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有回流管線的反應系統,包括反應釜、攪拌器、泵及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上設有回流管線;所述回流管線與反應釜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反應釜上增加一個回流管線,通過該管線將產品的液渣在高溫下直接打入反應釜,不需要經過二次加溫即可完成預留液的回爐反應;這樣與原來的人工卸料方式節約卸料時間,同時也不要專門有人進行余料的搬運,節省了時間;該種回料方式不需要使用鐵皮桶,節省了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再者,余料不需要經過導出攪拌器即可完成回爐進行二次反應,解決了環境污染的隱患。(*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帶有回流管線的反應系統,包括反應釜、攪拌器、泵及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上設有回流管線;所述回流管線與反應釜相連接;本技術通過在反應釜上增加一個回流管線,通過該管線將產品的液渣在高溫下直接打入反應釜,不需要經過二次加溫即可完成預留液的回爐反應;這樣與原來的人工卸料方式節約卸料時間,同時也不要專門有人進行余料的搬運,節省了時間;該種回料方式不需要使用鐵皮桶,節省了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再者,余料不需要經過導出攪拌器即可完成回爐進行二次反應,解決了環境污染的隱患。【專利說明】一種帶有回流管線的反應系統
本技術涉及一種反應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專用于高粘度狀液體經反應釜高溫反應后回流處理的反應系統。
技術介紹
傳統的高粘度狀液體的反應系統通常包括反應釜1、攪拌器2、泵4及過濾器3組成,如圖1所示,傳統產品這種反應系統通常都沒有設置工藝管線,殘留液體無法直接回流至反應簽; 在反應釜卸料過程中,通常是在攪拌器中加入粘土與反應料進行混合攪拌,攪拌完成后一同打入過濾器;同時,通過泵的作用產生流量,在過濾器過濾網的作用下將粘土和雜質留在網外,而將干凈的產品通過過濾網中間的管線流入成品罐; 這種系統結構雖然也能得到純凈的產品,但是在反應釜卸料完成后,需要將反應釜抽空,由于過濾網外布滿了粘土和雜質,易導致液體通過網板時產生阻力,從而導致大量液體留在過濾器中;這樣為了清理過濾器中的粘土和雜質,就需要通過過濾器中的余壓,將殘留液體擠壓回攪拌器中存放,這樣請渣時就需要人工將攪拌器中的液體放入鐵皮桶; 由于產品本身是高粘度液體,這些液體在溫度較低時會凝固,在下次進行生產時,需要將鐵皮桶進行加熱,形成液體后倒入反應釜,這將就會使產品的生產過程加長,費時費力,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時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思路
為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回流處理反應系統,該系統能否有效地減少產品生產的時間,節省了人工搬運的流程,同時還能減少環境污染,降低人工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帶有回流管線的反應系統,包括反應釜、攪拌器、泵及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上設有回流管線;所述回流管線與反應釜相連接; 進一步改進,所述反應系統還包括第一管線、第二管線、第三管線、第四管線、第五管線、第六管線、第七管線、第八管線、第九管線、第十管線、攪拌器進口閥、攪拌器出口閥、泵進口閥、泵出口閥及泵回流閥;所述反應釜通過第一管線與第二管線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管線分別與攪拌器出口閥、泵進口閥、第四管線相連接;所述第四管線與泵回流閥相連接;所述泵回流閥與第六管線連接在一起;所述泵進口閥通過第三管線與泵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出口閥通過第九管線與攪拌器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通過第八管線與攪拌器進口閥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進口閥通過第七管線與泵進口閥相連接;所述泵進口閥通過第五管線與泵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通過第十管道過濾器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改進,所述回流管線的一端設有泵閥;所述泵閥通過第六管線與泵回流閥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改進,所述回流管線為不銹鋼金屬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上述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通過在反應釜上增加一個回流管線,通過該管線將攪拌器中殘留的液渣在高溫下直接打入反應釜,不需要經過二次加溫即可完成預留液的回爐反應;這樣與原來的人工卸料方式節約卸料時間,同時也不要專門有人進行余料的搬運,節省了時間;該種回料方式不需要使用鐵皮桶,節省了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再者,余料不需要經過導出攪拌器即可完成回爐進行二次反應,解決了環境污染的隱患。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反應釜;2、第一管線;3、第九管線;4、攪拌器出口閥;5、第二管線;6、第四管線; 7、泵回流閥;8、泵進口閥;9、泵;10、第五管線;11、第六管線;12、泵閥;13、泵出口閥;14、第七管線;15、攪拌器進口閥;16、回流管線;17、過濾器;18、第十管線;19、攪拌器;20、第八管線;a、第三管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如圖2所示一種帶有回流管線16的反應系統,包括反應釜1、攪拌器19、泵9及過濾器17 ;所述反應釜I上設有回流管線16 ;所述回流管線16的另一端設有泵閥12 ;所述泵閥12通過回流管線16與反應釜I連接在一起; 所述反應系統還包括攪拌器進口閥15、攪拌器出口閥4、泵進口閥8、泵出口閥13及泵回流閥7 ;在反應釜I上端設有回流管線16 ;該回流管線16與反應釜I連接在一起;反應釜I的下端設有第一管線2 ;第一管線2的一端與反應釜I相連接;所述第一管線2的另一端設有第二管線5 ;所述第二管線5與第一管線2焊接連接;所述第二管線5的兩端分別設有泵進口閥8、攪拌器出口閥4 ;所述第二管線5分別與泵進口閥8的進口端、攪拌器出口閥4的出口端相連接;所述泵進口閥8的出口端設有第三管線a,所述泵進口閥8通過該第三管線a與泵9的進口端相連接,從而將泵進口閥8與泵9連接在一起;所述泵9的出口端設有第五管線10,泵9通過該第五管線10與泵出口閥13的進口端連接在一起,從而將泵9與泵出口閥13連接在一起;泵出口閥13的出口端設有第七管線14,所述泵出口閥13的通過該第七管線14與攪拌器進口閥15的進口端相連接,從而將泵出口閥13與攪拌器進口閥15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進口閥15的出口端設有第八管線20 ;所述攪拌器19進口端通過該第八管線20與攪拌器19的進口端相連接;所述攪拌器19的進口端設置在攪拌器19的上方;所述攪拌器19的下端設有出口端;所述攪拌器19的出口端設有第九管線3 ;所述攪拌器19通過該第九管線3與攪拌器出口閥4的進口端相連接,從而將攪拌器19與攪拌器出口閥4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管線5上還設有第四管線6,泵進口閥8通過該第四管線6與泵回流閥7連接在一起;所述泵回流閥7的出口端設有第六管線11,所述泵回流閥7通過該第六管線11與泵閥12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19通過第十管道18過濾器17連接在一起; 在反應釜I卸料完成后,殘留液體在攪拌器19累積,此時打開攪拌器出口閥4及泵進口閥8,使殘留液體經過一次經過第九管線3、攪拌器出口閥4、第二管線5及泵進口閥8進入泵9 ;此后將泵9啟動,與此同時關閉泵出口閥13,打開泵閥12、泵回流閥7,使殘留液體一次經過第四管線6、泵回流閥7、第六管線11、泵閥12、回流管線16,殘留液體在泵9的作用下直接被回流至反應釜I中,整個過程沒有溫度的降低,保持了殘留液體原有的溫度;下次生產產品時直接將反應釜I中的液體進行反應即可,不需要將液體進行再加熱; 本技術通過在反應釜上增加一個回流管線,通過該管線將攪拌器中殘留的液渣在高溫下直接打入反應釜,不需要經過二次加溫即可完成預留液的回爐反應;這樣與原來的人工卸料方式節約卸料時間,同時也不要專門有人進行余料的搬運,節省了時間;該種回料方式不需要使用鐵皮桶,節省了人工成本和生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回流管線的反應系統,包括反應釜、攪拌器、泵及過濾器;第一管線、第二管線、第三管線、第四管線、第五管線、第六管線、第七管線、第八管線、第九管線、第十管線、攪拌器進口閥、攪拌器出口閥、泵進口閥、泵出口閥及泵回流閥;所述反應釜通過第一管線與第二管線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管線分別與攪拌器出口閥、泵進口閥、第四管線相連接;所述第四管線與泵回流閥相連接;所述泵回流閥與第六管線連接在一起;所述泵進口閥通過第三管線與泵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出口閥通過第九管線與攪拌器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通過第八管線與攪拌器進口閥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進口閥通過第七管線與泵進口閥相連接;所述泵進口閥通過第五管線與泵連接在一起;所述攪拌器通過第十管線與過濾器連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上設有回流管線;所述回流管線的一端設有泵閥;所述泵閥通過第六管線與泵回流閥連接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日初,童天中,陳根方,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煉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