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屬于醫療設備裝置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調節閥包括閥桿、閥芯和閥輪,閥座設置閥孔與閥體內腔貫通,閥芯穿裝于閥孔,閥芯設有軸向通孔,閥桿穿裝于閥芯,閥芯的后端面設有與軸向通孔貫通的彈簧凹槽,彈簧凹槽后端通過密封膜密封,密封膜通過端蓋固定,閥桿后端設有環形槽,彈簧的一端抵觸于彈簧凹槽,另一端與環形槽底部抵觸,端蓋設有螺紋通孔,閥輪前端設有與外螺紋,閥輪通過螺紋與端蓋連接,閥輪軸向位置相對閥座固定;閥桿的前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內設置密封圈,密封圈外徑大于軸向通孔直徑,而且與閥體的入口配合嚴密,閥體下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放氣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高了負壓調節器的精度。(*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屬于醫療設備裝置領域。本技術的調節閥包括閥桿、閥芯和閥輪,閥座設置閥孔與閥體內腔貫通,閥芯穿裝于閥孔,閥芯設有軸向通孔,閥桿穿裝于閥芯,閥芯的后端面設有與軸向通孔貫通的彈簧凹槽,彈簧凹槽后端通過密封膜密封,密封膜通過端蓋固定,閥桿后端設有環形槽,彈簧的一端抵觸于彈簧凹槽,另一端與環形槽底部抵觸,端蓋設有螺紋通孔,閥輪前端設有與外螺紋,閥輪通過螺紋與端蓋連接,閥輪軸向位置相對閥座固定;閥桿的前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內設置密封圈,密封圈外徑大于軸向通孔直徑,而且與閥體的入口配合嚴密,閥體下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放氣孔。本技術提高了負壓調節器的精度。【專利說明】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
本技術屬于醫療設備裝置領域,尤其與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有關。
技術介紹
現有醫療設備上用的負壓調節器的作用是將負壓氣源的負壓和流量進行調節,主要用于臨床液體吸引使用,由于負壓調節器內腔存在的是負壓,負壓調節器通過調節閥調節完成后,由于負壓調節器入口方向存在負壓,會產生一個對調節閥入口方向的一個吸力,可能導致原來調節好的調節閥的位置由于吸力使調節閥往入口方向偏移,使負壓調節器本來調節好的負壓值產生變化,現有的負壓調節器的精度通常在-0.1MPa左右,無法再進行精確,而且現有的調節閥的閥針與閥體的入口配合不夠嚴密,容易導致閥體漏氣,影響負壓調節器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旨在克服現有負壓調節器存在的調節閥在調節完成后由于負壓的影響造成調節閥偏移而導致負壓調節器調節精度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種調節閥調節精度較高的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 為此,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包括閥體和調節閥,閥體的上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孔,閥體的兩側設有兩個其中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通孔,閥體的下端與瓶體連接,閥體的內腔與瓶體內腔互相貫通,調節閥穿裝于所述閥體的其中一個通孔中,其特征是,所述的調節閥包括閥桿、閥芯和閥輪,所述穿裝調節閥的通孔嵌置閥座,閥座設置閥孔與所述閥體內腔貫通,閥芯穿裝于閥孔,閥芯設有軸向通孔,閥桿穿裝于閥芯,閥芯的后端面設有與軸向通孔貫通的彈簧凹槽,彈簧凹槽的后端通過密封膜密封,密封膜通過端蓋固定,閥桿的后端設有與彈簧凹槽配合的環形槽,從而使環形槽與彈簧凹槽之間組成的空腔與靠近閥芯后端一側的大氣隔絕,空腔內設置彈簧并且套裝于閥桿上,彈簧的一端抵觸于彈簧凹槽的底部,另一端與環形槽底部抵觸,端蓋設有螺紋通孔,所述的閥輪前端設有與所述端蓋配合的外螺紋,閥輪通過螺紋與端蓋連接,閥輪軸向位置相對閥座固定;閥桿的前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內設置密封圈,密封圈的外徑大于所述軸向通孔的直徑,可以防止閥桿從閥芯中跑出,而且與閥體的入口配合嚴密,不容易漏氣,所述的閥體下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放氣孔。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補充和完善,本技術還包括以下技術特征。 所述的閥座通過密封圈嵌置于所述閥體中,防止大氣壓進入閥體內腔。 所述的閥輪包括手輪和調節桿,所述閥座的閥孔后端設置朝向閥孔中心線的臺階面,調節桿的前端設有與臺階面配合的環形凸起,調節桿后端與手輪固定連接,手輪的前端面與所述的閥座的后端面抵觸,從而將調節桿的軸向位置固定。 使用本技術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在原有簡單的閥桿基礎上進行改進,通過在閥桿的前端增加彈簧,可以使調節閥調節完成后調節值不易變動,通過在閥桿前端設置密封圈與閥芯連接,從而使閥桿與閥芯緊密配合,提高了閥桿的穩定性和密封性,提高了負壓調節器的精度。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閥體I和調節閥,閥體I的上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孔,該孔用于插裝負壓表,從而觀察負壓值的變化,閥體I的兩側設有兩個其中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通孔,閥體I的下端與瓶體5連接,閥體I的內腔與瓶體內腔互相貫通,調節閥穿裝于所述閥體I的其中一個通孔中,所述調節閥包括閥桿9、閥芯2和閥輪3,所述穿裝調節閥的通孔嵌置閥座4,閥座4設置閥孔與所述閥體內腔貫通,閥芯2穿裝于該閥孔,閥芯2設有軸向通孔,閥桿9穿裝于閥芯2,閥芯2的后端面設有與軸向通孔貫通的彈簧凹槽7,彈簧凹槽7的后端通過密封膜12密封,密封膜12通過端蓋11固定,閥桿9的后端設有與彈簧凹槽7配合的環形槽,從而使環形槽與彈簧凹槽7之間組成的空腔與靠近閥芯后端一側的大氣隔絕,空腔內設置彈簧6并且套裝于閥桿9上,彈簧6的一端抵觸于彈簧凹槽7的底部,另一端與環形槽底部抵觸,端蓋11設有螺紋通孔,所述的閥輪3前端設有與所述端蓋11配合的外螺紋,閥輪3通過螺紋與端蓋11連接,閥輪3軸向位置相對閥座4固定;閥桿9的前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內設置密封圈8,密封圈8的外徑大于所述軸向通孔的直徑,可以防止閥桿9從閥芯2中跑出,而且與閥體I的入口配合嚴密,不容易漏氣,所述的閥體I下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放氣孔10。 進一步,所述的閥座4通過密封圈嵌置于所述閥體I中,防止大氣壓進入閥體內腔。 更進一步,所述閥輪3包括手輪和調節桿,所述閥座4的閥孔后端設置朝向閥孔中心線的臺階面,調節桿的前端設有與臺階面配合的環形凸起,調節桿后端與手輪固定連接,手輪的前端面與所述的閥座的后端面抵觸,從而將調節桿的軸向位置固定。 本技術在原有簡單的閥桿基礎上進行改進,通過在閥桿的前端增加彈簧,可以使調節閥調節完成后調節值不易變動,通過在閥桿前端設置密封圈與閥芯連接,從而使閥桿與閥芯緊密配合,提高了閥桿的穩定性和密封性,提高了負壓調節器的精度。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權利要求】1.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包括閥體(I)和調節閥,閥體(I)的上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孔,閥體(I)的兩側設有兩個其中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通孔,閥體(I)的下端與瓶體(5)連接,閥體⑴的內腔與瓶體內腔互相貫通,調節閥穿裝于所述閥體⑴的其中一個通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節閥包括閥桿(9)、閥芯(2)和閥輪(3),所述穿裝調節閥的通孔嵌置閥座(4),閥座(4)設置閥孔與所述閥體內腔貫通,閥芯(2)穿裝于該閥孔,閥芯(2)設有軸向通孔,閥桿(9)穿裝于閥芯,閥芯(2)的后端面設有與軸向通孔貫通的彈簧凹槽⑵,彈簧凹槽(7)的后端通過密封膜(12)密封,密封膜(12)通過端蓋(11)固定,閥桿(9)的后端設有與彈簧凹槽(7)配合的環形槽,環形槽與彈簧凹槽(7)之間組成的空腔與靠近閥芯后端一側的大氣隔絕,空腔內設置彈簧(6)并且套裝于閥桿(9)上,彈簧(6)的一端抵觸于彈簧凹槽(7)的底部,另一端與環形槽底部抵觸,端蓋(11)設有螺紋通孔,所述的閥輪(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負壓調節器閥體結構,包括閥體(1)和調節閥,閥體(1)的上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孔,閥體(1)的兩側設有兩個其中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通孔,閥體(1)的下端與瓶體(5)連接,閥體(1)的內腔與瓶體內腔互相貫通,調節閥穿裝于所述閥體(1)的其中一個通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節閥包括閥桿(9)、閥芯(2)和閥輪(3),所述穿裝調節閥的通孔嵌置閥座(4),閥座(4)設置閥孔與所述閥體內腔貫通,閥芯(2)穿裝于該閥孔,閥芯(2)設有軸向通孔,閥桿(9)穿裝于閥芯,閥芯(2)的后端面設有與軸向通孔貫通的彈簧凹槽(7),彈簧凹槽(7)的后端通過密封膜(12)密封,密封膜(12)通過端蓋(11)固定,閥桿(9)的后端設有與彈簧凹槽(7)配合的環形槽,環形槽與彈簧凹槽(7)之間組成的空腔與靠近閥芯后端一側的大氣隔絕,空腔內設置彈簧(6)并且套裝于閥桿(9)上,彈簧(6)的一端抵觸于彈簧凹槽(7)的底部,另一端與環形槽底部抵觸,端蓋(11)設有螺紋通孔,所述的閥輪(3)前端設有與所述端蓋(11)配合的外螺紋,閥輪(3)通過螺紋與端蓋(11)連接,閥輪(3)軸向位置相對閥座(4)固定;閥桿(9)的前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內設置密封圈(8),密封圈(8)的外徑大于所述軸向通孔的直徑,所述的閥體(1)下端設有與閥體內腔貫通的放氣孔(1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軍安,
申請(專利權)人:紹興市超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