央通孔內壁接合而初步驅動所述線筒(2)逐漸與所述懸臂主軸(3)同步地旋轉;當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6)繼續驅動線筒(2)向左滑動時,所述單條鍵(33)的V型尖頭結構能夠在所述兩條鍵槽(24)中任一條鍵槽的漏斗形狀的引導下而順利插入到鍵槽中。...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于加載線筒且易于維護的紡織繞線機,包括懸臂主軸(3)、驅動電機(4)、線筒(2)、線筒裝卸機械手(6)以及絲線接收器(5),其中,所述懸臂主軸(3)在其左端處與所述驅動電機(4)動力聯接,所述懸臂主軸(3)的右端為自由端;所述線筒(2)設置有軸向延伸的中央通孔,所述懸臂主軸(3)能夠穿過所述中央通孔從而能夠驅動安裝于其上的線筒(2),所述絲線接收器(5)用于接收來自捻線機的絲線(1),并且能夠相對于安裝在所述懸臂主軸(3)上的線筒(2)在平行于所述懸臂主軸(3)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絲線能夠均勻纏繞在線筒(2)上;
所述絲線(1)上設有張緊器(7),所述絲線(1)貫穿張緊器(7)與絲線接收器(5)相連接,所述驅動電機(4)左端連接有控制器(8),所述驅動電機(4)右端設有自帶潤滑功能的軸承(9),所述軸承(9)頂部設有加油口;
所述懸臂主軸(3)上能夠安裝多個線筒(2),所述多個線筒(2)均包括線筒本體以及設置于線筒本體兩端處的軸承部件(21),所述軸承部件(21)能夠相對于所述線筒本體旋轉;所述軸承部件(21)均設置有中部凹陷溝槽(211);所述線筒裝卸機械手(6)的前端設置有兩個指部件(61),所述兩個指部件(61)能夠伸入到在線筒兩端處的所述軸承部件(21)中的凹陷溝槽(211)中,從而在線筒(2)旋轉時和不旋轉時兩種情形下均能夠將線筒(2)夾持;
所述懸臂主軸(3)自左至右依次包括鍵凸出段、彈性段(32)以及圓臺段(31),所述鍵凸出段上設置有軸向延伸的單條鍵(33);所述圓臺段(31)從左向右漸縮從而用于引導線筒(2)的安裝,所述彈性段(32)能夠與線筒(2)的中央通孔內壁接合從而初步地驅動所述線筒(2)轉動;
所述線筒(2)的中央通孔內壁上設置有兩條鍵槽(24),所述兩條鍵槽(2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鄔鈺盛,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海曙信滿貿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