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羅非魚與泥鰍池塘混養方法,選擇羅非魚養殖池塘,每年3月份干塘后用生石灰消毒,水溫穩定在20℃后,每667m2池塘投放規格20-25g/尾的單雄性羅非魚越冬苗1800-2000尾,30天后投放規格3-4cm的泥鰍苗種2萬尾。通過馴食,形成羅非魚與泥鰍在不同的投餌區分開攝食。每日分二次投喂羅非魚及泥鰍專用配合飼料。羅非魚飼養4~5個月后提早起捕上市,降低池塘養殖密度,延長泥鰍生長期。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羅非魚與泥鰍同塘分開投喂技術,利用羅非魚和泥鰍的生活習性和食性特點,合理搭配,充分發揮養殖水體空間,養殖商品魚規格大、質量好,達到促進生長、增產增效,提高效益的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選擇羅非魚養殖池塘,每年3月份干塘后用生石灰消毒,水溫穩定在20℃后,每667m2池塘投放規格20-25g/尾的單雄性羅非魚越冬苗1800-2000尾,30天后投放規格3-4cm的泥鰍苗種2萬尾。通過馴食,形成羅非魚與泥鰍在不同的投餌區分開攝食。每日分二次投喂羅非魚及泥鰍專用配合飼料。羅非魚飼養4~5個月后提早起捕上市,降低池塘養殖密度,延長泥鰍生長期。本專利技術采用羅非魚與泥鰍同塘分開投喂技術,利用羅非魚和泥鰍的生活習性和食性特點,合理搭配,充分發揮養殖水體空間,養殖商品魚規格大、質量好,達到促進生長、增產增效,提高效益的作用。【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屬于水產養殖領域,涉及一種水產品混養技術,具體是。
技術介紹
淡水池塘養殖是我國水產養殖支柱產業,羅非魚和泥鰍均是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品種,2012年養殖產量分別為155萬噸和28萬噸,位居我國主要淡水魚養殖產量的第六位和第十二位。 目前,我國羅非魚養殖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和福建五省份,主要養殖模式仍然以池塘單養為主,搭配一些濾食性魚類,如鰱魚、鳙魚;也有少部分的混養方式,羅非魚與鋸緣青蟹、凡納濱對蝦、淡水白鯧、黃顙魚混養輪養,由于受到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的限制,這些混養方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綜合經濟效益不足,同時還有羅非魚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養殖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養殖效益有待進一步提聞。 羅非魚為中上層魚類,而泥鰍屬底層魚類,被喻為“水中人參”,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暢銷,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泥鰍對環境的適應性強,耐低氧,與其他魚類混養時常以其他魚類的殘餌為食,在養殖池塘中混養泥鰍,能起到很好的清塘效果。按照羅非魚和泥鰍的不同生活水層與攝食習性,通過羅非魚與泥鰍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池塘水體養殖空間,形成羅非魚、泥鰍混養模式,改變了羅非魚或泥鰍傳統的池塘單養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資源,降低養殖成本,實現池塘養殖產量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促進我國羅非魚和泥鰍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尚無羅非魚與泥鰍混養的相關報道,但羅非魚與泥鰍池塘混養,需要解決如下問題:第一,羅非魚與泥鰍的適宜放養密度和先后順序問題。第二,羅非魚與泥鰍在飼料營養需求存在差異,羅非魚搶食能力比泥鰍強,影響泥鰍生長,需要解決飼料投喂方法問題,第三,羅非魚的耐氧能力比泥鰍低,要解決池塘增氧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本專利技術利用生物間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特點,互利共生,充分發揮養殖水體,提高飼料利用率,提高生長速度和單位面積產量,達到增產增效的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包含以下步驟: (1)在每年3月份進行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加注新水,做好放養前準備工作;(2)待池塘水溫穩定在20°C以上時,開始進行羅非魚苗種放養,按照1800?2000尾/667 m2的密度放養規格20?25g/尾的單雄性羅非魚越冬苗種;30天后放養泥鰍苗種,放養規格3?4cm,放養密度2萬尾/667 m2 ; (3)羅非魚放養后第二天開始馴食,通過定時、定點馴化,形成羅非魚與泥鰍在不同的投喂點分開攝食,使用羅非魚及泥鰍專用配合飼料,日投喂2次;(4)在當年9?10月份,當羅非魚平均規格達到500g/尾以上時,將90%以上的羅非魚捕撈出塘后,泥鰍留原塘繼續養殖;(5 )泥鰍飼養至第二年I月份后,采用網籠誘捕方法,捕大留小,飼養到3月份全部干塘起捕。 所述的步驟(I)的消毒為:使用100?120kg/667 m2的生石灰全池潑灑進行干法清塘消毒。 所述步驟(2)中的單雄性羅非魚越冬苗種其雄性率為95%以上。 所述步驟(3)中的馴化是通過條件反射形成羅非魚和泥鰍在不同投喂點吃食習慣,羅非魚投喂粗蛋白含量28wt%的膨化顆粒專用配合飼料,按測算出的羅非魚存塘量的3%?5%的日投喂量進行投喂;泥鰍投喂粗蛋白含量32wt%的沉性顆粒專用配合飼料,按泥鰍存塘量的5%?6%的日投喂量進行投喂,在羅非魚開始投喂后再進行投喂。 所述步驟(3)中日投喂2次是每天上午9:00時、下午15:00時;每天23:00時至次日8:00時開啟增氧機增氧。 在水溫32°C以上的高溫季節,每天中午開啟增氧機I?2h,調節上下層溶氧。 本專利技術利用羅非魚生活在池塘水體的中上層,而泥鰍生活在池塘水體底層的生物習性,充分利用池塘不同水體空間,提高了池塘水體的養殖量。泥鰍是雜食性魚類,既可攝食池塘水體中的藻類、殘餌和有機碎屑,具有提高飼料效率和清潔池塘水體的作用。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泥鰍亦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為達到預期產量,需要對泥鰍進行人工飼料的投喂。通過羅非魚與泥鰍池塘混養方法,通過馴食形成羅非魚與泥鰍分開進行飼料投喂的方法,使兩者分開攝食各自的專用飼料,不互相搶食、擠壓,以此提高池魚生長速度、降低疾病和飼料系數,避免了養殖前期泥鰍生長受到抑制。由于羅非魚攝食能力強,生長速度快,飼養4?5個月就可達到上市規格,羅非魚起捕上市后,降低了池塘養殖密度,通過強化泥鰍的飼養,3個多月后,泥鰍可以長到上市規格,越冬后陸續出塘。羅非魚與泥鰍同池混養的養殖模式,它既能發揮羅非魚與泥鰍的互利作用,充分利用水體養殖空間,提高總產量,又能改善水質,達到促進生長、提高效益的作用。 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還在于:O與現有的羅非魚與凡納濱對蝦混養的魚蝦混養方法(中國專利CN201310685571.9、CN200910041547.5)相比,羅非魚和泥鰍均能投喂配合飼料,泥鰍生長快,產量、成活率均較高,混養綜合效益更好;而對蝦混養在羅非魚中,無法與羅非魚搶食,只能靠養殖池塘有限的天然餌料和殘餌,對蝦生長慢,產量和成活率較低;2)與現有的羅非魚與淡水白鯧混養方法相比,本方法水體養殖空間利用優勢明顯。淡水白鯧和羅非魚同是中上層魚類,與羅非魚一樣難于在池塘自然越冬。而泥鰍能有效利用冬季池塘養殖,延長養殖養殖期,有效提高產量與商品魚規格,且泥鰍市場銷售價格為淡水白鯧高2?3倍,所以混養泥鰍效益更高。 【具體實施方式】 本專利技術用下列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下列實施例。下列實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或制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 實施例1池塘面積4X667 m2,平均水深2.0m,進排水、供電系統完善,配備了 1.5kw水車式增氧機2臺,自動投料機2臺,自動投料機分別設置在池塘不同投餌區域。水源為山澗溪水,水質清新無污染。 2012年3月中旬,池塘經清淤除雜、修正加固、暴曬后,按照120kg/667 m2用量的生石灰進行干法清塘消毒,7天后,加注新水至池塘水位1.5m,做好放養前準備工作。 在3月28日,池塘水溫穩定在20°C以上后,投放了平均規格21.3g/尾的新吉富單雄性羅非魚越冬種7200尾,雄性率為96% ;4月27日,在池塘中投放了規格3 cm的泥鰍苗種8萬尾與池塘內的新吉富羅非魚混養。 羅非魚放養后第二天,采用自動投餌機投喂方式開始在第一個投餌區進行馴食,通過定時、定點馴化,形成羅非魚在固定的投喂點攝食,羅非魚投喂粗蛋白含量28%的膨化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羅非魚與泥鰍池塘混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驟:(1)在每年3月份進行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加注新水,做好放養前準備工作;(2)待池塘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開始進行羅非魚苗種放養,按照1800~2000尾/667?m2的密度放養規格20~25g/尾的單雄性羅非魚越冬苗種;30天后放養泥鰍苗種,放養規格3~4cm,放養密度2萬尾/667?m2;(3)羅非魚放養后第二天開始馴食,通過定時、定點馴化,形成羅非魚與泥鰍在不同的投喂點分開攝食,使用羅非魚及泥鰍專用配合飼料,日投喂2次;(4)在當年9~10月份,當羅非魚平均規格達到500g/尾以上時,將90%以上的羅非魚捕撈出塘后,泥鰍留原塘繼續養殖;(5)泥鰍飼養至第二年1月份后,采用網籠誘捕方法,捕大留小,飼養到3月份全部干塘起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鐘全福,王茂元,樊海平,鄧志武,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