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嬰兒用品,公開了一種嬰兒背帶,包括束帶、靠背部分以及腳蹬;所述束帶與所述靠背部分相連接,用于將所述靠背部分固定于人體前方;所述靠背部分具有沿著一固定方向延伸的片狀結構,所述片狀結構的一側側面為內凹面,所述內凹面朝向人體且內凹形成可以容納嬰兒的容納空間;所述腳蹬分別位于所述靠背部分兩側的下部,所述腳蹬包括可以容納嬰兒腳部的蹬踏空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可以為嬰兒以及背負者提供較為舒適的乘坐或者佩帶體驗,嬰兒的腳步還可以容納進入腳蹬,進一步提高嬰兒乘坐的舒適感,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嬰兒用品,公開了一種嬰兒背帶,包括束帶、靠背部分以及腳蹬;所述束帶與所述靠背部分相連接,用于將所述靠背部分固定于人體前方;所述靠背部分具有沿著一固定方向延伸的片狀結構,所述片狀結構的一側側面為內凹面,所述內凹面朝向人體且內凹形成可以容納嬰兒的容納空間;所述腳蹬分別位于所述靠背部分兩側的下部,所述腳蹬包括可以容納嬰兒腳部的蹬踏空間。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可以為嬰兒以及背負者提供較為舒適的乘坐或者佩帶體驗,嬰兒的腳步還可以容納進入腳蹬,進一步提高嬰兒乘坐的舒適感,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專利說明】嬰兒背帶
本技術涉及嬰兒用品,特別涉及一種嬰兒背帶。
技術介紹
嬰兒背帶,是一種按照人體工學原理設計,具有超寬肩帶和超寬腰帶平衡分擔重量的嬰兒用品;獨有的可拆卸式頭帽設計,有效保護新生寶寶頭部,還能起到保暖防風,遮陽作用。材質:精梭純棉汗布,里料全棉。當寶寶坐在背帶上時,此背帶的設計能讓寶寶的脊椎以正確的姿勢健康成長。嬰兒背帶一般依照抱的方式而有「橫抱」、「前抱」、「面向前式」、「面對面式」、「后背」等五種。同時還有因抱的方式不同而有專用的、雙用途、三用途等多功能的背帶,種類繁多,但是可用期間會因嬰兒體重而受到限制。 現有的嬰兒背帶盡管可以較好地端正嬰兒的坐姿,但是忽略了嬰兒的舒適性,嬰兒坐在背帶中,往往會感到悶熱,無法活動,只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感覺不適。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種可以提供更為舒適的嬰兒背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缺乏對嬰兒乘坐舒適度的考量的缺點,提供了一種嬰兒背帶,可以提供嬰兒以更為舒適的乘坐體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嬰兒背帶,包括束帶、靠背部分以及腳蹬; 所述束帶與所述靠背部分相連接,用于將所述靠背部分固定于人體前方; 所述靠背部分具有沿著一固定方向延伸的片狀結構,所述片狀結構的一側側面為內凹面,所述內凹面朝向人體且內凹形成可以容納嬰兒的容納空間; 所述腳蹬分別位于所述靠背部分兩側的下部,所述腳蹬包括可以容納嬰兒腳部的蹬踏空間。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束帶包括肩部束帶以及腰部束帶; 所述肩部束帶包括與所述靠背部分的上部相連接的連接端,以及相對所述靠背部分朝向遠離所述靠背部分的方向延伸的延伸端; 所述腰部束帶為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下部且與所述靠背部分固定連接的環帶。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肩部束帶以及腰部束帶的側面均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上設置有連接扣。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腰部束帶還包括一個加寬部分;在沿著所述靠背部分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加寬部分的長度大于所述腰部束帶的長度;所述加寬部分位于所述靠背部的下部。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靠背部分包括一個透氣層;所述透氣層沿著所述固定方向延伸。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靠背部分還包括側邊帶;所述側邊帶分別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的兩側,所述透氣層位于所述側邊帶之間。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靠背部分包括覆蓋層;所述覆蓋層位于所述靠背部分的一側側面;所述覆蓋層覆蓋于所述透氣層上,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覆蓋透氣層。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覆蓋層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覆蓋層的沿著所述固定方向的兩側的連接裝置。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還包括兜帽;所述兜帽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的上部。 于本技術的實施例中,還包括兜帽;所述兜帽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的上部靠近所述覆蓋層的位置;所述覆蓋層與所述透氣層之間為可以容納所述兜帽的空間。 本技術具有以下的顯著技術效果: 結構新穎,嬰兒在乘坐時的舒適度更高,不僅可以較為自由的活動,且可以保持背部的干爽,減少悶熱感。因此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將嬰兒背帶的內凹面朝向紙面外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將嬰兒背帶的內凹面朝向紙面內側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嬰兒背帶,如圖1、2所示,包括束帶100、靠背部分200以及腳蹬300 ; 所述束帶100與所述靠背部分200相連接,用于將所述靠背部分200固定于人體前方。 所述靠背部分200具有沿著一固定方向延伸的片狀結構,所述片狀結構可以是棉制或者其他材質裁剪成的長條形布片或者其他類似結構,通常而言,所述的固定方向可以是人體的直立方向,所述片狀結構的一側側面為內凹面201,所述內凹面201朝向人體且內凹形成可以容納嬰兒的容納空間202 ;所述內凹面201為片狀結構中部朝向一側凹入所形成的。 所述腳蹬300分別位于所述靠背部分200兩側的下部,所述腳蹬300包括可以容納嬰兒腳部的蹬踏空間301。 所述束帶100包括肩部束帶101以及腰部束帶102 ;肩部束帶101圍繞人體肩部,腰部束帶102圍繞人體腰部,兩者相結合可以將嬰兒背帶固定于人體前方。 所述肩部束帶101包括與所述靠背部分200的上部相連接的連接端1011,以及相對所述靠背部分200朝向遠離所述靠背部分200的方向延伸的延伸端1012 ; 所述腰部束帶102為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200下部且與所述靠背部分200固定連接的環帶。所述環帶是指腰部束帶102環繞于人體腰部,且沿著腰部延伸。 所述肩部束帶101以及腰部束帶102的側面均設置有加強筋400,所述加強筋400上設置有連接扣401。連接扣401作為肩部束帶101以及腰部束帶102的連接部件,可以分別令肩部束帶101固定在人體肩部,令腰部束帶102固定在人體腰部。 所述腰部束帶102還包括一個加寬部分1021 ;在沿著所述靠背部分200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加寬部分1021的長度大于所述腰部束帶102的長度;所述加寬部分1021位于所述靠背部分200的下部。位于嬰兒背帶內的嬰兒的臀部正好位于加寬部位,可以提供對嬰兒臀部的支持,提高嬰兒的舒適度。 所述靠背部分200包括一個透氣層203 ;所述透氣層203沿著所述固定方向延伸。透氣層203的位置位于嬰兒背部,提高嬰兒背部的透氣性。 所述靠背部分200還包括側邊帶204,側邊帶204通常采用較為厚實,強度較高的材質制成;所述側邊帶204分別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200的兩側,所述透氣層位于所述側邊帶204之間。側邊帶204可以提高整個靠背部分200的結構強度,同時也可以起到支撐透氣層203的作用。 所述靠背部分200包括覆蓋層205 ;所述覆蓋層205位于所述靠背部分200的一側側面;所述覆蓋層205覆蓋于所述透氣層203上,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覆蓋透氣層203。覆蓋層205由較厚的材質制成,覆蓋于透氣層203上,可以防止嬰兒背部受風著涼。 所述覆蓋層205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覆蓋層205的沿著所述固定方向的兩側的連接裝置2051。連接裝置2051可以是裝設于覆蓋層205兩側的拉練或者搭扣或者其他類似的裝置。覆蓋層205的底端與所述靠背部分200固定連接。 嬰兒背帶還包括兜帽500 ;所述兜帽500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200的上部。 作為另一種可選的結構,所述兜帽500設置于所述靠背部分200的上部靠近所述覆蓋層205的位置;所述覆蓋層205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嬰兒背帶,其特征在于,包括束帶(100)、靠背部分(200)以及腳蹬(300);所述束帶(100)與所述靠背部分(200)相連接,用于將所述靠背部分(200)固定于人體前方;所述靠背部分(200)具有沿著一固定方向延伸的片狀結構,所述片狀結構的一側側面為內凹面(201),所述內凹面(201)朝向人體且內凹形成可以容納嬰兒的容納空間(202);所述腳蹬(300)分別位于所述靠背部分(200)兩側的下部,所述腳蹬(300)包括可以容納嬰兒腳部的蹬踏空間(30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巢威風,
申請(專利權)人:巢威風,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