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變位隔震溝系統,所述隔震溝由底板、隔震溝蓋板以及分別位于兩側的隔震上部構件、隔震支墩、隔震支座和擋土墻圍成封閉溝槽;其中,所述隔震溝內設置有多個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用于支撐和牽引所述隔震溝蓋板的變位支撐桿,多個所述變位支撐桿的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溝蓋板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的內側壁或所述擋土墻的內側壁上。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避免了隔震溝蓋板及附屬設施在地震中發生擠碎、拉斷等不利破壞,更加避免了對于隔震結構減震效果的不利影響。同時本發明專利技術工藝簡單、造價低廉、便于施工,對于實際工程應用具有極大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自變位隔震溝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物防震結構,特別是一種自變位隔震溝系統。
技術介紹
隔震技術的抗震性能在歷次強震中均表現非常優秀,隔震技術也被譽為目前最有效的抗震手段之一。隔震建筑設計時需要與周邊基礎預留足夠空隙以保證其在地震作用下可以自由變形,目前常用的構造方式是設置隔震溝。隔震溝在設計時可以結合建筑功能或設備管線等綜合應用,但對于現有隔震結構震后調研表明,按照已有構造措施設置的隔震溝在地震中破壞嚴重,不僅對隔震結構周邊設施造成了一定破壞,更為重要的是隔震溝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隔震結構的減震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地震作用下隔震溝兩側發生擠壓或扭轉變形時隔震溝蓋板變形受到限制導致最終擠碎或破裂。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現隔震溝變形的同時隔震溝蓋板能夠隨之變位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自變位隔震溝系統,所述隔震溝由底板、隔震溝蓋板以及分別位于兩側的隔震上部構件、隔震支墩、隔震支座和擋土墻圍成封閉溝槽;所述隔震支墩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隔震支座設置于所述隔震支墩上用于支撐所述隔震上部構件;所述擋土墻位于所述底板上并與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相對設置;其中,所述隔震溝內設置有多個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用于支撐和牽引所述隔震溝蓋板的變位支撐桿,多個所述變位支撐桿的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溝蓋板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的內側壁或所述擋土墻的內側壁上。 作為優選,所述隔震上部構件朝向所述隔震溝的內側壁上設置有一凸臺,所述隔震溝蓋板可滑動地搭設在所述凸臺和所述擋土墻的頂部;所述擋土墻的頂部具成有一在所述隔震溝蓋板受到水平擠壓力時起向上的滑動引導作用的第一斜面,所述隔震溝蓋板搭設在所述擋土墻一端的端部形成有一與所述第一斜面相吻合的第二斜面。 作為優選,所述變位支撐桿設置有多組且每組設置兩個,兩個所述變位支撐桿使所述隔震溝蓋板分別與所述擋土墻和所述隔震上部構件連接。 作為優選,兩個所述變位支撐桿相互交叉設置。 作為優選,兩個所述變位支撐桿的相互交叉處設置有一滑動限位裝置。 作為優選,所述隔震溝蓋板上設置有上支撐端,所述隔震上部構件上和所述擋土墻上分別設置有下支撐端,所述變位支撐桿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上支撐端和所述下支撐端上。 作為優選,至少一個所述上支撐端可在所述隔震溝蓋板上水平滑動。 作為優選,所述隔震溝蓋板上還相對設置有兩個用于限制所述上支撐端在所述隔震溝蓋板上水平滑動的范圍的變位擋板,所述上支撐端設置于兩個所述變位擋板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隔震支座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作為優選,所述隔震支座采用橡膠材料制成。 本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當地震中隔震溝兩側發生抬升、擠壓或錯動變形時,隔震溝蓋板可以隨之抬升,當水平變形恢復后隔震溝蓋板自復位,這一措施避免了隔震溝蓋板及附屬設施在地震中發生擠碎、拉斷等不利破壞,更加避免了對于隔震結構減震效果的不利影響。同時本專利技術工藝簡單、造價低廉、便于施工,對于實際工程應用具有極大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在正常時候的剖視結構圖。 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在受震時隔震溝間距加大時的剖視結構圖。 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在受震時隔震溝間距減小時的剖視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自變位隔震溝系統,所述隔震溝I由底板2、隔震溝蓋板5以及分別位于兩側的隔震上部構件4、隔震支墩10、隔震支座11和擋土墻3圍成封閉溝槽;所述隔震支墩10設置于所述底板2上,所述隔震支座11設置于所述隔震支墩10上用于支撐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 ;所述擋土墻3位于所述底板2上并與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相對設置;其中,所述隔震溝I內設置有多個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用于支撐和牽引所述隔震溝蓋板5的變位支撐桿6,所述變位支撐桿6 —端連接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的內側壁和/或所述擋土墻3的內側壁上。 本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中隔震溝I的運動變化可分為兩種形式: I)當隔震溝I間距加大時,即隔震上部構件4朝背離隔震溝I方向運動時,如圖2所示,此時變位支撐桿6可使隔震溝蓋板5保持不動,而只是隔震上部構件4向一側移動,以此避免隔震溝蓋板5拉伸損壞。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優選,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朝向所述隔震溝I的內側壁上設置有一凸臺41,所述隔震溝蓋板5可滑動地搭設在所述凸臺41和所述擋土墻3的頂部;這樣的結構可以保證隔震溝I間距變大時不至于拉伸損壞所述隔震溝蓋板5。再進一步地,如圖1至圖3所示,可以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上設置有上支撐端8,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上和所述擋土墻3上分別設置有下支撐端7,所述變位支撐桿6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上支撐端8和所述下支撐端上7。并且可以使至少一個所述上支撐端8可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上水平滑動。這樣可以進一步使得隔震上部構件4在向背離隔震溝I方向運動時不至于拉伸損壞所述隔震溝蓋板5。圖2中示出的是用于連接所述隔震溝蓋板5與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的上支撐端8可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水平滑動,而與擋土墻3連接的變位支撐桿則保持不動。 2)當隔震溝I相對間距減小時,即隔震上部構件4朝隔震溝I方向運動時,隔震上部構件4相對變形擠壓變位支撐桿6而向上頂升隔震溝蓋板。如圖3所示,如果將上支撐端8設置為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上可水平滑動時,作為優選,所述隔震溝蓋板5上還相對設置有兩個用于限制所述上支撐端8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上水平滑動的范圍的變位擋板51,所述上支撐端8設置于兩個所述變位擋板51之間。這樣可以使變位支撐桿6受到變位擋板51的限制而將向上頂升隔震溝蓋板5。隔震溝蓋板5頂升后避免了隔震上部構件4的變形受到隔震溝蓋板5限制,同時也保護了隔震溝蓋板5自身避免破壞。另外,在這種情形下,實際上隔震溝蓋板5在被頂升前由于受到水平擠壓,因此具有相當的量的水平位移,為了使所述隔震溝蓋板5不至于在被頂升前受擠壓損壞,可以在所述擋土墻3的設有一在所述隔震溝蓋板受到水平擠壓力時起向上的滑動引導作用的第一斜面12,所述隔震溝蓋板5搭設在所述擋土墻3 —端的端部形成有一與所述第一斜面12相吻合的第二斜面13。這樣在所述隔震溝蓋板5受到水平擠壓時,可以依靠第一斜面12與第二斜面13之間的相對滑動使得所述隔震溝蓋板5滑出隔震溝1,由此不至于使其損壞。同時由于變位支撐桿6的阻尼性質,在隔震溝蓋板5被頂升后回落過程中,也可避免因隔震溝蓋板5的快速回落導致隔震溝蓋板5硬著陸發生破損的情況發生。 在本專利技術中,實際上所述變位支撐桿6可以設置有多組且每組設置兩個,如圖1至圖3所示,兩個所述變位支撐桿6使所述隔震溝蓋板5分別與所述擋土墻3和所述隔震上部構件4連接。作為優選,兩個所述變位支撐桿6相互交叉設置。當然為了防止在所述變位支撐桿6在發生形變時滑動方向不可控,作為優選,兩個所述變位支撐桿6的相互交叉處設置有一滑動限位裝置9。 在本專利技術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中,所述隔震支座采用彈性材料制成,優選采用橡膠材料制成。 隔震技術在多次地震災害中已表現出非常好的隔震效果,相比傳統抗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變位隔震溝系統,所述隔震溝由底板、隔震溝蓋板以及分別位于兩側的隔震上部構件、隔震支墩、隔震支座和擋土墻圍成封閉溝槽;所述隔震支墩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隔震支座設置于所述隔震支墩上用于支撐所述隔震上部構件;所述擋土墻位于所述底板上并與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相對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溝內設置有多個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用于支撐和牽引所述隔震溝蓋板的變位支撐桿,多個所述變位支撐桿的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溝蓋板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的內側壁或所述擋土墻的內側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變位隔震溝系統,所述隔震溝由底板、隔震溝蓋板以及分別位于兩側的隔震上部構件、隔震支墩、隔震支座和擋土墻圍成封閉溝槽;所述隔震支墩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隔震支座設置于所述隔震支墩上用于支撐所述隔震上部構件;所述擋土墻位于所述底板上并與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相對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溝內設置有多個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用于支撐和牽引所述隔震溝蓋板的變位支撐桿,多個所述變位支撐桿的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溝蓋板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隔震上部構件的內側壁或所述擋土墻的內側壁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上部構件朝向所述隔震溝的內側壁上設置有一凸臺,所述隔震溝蓋板可滑動地搭設在所述凸臺和所述擋土墻的頂部;所述擋土墻的頂部具有一在所述隔震溝蓋板受到水平擠壓力時起向上的滑動引導作用的第一斜面,所述隔震溝蓋板搭設在所述擋土墻一端的端部形成有一與所述第一斜面相吻合的第二斜面。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變位隔震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變位支撐桿設置有多組且每組設置兩個,兩個所述變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肖從真,高杰,薛彥濤,
申請(專利權)人: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