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其包含有:一機殼,具有一頂板、一安裝座及一容置空間,所述頂板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所述安裝座自所述頂板的頂面延伸而出,所述容置空間位于所述頂板的底面;一軸承,設于所述機殼的安裝座;一馬達,設于所述容置空間且具有一轉軸,所述轉軸穿過所述機殼的頂板及所述軸承。由此,該伺服機具有較高的輸出功率、結構可靠度及馬達精度,且組裝工序較為簡單。(*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其包含有:一機殼,具有一頂板、一安裝座及一容置空間,所述頂板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所述安裝座自所述頂板的頂面延伸而出,所述容置空間位于所述頂板的底面;一軸承,設于所述機殼的安裝座;一馬達,設于所述容置空間且具有一轉軸,所述轉軸穿過所述機殼的頂板及所述軸承。由此,該伺服機具有較高的輸出功率、結構可靠度及馬達精度,且組裝工序較為簡單。【專利說明】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
本技術與伺服機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具有良好的結構可靠度及馬達精度,且組裝工序較為簡單。
技術介紹
如圖1所不,習用的伺服機10包含有一機殼11、一固設于機殼11頂部的上蓋12、一安裝于機殼11內的馬達13,以及安裝于上蓋12內的一齒輪機構14及一輸出軸15。機殼11具有一頂板111,以及一自頂板111向上延伸而出且具有一側開口的安裝座112,馬達13設于頂板111下方,且具有一穿過頂板111的轉軸131,以及一固定于轉軸131并位于安裝座112內的輸出齒輪132,馬達13提供的旋轉動能由輸出齒輪132傳遞至齒輪機構14,進而傳遞至輸出軸15。 轉軸131上端穿設于一固定于頂板111的軸承16,軸承16可支撐轉軸131,以增加馬達轉子的同軸度而使其轉動較為穩定。為了設置軸承16,頂板111設計得較厚,因而縮減了頂板111下方容納馬達13的空間,因此伺服機10僅能容納較小的馬達13因而輸出功率也較小。此外,軸承16容易在馬達13的轉子竄動時受到撞擊而脫離頂板111,因此結構可靠度較低。再者,軸承16的設置位置使其支撐轉軸131的效果稍嫌不足,并使得伺服機10的組裝工序較為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能比相同體積的習用伺服機輸出更高的功率,且結構可靠度及馬達精度較高、組裝工序較為簡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機殼,具有一頂板、一安裝座及一容置空間,所述頂板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所述安裝座自所述頂板的頂面延伸而出,所述容置空間位于所述頂板的底面;一軸承,設于所述機殼的安裝座;一馬達,設于所述容置空間且具有一轉軸,所述轉軸穿過所述機殼的頂板及所述軸承。 上述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馬達更具有一套設于所述轉軸的輸出齒輪,所述輸出齒輪位于所述安裝座內且位于所述軸承與所述頂板之間。 所述機殼的安裝座具有一供所述軸承進入的上開口。 所述軸承為一異性軸承。 所述馬達為一無殼馬達。 所述機殼的安裝座具有一上區段及一下區段,所述軸承設于所述上區段內,所述下區段位于所述上區段與所述頂板之間且具有一側開口。 所述馬達更具有一套設于所述轉軸的輸出齒輪,所述輸出齒輪位于所述安裝座的下區段內。 所述安裝座的上區段具有一供所述軸承進入的上開口。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伺服機的機殼的頂板因不需設置軸承而可設計得較薄,使得容置空間可容納較大的馬達而提高該伺服機的輸出功率。此外,軸承的設置位置使其提升馬達轉子同軸度的效果較好,因此可提高馬達精度,且馬達轉子竄動時不會撞擊軸承,因此結構可靠度較高。再者,機殼的安裝座可設有供軸承進入的上開口,使得軸承容易安裝,進而簡化該伺服機的組裝工序。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習用的伺服機的部分剖視圖; 圖2是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本技術該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技術該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技術的結構、特點及功效,現舉以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如下。 如圖2至圖4所示,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20包含有一機殼30、一固設于機殼30頂部的上蓋40、設置于機殼30內的一馬達50及二軸承60、70,以及設置于上蓋40內的一傳動機構80及一輸出軸90。 機殼30具有一頂板31,自頂板31的一頂面311延伸而出的二安裝座32、33,以及位于頂板31的一底面312且分別位于二安裝座32、33下方的二容置空間34、35,輸出軸90能轉動地套設于安裝座32且凸伸出上蓋40,傳動機構80設于安裝座33上且與輸出軸90連接。 本技術的技術特征在于安裝座33、設于安裝座33內的軸承60,以及設于容置空間35內的馬達50及軸承70,其他構件及特征因與本技術的技術特征較不相關且屬于習知技術,容 申請人:在此不詳加敘述。 安裝座33具有一下區段332及一上區段333,下區段332位于頂板31與上區段333之間,且概呈圓環狀,但具有一朝向安裝座32的側開口 334,上區段333呈完整的圓環狀,具有一上開口 335,軸承60自上開口 335安裝入上區段333內。 在本實施例中,馬達50為一無殼馬達,S卩,馬達50僅包含有一定子52 (包含有多片環形硅鋼片522及一線包524),以及一轉子54 (包含有一磁石542、一轉軸544及一輸出齒輪546),而不包含容置定子52及轉子54的外殼,定子52及轉子54直接被機殼30包覆及定位。然而,馬達50不限制為無殼馬達,但伺服機20在馬達50為無殼馬達的實施形態下可輸出較高的功率。 馬達50的轉軸544穿過機殼30的頂板31,輸出齒輪546固定地套設于轉軸544且位于安裝座33的下區段332內(即輸出齒輪546位于軸承60與頂板31之間),輸出齒輪546通過側開口 334與傳動機構80連接,以將馬達50的旋轉動能經由傳動機構80傳遞至輸出軸90。 二軸承60、70分別套設于轉軸544 二端,且與機殼30相對固定,因此可支撐轉軸544,以增加馬達50的轉子54的同軸度而使其轉動較為穩定。其中,軸承60可為一異性軸承(anisotropic bearing),如此可降低機殼30的加工難度并提高轉軸544的穩定性,但軸承60不限制為異性軸承。 相較于先前技術中所述的伺服機10(如圖1所示),本技術所提供的伺服機20中,機殼30的頂板31因不需設置軸承60而可設計得較薄,使得容置空間35可容納較大的馬達(本實施例的馬達50比先前技術的馬達13具有更長的磁石542),因此本技術的伺服機20可輸出較高的功率。此外,本技術的伺服機20中支撐于轉軸544 二端的二軸承60、70間距較大,可較有效地增加轉子54的同軸度,因此可提高馬達50的精度。而且,馬達50的轉子54竄動時不會撞擊軸承60,因此本技術的伺服機20結構可靠度較高。再者,軸承60因可自安裝座33的上開口 333進入而較容易安裝,因此可簡化伺服機20的組裝工序。 最后,必須再次說明,本技術在前述實施例中所揭示的構成元件,僅為舉例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案的專利保護范圍,其他等效元件的替代或變化,也應為本案的專利保護范圍所涵蓋。【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馬達轉軸支撐軸承的伺服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機殼,具有一頂板、一安裝座及一容置空間,所述頂板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所述安裝座自所述頂板的頂面延伸而出,所述容置空間位于所述頂板的底面;一軸承,設于所述機殼的安裝座;一馬達,設于所述容置空間且具有一轉軸,所述轉軸穿過所述機殼的頂板及所述軸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彥甫,
申請(專利權)人:泓記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