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技術方案

    技術編號:11157080 閱讀: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13:11
    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一側面所提供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包括:引擎,向前輪或后輪提供旋轉驅動力;至少一個輪轂電機,由電池來驅動,與所述引擎的驅動力所傳遞的車輪相對應地設置在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輪,從而向與所述引擎相同的車輪提供旋轉驅動力;以及控制部,驅動控制所述引擎及所述輪轂電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輪轂系統,尤其涉及作為驅動手段包括引擎和輪轂電機的混合動力車輛的輪轂系統。
    技術介紹
    輪轂系統(In-wheel?system)是在以電能為主動力源的電動汽車(EV,Electric?Vehicle)、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lug-in?hybrid?car)、燃料電池汽車等車輛中不使用大型的單一電機,而是通過在車輪上分別內設電機來進行分散控制的系統,在車輪內部由驅動電機、制動裝置、軸承、減速器等構成為一體化的系統。該種輪轂系統所具有的技術優點是,相比由一個大容量的電機來驅動的系統,其能量效率高,電式四輪驅動系統的構成簡單,通過獨立驅動控制左右側的車輪能改善車輛的行駛穩定性。一般來講,輪轂系統由產生驅動力的電機、用于冷卻電機的冷卻裝置、向車輪傳遞電機驅動力的減速器、產生制動力的制動裝置、用于轉換車輛方向的轉向裝置、在車輛上支撐車輪的懸架等構成,而這種多個構成部件有機地整合配置在車輪內部。通常,如上所述的輪轂電機系統是按如下的順序傳遞動力,即通過電機的定子和轉子將電能轉換為旋轉驅動力,通過減速器對該旋轉驅動力進行減速或增大扭矩之后,傳遞至花鼓而旋轉驅動車輪。在現有技術的混合動力車輛中,輪轂系統要么安裝在前輪驅動方式(front?wheel?drive)車輛的各自后輪(rear?wheel),要么安裝在后輪驅動方式(rear?wheel?drive)車輛的各自前輪(front?wheel),從而僅起到單純輔助引擎驅動力的作用。即,現有技術的輪轂系統是在從動輪上安裝輪轂電機等,從而僅起到瞬間的驅動輔助(例如,在冰面路上實現瞬間的4WD等)作用,或者僅在再生制動等上使用一部分,存在著無法有機地結合乃至運用輪轂電機和引擎的各自驅動力的技術局限性。
    技術實現思路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機組合引擎和輪轂電機的驅動力,從而根據情況能有效運用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側面可以提供一種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包括:引擎,向前輪或后輪提供旋轉驅動力;至少一個輪轂電機,由電池來驅動,與所述引擎的驅動力所傳遞的車輪相對應地設置在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輪,從而向與所述引擎相同的車輪提供旋轉驅動力;以及控制部,驅動控制所述引擎及所述輪轂電機。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輪轂系統,在與通過引擎驅動的驅動車輪相同的車輪上配置輪轂電機,從而可以提供基于引擎和輪轂電機的各種組合的驅動力。尤其,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輪轂系統,通過引擎和輪轂系統的協作可更為簡便地實現如EV行駛模式、再生制動模式、LSD控制模式、TCS控制模式等各種控制模式。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之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概略圖。圖2是示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之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概略圖。圖3是示出圖1及圖2所示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EV行駛模式和驅動輔助模式的工作狀態圖。圖4是示出圖1及圖2所示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再生制動模式和定速行駛模式的工作狀態圖。圖5是示出圖1及圖2所示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LSD控制模式和TCS控制模式的工作狀態圖。*附圖標記說明*100、200:輪轂系統??110、210:引擎130、230:輪轂電機??150、250:控制部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而以下的實施例是為了有助于本專利技術的理解而提供,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并非限定在以下的實施例。并且,以下的實施例是為了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更加完整地說明本專利技術而提供,對于可能不利于本專利技術技術要旨的公知結構,省略其詳細的技術說明。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之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概略圖。圖1示出了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以下,稱之為“輪轂系統100”)適用在前輪驅動(front?wheel?drive)車輛上的情形。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輪轂系統100作為驅動手段可以包括引擎110和輪轂電機130。引擎110通過變速器111連接在車軸112而可以提供車軸112的旋轉驅動力。車軸112通過等速萬向節113可向車輪W傳遞旋轉驅動力。車軸112可以連接在等速萬向節113的輸入軸上,而等速萬向節113的輸出軸可以連接在用于車輪W旋轉驅動的花鼓軸承132上。輪轂電機130可以內設在各自車輪W中。此時,本實施例的輪轂系統100,其由引擎110旋轉驅動的車輪W與內設有輪轂電機130的車輪W可以是由相同的車輪W形成。換言之,對于圖1所示前輪驅動車輛而言,輪轂電機130可以安裝在車輛的前輪W。如上所述輪轂電機130的配置有別于由引擎驅動的車輪(例如,前輪)與設有輪轂電機的車輪(例如,后輪)相分離的現有一般的輪轂系統。如此,根據需要,通過引擎110或輪轂電機130可使車輪W驅動,從而能更加容易實現TCS(Traction?Control?System,牽引力控制系統)控制、LSD(Limited?Slip?Differential,限滑差速器)控制等。對此,將參照圖3至圖5在對本實施例之工作的說明中做補充。另外,輪轂電機130可由電池133提供的電力來向車輪W提供旋轉驅動力。輪轂電機130的驅動力可通過減速器131和花鼓軸承132傳遞至車輪W。對此,現有技術的輪轂系統已做公開,因此省略更為詳細的說明。并且,本實施例的輪轂系統100可以包括用于控制引擎110及輪轂電機130的控制部150。控制部150根據各種運行條件或控制狀況,要么有選擇地控制引擎110或輪轂電機130,要么通過控制使得引擎110和輪轂電機130均可使用。對此,將參照圖3至圖5在對本實施例之工作的說明中做補充。圖2是示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之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的概略圖。圖2示出了在后輪驅動(rear?wheel?drive)車輛上適用輪轂系統200的情形。在此,根據本實施例的輪轂系統200,其技術要旨與參照圖1前述的實施例相同,可與前述實施例的輪轂系統100相類似而形成。更為具體來講,本實施例的輪轂系統200作為驅動手段可以包括引擎210和輪轂電機230。此時,引擎210和輪轂電機230均可向相同的車輪(即,后輪)傳遞驅動力。換言之,對于如本實施例的后輪驅動車輛而言,輪轂電機230可以安裝在車輛的后輪W。引擎210通過變速器211、傳動軸(propeller?shaft)214及差速齒輪(differential?ge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包括:引擎,向前輪或后輪提供旋轉驅動力;至少一個輪轂電機,由電池來驅動,與所述引擎的驅動力所傳遞的車輪相對應地設置在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輪,從而向與所述引擎相同的車輪提供旋轉驅動力;以及控制部,驅動控制所述引擎及所述輪轂電機。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8.28 KR 10-2013-01021021.一種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包括:
    引擎,向前輪或后輪提供旋轉驅動力;
    至少一個輪轂電機,由電池來驅動,與所述引擎的驅動力所傳遞的車輪
    相對應地設置在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輪,從而向與所述引擎相同的車輪提
    供旋轉驅動力;以及
    控制部,驅動控制所述引擎及所述輪轂電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
    向所述前輪提供旋轉驅動力,
    所述輪轂電機安裝在所述各前輪而向所述各前輪提供旋轉驅動力。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
    向所述后輪提供旋轉驅動力,
    所述輪轂電機安裝在所述各后輪而向所述各后輪提供旋轉驅動力。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
    通過車軸及連接在所述車軸的等速萬向節向所述前輪或所述后輪提供旋轉驅
    動力,所述等速萬向節的輸出軸連接在花鼓軸承,
    所述輪轂電機的驅動軸連接在所述花鼓軸承而向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
    輪提供旋轉驅動力。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
    征在于當EV(Electric?Vehicle)行駛模式時,
    所述控制部停止驅動所述引擎,
    所述輪轂電機基于電池的電力旋轉驅動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輪。
    6.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
    征在于當驅動輔助模式時,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引擎及所述輪轂電機均驅動,
    所述引擎及所述輪轂電機的旋轉驅動力對所述各前輪或所述各后輪進行
    旋轉驅動。
    7.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
    征在于當再生制動模式或定速行駛模式時,
    所述控制部停止驅動所述輪轂電機,
    所述輪轂電機的驅動軸被動旋轉而充電所述電池。
    8.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車輛用輪轂系統,其特
    征在于當LSD(limited?Slip?Diffe...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度賢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摩比斯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韓國;KR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老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无码不卡影视影院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西西人体444www大胆无码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日本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白峰美|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日韩A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婷婷四虎东京热无码群交双飞视频|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国产高清不卡无码视频 |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