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澆筑管下部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料孔,澆筑管底部連接有氣泡消除器,氣泡消除器包括有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上層攪拌裝置、中層傳動結構以及底層攪拌裝置,上層攪拌裝置和底層攪拌裝置能在中層傳動結構的帶動下同向或反向轉動,上層攪拌裝置和底層攪拌裝置均能對攪拌柱的伸出長度進行調節,使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能適用于不同樁徑的灌注樁,氣泡消除器能隨著澆筑管提升或者落下,使用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土木工程的
,尤其涉及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
技術介紹
混凝土灌注樁是一種直接在現場樁位上就地成孔,然后在孔內澆筑混凝土或安放鋼筋籠再澆筑混凝土而成的樁。特點是樁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能建造比預制樁的直徑大的多的樁,與沉入樁中的錘擊法相比,施工噪聲和震動要小的多,可以適用在各種地基上。現有的混凝土灌注樁一般為兩種:沉管灌注樁和鉆孔灌注樁,其中,沉管灌注樁利用錘擊沉樁設備沉管、拔管成樁,稱為錘擊沉管灌注樁,但是施工質量不易控制,拔管過快容易造成樁身縮頸,而且由于是擠土樁,先期澆注好的樁易受到擠土效應而產生傾斜斷裂甚至錯位。由于施工過程中,錘擊會產生較大噪音,振動會影響周圍建筑物,故不適合在市區運用,故一些城市在市區禁止使用該樁。使用比較多的混凝土灌注樁是鉆孔灌注樁,鉆孔灌注樁的成孔方法多樣,可以使用鉆孔機鉆孔也可以使用人工鉆孔,在進行清孔工藝后,將預制的鋼筋籠垂直吊放到孔內,定位后要加以固定,然后用導管灌注混凝土。然而,采用鉆孔工藝的混凝土灌注樁也有其缺陷:混凝土灌注的質量好壞對樁的承載力影響極大,如在澆筑過程中出現氣泡會在樁身形成蜂窩,這些蜂窩會嚴重降低樁的承載力。而現有的技術中只是利用坍落度比較大的混凝土依靠自重成樁,不進行振搗、攪拌等工藝使樁身密實,這是因為混凝土灌注樁的振搗、攪拌有其客觀的難度,首先,灌注樁的樁長一般為十幾米至幾十米,振搗棒根本無法到達那么深的深度,其次,即使將振搗棒通過導線加長的方式放入樁孔中,由于無法觀察樁孔內的情況,振搗難以進行,效果不好。如果能解決混凝土灌注樁的振搗或攪拌問題,將澆筑的混凝土中的氣泡趕出,能很好地提升混凝土灌注樁的密實度,增加混凝土灌注樁的承載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氣泡消除器能同時應對兩種澆筑模式、能雙層攪拌有效去除混凝土灌注樁內的氣泡、能隨著澆筑的進程同步抬升、能適應不同直徑的樁孔、電機傳動軸與轉動板連接牢固的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包括能伸入灌注樁樁孔內的澆筑管,其中:澆筑管下部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料孔,澆筑管底部連接有氣泡消除器,氣泡消除器包括有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上層攪拌裝置、中層傳動結構以及底層攪拌裝置,上層攪拌裝置包括有上轉動板以及上攪拌柱,上轉動板中部貫穿有上板中心孔,上轉動板上表面還設有上調節槽,上調節槽的槽體上還設置有一排上調節固定孔,上攪拌柱內端伸入上調節槽中,上調節固定孔橫向貫穿上調節槽,且每個上調節固定孔均內設螺紋且有一端穿出上轉動板的側面,上轉動板通過螺釘同時穿過上調節固定孔、上攪拌柱實現與上攪拌柱的鉸接連接,上層攪拌裝置通過螺釘穿過不同位置的上調節固定孔實現對上攪拌柱伸出長度的調節,上調節槽的一端延伸至上轉動板的邊緣,另一端配合有上推板,上推板后設置有上推彈簧,上推板能在上推彈簧的推動下滑至上調節槽位于上轉動板邊緣的一端,并將上攪拌柱推至水平狀態,底層攪拌裝置包括有下轉動板以及下攪拌柱,下轉動板的下表面設有下調節槽,下調節槽的槽體上還設置有一排下調節固定孔,下攪拌柱內端伸入下調節槽中,下調節固定孔橫向貫穿下調節槽,且每個下調節固定孔均內設螺紋且有一端穿出下轉動板的側面,下轉動板通過螺釘同時穿過下調節固定孔、下攪拌柱實現與下攪拌柱的鉸接連接,底層攪拌裝置通過螺釘穿過不同位置的下調節固定孔實現對下攪拌柱伸出長度的調節,下調節槽的一端延伸至下轉動板的邊緣,另一端配合有下推板,下推板后設置有下推彈簧,下推板能在下推彈簧的推動下滑至下調節槽位于下轉動板邊緣的一端,并將下攪拌柱推至水平狀態,中層傳動結構包括有傳動支架,傳動支架包括有一體固定連接的頂支架板、左側支架板以及右側支架板,一個水平設置的頂部斜齒輪安裝在頂支架板內壁上并能相對于頂支架板轉動,左側支架板內壁安裝有豎直設置的左側斜齒輪,左側斜齒輪能相對于左側支架板轉動,右側支架板在與左側斜齒輪相對的位置處設置有豎直的右側斜齒輪,右側斜齒輪安裝在右側支架板上并能相對于右側支架板轉動,下轉動板的上部固定連接有水平設置的底斜齒輪,左側斜齒輪以及右側斜齒輪上部均與頂部斜齒輪咬合配合,下部均與底斜齒輪咬合配合,左側支架板以及右側支架板底部內側設有環形槽,下轉動板的上端部水平向外延伸出第一環凸,下端部水平向外延伸出第二環凸,第一環凸和第二環凸之間形成有板側槽,第一環凸伸入環形槽中,左側支架板底端以及右側支架板底端伸入板側槽中,第二環凸伸至左側支架板以及右側支架板的正下方,第一環凸上側面與環形槽上側面之間、第一環凸下側面與環形槽下側面之間以及第二環凸上側面與左側支架板以及右側支架板底面之間均設置有密封浮環,下轉動板可相對于左側支架板以及右側支架板轉動,頂支架板中部貫穿有頂支架孔,頂部斜齒輪中部貫穿有頂部齒輪孔,頂部斜齒輪通過豎向設置的連接柱與上轉動板固定連接,頂支架孔包括孔內環部和孔外環部,連接柱穿過孔外環部并能沿著孔外環部轉動,傳動支架的中部空腔中固定有電機,電機的傳動軸從電機的底部伸出,傳動軸的軸頭設置有軸頭凸起,軸頭凸起埋入下轉動板中并與下轉動板固定連接,電機設置有與之固定連接的上電機固定架、左側電機固定架和右側電機固定架,上電機固定架通過頂部齒輪孔、頂支架孔的孔內環部以及上板中心孔形成的通道與澆筑管底端固定連接,左側電機固定架穿過左側部斜齒輪中部的齒輪孔與左側支架板固定連接,右側電機固定架穿過右側斜齒輪中部的齒輪孔與右側支架板固定連接,上攪拌柱的外端設置有上萬向輪,下攪拌柱的外端設置有下萬向輪。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具體措施還包括:上述的上轉動板設有兩個上調節槽,兩個上調節槽反向設置在上轉動板的對角上,相應地,上攪拌柱、上推板以及上推彈簧各有兩個。上述的下轉動板設有兩個下調節槽,兩個下調節槽反向設置在下轉動板的對角上,相應地,下攪拌柱、下推板以及下推彈簧各有兩個。上述的澆筑管底部設置有固定端口,上電機固定架上部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置于頂支架孔的孔內環部中,固定板中部設有螺紋孔,固定端口穿過上板中心孔與固定板固定連接。上述的上轉動板的上表面設置有上滑軌,上推板滑動設置在上滑軌上,下轉動板的下表面設置有下滑軌,下推板滑動設置在下滑軌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公開了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該裝置包括有與澆筑管連接的氣泡消除器,能在澆筑管伸入樁孔中澆筑時對混凝土進行攪拌,有效去除澆筑的混凝土中的氣泡,本專利技術的氣泡消除器包括上下兩層攪拌結構,而且上下兩層的攪拌方向可調,經過雙層的攪拌,進一步提升了本裝置去除澆筑的混凝土中的氣泡的能力。本專利技術兩層攪拌結構的結構上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于上轉動板中部有一個貫穿的孔,用于固定端口穿過,而且固定端口只是穿過上轉動板,并不與上轉動板直接連接,而下轉動板上中部只有一個不貫穿的孔,用于固定電機傳動軸,澆筑管設為剛性管,側面開設出料孔,上部固定在地表或者混凝土澆筑車上,可以設計為自動旋轉澆筑模式或者固定不旋轉澆筑模式,這兩種模式下對氣泡消除器的工作方式要求不同:如果是自動旋轉澆筑模式,澆筑管可以帶著氣泡消除器旋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包括能伸入灌注樁樁孔內的澆筑管(1),其特征是:所述的澆筑管(1)下部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料孔(11),所述的澆筑管(1)底部連接有氣泡消除器,所述的氣泡消除器包括有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上層攪拌裝置(2)、中層傳動結構(3)以及底層攪拌裝置(4),所述的上層攪拌裝置(2)包括有上轉動板(21)以及上攪拌柱(22),所述的上轉動板(21)中部貫穿有上板中心孔(23),所述的上轉動板(21)上表面還設有上調節槽(24),所述的上調節槽(24)的槽體上還設置有一排上調節固定孔(25),所述的上攪拌柱(22)內端伸入上調節槽(24)中,所述的上調節固定孔(25)橫向貫穿上調節槽(24),且每個上調節固定孔(25)均內設螺紋且有一端穿出上轉動板(21)的側面,所述的上轉動板(21)通過螺釘同時穿過上調節固定孔(25)、上攪拌柱(22)實現與上攪拌柱(22)的鉸接連接,所述的上層攪拌裝置(2)通過螺釘穿過不同位置的上調節固定孔(25)實現對上攪拌柱(22)伸出長度的調節,所述的上調節槽(24)的一端延伸至上轉動板(21)的邊緣,另一端配合有上推板(26),所述的上推板(26)后設置有上推彈簧(27),所述的上推板(26)能在上推彈簧(27)的推動下滑至上調節槽(24)位于上轉動板(21)邊緣的一端,并將上攪拌柱(22)推至水平狀態,所述的底層攪拌裝置(4)包括有下轉動板(41)以及下攪拌柱(42),所述的下轉動板(41)的下表面設有下調節槽(43),所述的下調節槽(43)的槽體上還設置有一排下調節固定孔(44),所述的下攪拌柱(42)內端伸入下調節槽(43)中,所述的下調節固定孔(44)橫向貫穿下調節槽(43),且每個下調節固定孔(44)均內設螺紋且有一端穿出下轉動板(41)的側面,所述的下轉動板(41)通過螺釘同時穿過下調節固定孔(44)、下攪拌柱(42)實現與下攪拌柱(42)的鉸接連接,所述的底層攪拌裝置(4)通過螺釘穿過不同位置的下調節固定孔(44)實現對下攪拌柱(42)伸出長度的調節,所述的下調節槽(43)的一端延伸至下轉動板(41)的邊緣,另一端配合有下推板(45),所述的下推板(45)后設置有下推彈簧(46),所述的下推板(45)能在下推彈簧(46)的推動下滑至下調節槽(43)位于下轉動板(41)邊緣的一端,并將下攪拌柱(42)推至水平狀態,所述的中層傳動結構(3)包括有傳動支架(31),所述的傳動支架(31)包括有一體固定連接的頂支架板(31a)、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一個水平設置的頂部斜齒輪(32)安裝在頂支架板(31a)內壁上并能相對于頂支架板(31a)轉動,所述的左側支架板(31b)內壁安裝有豎直設置的左側斜齒輪(33),所述的左側斜齒輪(33)能相對于左側支架板(31b)轉動,所述的右側支架板(31c)在與左側斜齒輪(33)相對的位置處設置有豎直的右側斜齒輪(36),所述的右側斜齒輪(36)安裝在右側支架板(31c)上并能相對于右側支架板(31c)轉動,所述的下轉動板(41)的上部固定連接有水平設置的底斜齒輪(34),所述的左側斜齒輪(33)以及右側斜齒輪(36)上部均與頂部斜齒輪(32)咬合配合,下部均與底斜齒輪(34)咬合配合,所述的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底部內側設有環形槽(31d),所述的下轉動板(41)的上端部水平向外延伸出第一環凸(41a),下端部水平向外延伸出第二環凸(41b),所述的第一環凸(41a)和第二環凸(41b)之間形成有板側槽(41c),所述的第一環凸(41a)伸入環形槽(31d)中,所述的左側支架板(31b)底端以及右側支架板(31c)底端伸入板側槽(41c)中,所述的第二環凸(41b)伸至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的正下方,所述的第一環凸(41a)上側面與環形槽(31d)上側面之間、所述的第一環凸(41a)下側面與環形槽(31d)下側面之間以及第二環凸(41b)上側面與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底面之間均設置有密封浮環(7),所述的下轉動板(41)可相對于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轉動,所述的頂支架板(31a)中部貫穿有頂支架孔,所述的頂部斜齒輪(32)中部貫穿有頂部齒輪孔,所述的頂部斜齒輪(32)通過豎向設置的連接柱(35)與上轉動板(21)固定連接,所述的頂支架孔包括孔內環部和孔外環部,所述的連接柱(35)穿過孔外環部并能沿著孔外環部轉動,所述的傳動支架(31)的中部空腔中固定有電機(5),所述的電機(5)的傳動軸(51)從電機(5)的底部伸出,所述的傳動軸(51)的軸頭設置有軸頭凸起(52),所述的軸頭凸起(52)埋入下轉動板(41)中并與下轉動板(41)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混凝土灌注樁氣泡消除澆筑器,包括能伸入灌注樁樁孔內的澆筑管(1),其特征是:所述的澆筑管(1)下部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料孔(11),所述的澆筑管(1)底部連接有氣泡消除器,所述的氣泡消除器包括有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上層攪拌裝置(2)、中層傳動結構(3)以及底層攪拌裝置(4),所述的上層攪拌裝置(2)包括有上轉動板(21)以及上攪拌柱(22),所述的上轉動板(21)中部貫穿有上板中心孔(23),所述的上轉動板(21)上表面還設有上調節槽(24),所述的上調節槽(24)的槽體上還設置有一排上調節固定孔(25),所述的上攪拌柱(22)內端伸入上調節槽(24)中,所述的上調節固定孔(25)橫向貫穿上調節槽(24),且每個上調節固定孔(25)均內設螺紋且有一端穿出上轉動板(21)的側面,所述的上轉動板(21)通過螺釘同時穿過上調節固定孔(25)、上攪拌柱(22)實現與上攪拌柱(22)的鉸接連接,所述的上層攪拌裝置(2)通過螺釘穿過不同位置的上調節固定孔(25)實現對上攪拌柱(22)伸出長度的調節,所述的上調節槽(24)的一端延伸至上轉動板(21)的邊緣,另一端配合有上推板(26),所述的上推板(26)后設置有上推彈簧(27),所述的上推板(26)能在上推彈簧(27)的推動下滑至上調節槽(24)位于上轉動板(21)邊緣的一端,并將上攪拌柱(22)推至水平狀態,所述的底層攪拌裝置(4)包括有下轉動板(41)以及下攪拌柱(42),所述的下轉動板(41)的下表面設有下調節槽(43),所述的下調節槽(43)的槽體上還設置有一排下調節固定孔(44),所述的下攪拌柱(42)內端伸入下調節槽(43)中,所述的下調節固定孔(44)橫向貫穿下調節槽(43),且每個下調節固定孔(44)均內設螺紋且有一端穿出下轉動板(41)的側面,所述的下轉動板(41)通過螺釘同時穿過下調節固定孔(44)、下攪拌柱(42)實現與下攪拌柱(42)的鉸接連接,所述的底層攪拌裝置(4)通過螺釘穿過不同位置的下調節固定孔(44)實現對下攪拌柱(42)伸出長度的調節,所述的下調節槽(43)的一端延伸至下轉動板(41)的邊緣,另一端配合有下推板(45),所述的下推板(45)后設置有下推彈簧(46),所述的下推板(45)能在下推彈簧(46)的推動下滑至下調節槽(43)位于下轉動板(41)邊緣的一端,并將下攪拌柱(42)推至水平狀態,所述的中層傳動結構(3)包括有傳動支架(31),所述的傳動支架(31)包括有一體固定連接的頂支架板(31a)、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一個水平設置的頂部斜齒輪(32)安裝在頂支架板(31a)內壁上并能相對于頂支架板(31a)轉動,所述的左側支架板(31b)內壁安裝有豎直設置的左側斜齒輪(33),所述的左側斜齒輪(33)能相對于左側支架板(31b)轉動,所述的右側支架板(31c)在與左側斜齒輪(33)相對的位置處設置有豎直的右側斜齒輪(36),所述的右側斜齒輪(36)安裝在右側支架板(31c)上并能相對于右側支架板(31c)轉動,所述的下轉動板(41)的上部固定連接有水平設置的底斜齒輪(34),所述的左側斜齒輪(33)以及右側斜齒輪(36)上部均與頂部斜齒輪(32)咬合配合,下部均與底斜齒輪(34)咬合配合,所述的左側支架板(31b)以及右側支架板(31c)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任小東,陸賽帥,張運超,
申請(專利權)人:車富發,任小東,陸賽帥,張運超,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