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包括第一濾波電路、整流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第二輸入端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有效解決傳導干擾的問題,而且還能提高局部電網干凈度,減少供電波形失真,在關鍵時刻不影響數據傳輸及通訊質量,為同一局部網內的儀器設備正常工作提供良好供電環境。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廣泛應用于電子電路領域。(*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
[0001 ] 本技術涉及電子電路
,尤其涉及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
技術介紹
對EMC要求高的特殊場合,例如用到國軍標GJB-151A CE102對傳導干擾要求的通訊車等,如果傳導干擾處理不當,會影響局部電網的干凈度,容易造成供電波形嚴重失真,進而影響同一局部網內的儀器設備的正常工作,在關鍵時刻可能影響數據傳輸及通訊質量。而現在的電路在1KHz到1MHz的中低頻段均不能滿足國軍標的相應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減少傳導干擾,提高通訊質量的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 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包括第一濾波電路、整流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整流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第三二極管和第四二極管,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分別與第一二極管的負極端和第二二極管的正極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分別與第三二極管的負極端和第四二極管的正極端連接,所述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分別與第二二極管的負極端和第四二極管的負極端連接,所述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分別與第一二極管的正極端和第三二極管的正極端連接。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濾波電路包括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所述第一電感和第一電阻并聯后接在第一電源端和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之間,所述第二電感和第二電阻并聯后接在第二電源端和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之間,所述第一電源端通過第一電容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通過第二電容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濾波電路包括第三電容、第四電容、第三電阻和第三電感,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三電容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四電容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電阻和第三電感并聯后接在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四電容的第二端之間。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有第一吸收電容和第二吸收電容,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吸收電容與功能地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通過第二吸收電容與功能地連接。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之間還連接有保險絲。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術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通過第一濾波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有效解決傳導干擾的問題,滿足國標、國軍標相應標準要求,而且還能提高局部電網干凈度,減少供電波形失真,在關鍵時刻不影響數據傳輸及通訊質量,為同一局部網內的儀器設備正常工作提供良好供電環境。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技術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本技術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包括第一濾波電路、整流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整流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和第四二極管D4,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分別與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端和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分別與第三二極管D3的負極端和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端連接,所述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端和第四二極管D4的負極端連接,所述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分別與第一二極管Dl的正極端和第三二極管D3的正極端連接。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濾波電路包括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一電容Cl、第二電容C2、第一電阻Rl和第二電阻R2,所述第一電感LI和第一電阻Rl并聯后接在第一電源端和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之間,所述第二電感L2和第二電阻R2并聯后接在第二電源端和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之間,所述第一電源端通過第一電容Cl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通過第二電容C2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濾波電路包括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三電阻R3和第三電感L3,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三電容C3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電阻R3和第三電感L3并聯后接在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之間。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還包括有第一吸收電容CYl和第二吸收電容CY2,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吸收電容CYl與功能地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通過第二吸收電容CY2與功能地連接。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之間還連接有保險絲FU。 本實施例中,第一電容Cl和第二電容C2選用275V交流安規電容,第三電容C3選用400V或以上的金屬膜電容,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和第三電感L3選用鐵氧體工字電感,其中,第三電感L3小于第一電感LI和第二電感L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和第三電阻R3主要用于防寄生振蕩。 本技術通過調節第一濾波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中電路元件的具體參數,能有效濾除的開關電路諧波,降低傳導干擾,達到設計要求。 以上是對本技術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技術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技術精神的前提下還可做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形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濾波電路、整流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濾波電路、整流電路和第二濾波電路,所述第一電源端與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與第二電源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的第二輸出端與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和第四二極管(D4),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出端分別與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端和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端連接,所述第一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出端分別與第三二極管(D3)的負極端和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端連接,所述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一輸入端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端和第四二極管(D4)的負極端連接,所述第二濾波電路的第二輸入端分別與第一二極管(Dl)的正極端和第三二極管(D3)的正極端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降低傳導干擾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濾波電路包括第一電感(LI)、第二電感(L2)、第一電容(Cl)、第二電容(C2)、第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廣新,金汨霞,田世朋,張師佑,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三維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