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及其集成閥組,集成閥組包括形成閥組總閥體的集成基塊,集成基塊設有進油口、回油口,以及兩個工作油口;且,閥組還包括換向閥閥芯和第一溢流閥閥芯,集成基塊設有插裝孔,換向閥閥芯、第一溢流閥閥芯均插裝于對應的插裝孔;集成基塊還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換向閥閥芯、第一溢流閥閥芯與集成基塊配合,形成第一溢流閥和換向閥,第一溢流閥連通進油口和回油口。該閥組設置有集成基塊,相當于僅設置一個閥體,則閥組的體積得以縮小,從而節省空間,便于液壓系統的布置;由于閥均插裝集成于同一集成基塊內,則閥體的內部泄漏可以減小,減少卡阻,從而具有良好的響應性能。(*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及其集成閥組,集成閥組包括形成閥組總閥體的集成基塊,集成基塊設有進油口、回油口,以及兩個工作油口;且,閥組還包括換向閥閥芯和第一溢流閥閥芯,集成基塊設有插裝孔,換向閥閥芯、第一溢流閥閥芯均插裝于對應的插裝孔;集成基塊還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換向閥閥芯、第一溢流閥閥芯與集成基塊配合,形成第一溢流閥和換向閥,第一溢流閥連通進油口和回油口。該閥組設置有集成基塊,相當于僅設置一個閥體,則閥組的體積得以縮小,從而節省空間,便于液壓系統的布置;由于閥均插裝集成于同一集成基塊內,則閥體的內部泄漏可以減小,減少卡阻,從而具有良好的響應性能。【專利說明】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及其集成閥組
本技術涉及工程機械
,特別涉及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及其集成閥組。
技術介紹
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即塔式起重機頂升液壓系統,具有液壓油缸,液壓油缸進行塔機拆裝標準節時的重載頂升、重載下降、空收活塞桿三種不同動作。 液壓油缸的上述動作需要依賴于閥組進行,現有技術中采用溢流閥和換向閥。換向閥起到主要的換向功能,溢流閥防止主油路壓力過高。為便于閥組的設置,將溢流閥和換向閥采取疊加的方式設置在一起。 上述方案存在下述技術問題: 第一、換向閥和溢流閥簡單地疊加在一起,二者閥體相互獨立,各自的閥體均需要設計出對應的流道,故二者依然占據較大的空間,不利于液壓系統的布置。 第二、上述疊加閥組可實現的功能較為單一,不能滿足主機實際工況的需求,安全性較低。 有鑒于此,如何改進塔機頂升液壓系統中閥組的布置方式,以節省空間,提高閥組性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及其集成閥組。該集成閥組插裝式集成,插裝的閥所需的流道均集成于集成基塊內,使得整個閥組體積得以減小,從而節省空間,便于液壓系統的布置。 本技術提供的塔機頂升液壓系統的集成閥組, 包括形成集成閥組總閥體的集成基塊,所述集成基塊設有進油口、回油口,以及兩個工作油口 ;且, 所述集成閥組還包括換向閥閥芯和第一溢流閥閥芯,所述集成基塊設有插裝孔,所述換向閥閥芯、所述第一溢流閥閥芯均插裝于對應的所述插裝孔;所述集成基塊還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所述換向閥閥芯、所述第一溢流閥閥芯與所述集成基塊配合,形成第一溢流閥和換向閥; 所述第一溢流閥的兩工作口分別連通進油口和回油口,所述換向閥連通兩所述工作油口、所述進油口和所述回油口。 該集成閥組設置有集成基塊,換向閥和溢流閥所需的液壓油流道均集成設置于集成基塊內,相當于僅設置一個閥體,則集成閥組的體積得以縮小,從而節省空間,便于液壓系統的布置。另外,由于閥均插裝集成于同一集成基塊內,則閥體的內部泄漏可以減小,減少卡阻,故集成閥組具有良好的響應性能。而且,插裝集成于同一集成基塊內,則集成閥組的流道固定,從而降低振動、噪聲,另外還可減少連接配管使用,從而減少由配管引起的故障,提高集成閥組的可靠性。 優選地,還包括插裝于所述集成基塊上的第二溢流閥閥芯,所述集成基塊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的所述第二溢流閥閥芯與所述集成基塊配合形成第二溢流閥; 第二溢流閥的一工作口連通所述回油口,另一工作口連通一所述工作油口和所述換向閥之間的流道,該所述工作油口用于連通塔機頂升液壓系統中液壓油缸的有桿腔;所述第二溢流閥的溢流壓力小于所述第一溢流閥的溢流壓力。 優選地,所述集成基塊上還插裝有第三溢流閥閥芯,所述集成基塊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的所述第三溢流閥閥芯與所述集成基塊配合形成第三溢流閥; 所述第三溢流閥的兩工作口連通所述進油口和所述回油口 ;所述第三溢流閥的溢流壓力大于所述第一溢流閥的溢流壓力。 優選地,所述集成基塊設有若干回油口,各所述回油口與需要連通回油口的閥 --對應。 優選地,所述集成基塊上還插裝有平衡閥閥芯,所述集成基塊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的所述平衡閥閥芯與所述集成基塊配合形成平衡閥; 所述平衡閥的兩工作口分別連通一工作油口和換向閥,該所述工作油口用于連通塔機頂升液壓系統中液壓油缸的有桿腔。 優選地,所述集成基塊上設有測壓口,所述集成基塊設有測壓流道,所述測壓流道連通所述測壓口和所述進油口。 優選地,所述集成基塊為六面體集成塊,所述第一溢流閥閥芯插裝于所述換向閥閥桿的一側。 本技術還提供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油缸和與液壓油缸連通的集成閥組,所述集成閥組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集成閥組。 由于上述集成閥組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技術效果的塔機頂升液壓系統也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集成閥組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剖視圖; 圖3為圖1的左視圖; 圖4為圖1中集成閥組的液壓原理圖。 圖1-4 中: 100集成基塊、10平衡閥、101平衡閥控制端、20第二溢流閥、201第二溢流閥控制端、30換向閥、301彈簧端、302閥桿、40第三溢流閥、401第三溢流閥控制端、50第一溢流閥、501第一溢流閥控制端、P進油口、O第一回油口、BP第一工作油口、HP第二工作油口、K測壓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集成閥組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剖視圖;圖3為圖1的左視圖。 該實施例中提供的塔機頂升液壓系統的集成閥組,包括換向閥30和與進油路連通的第一溢流閥50,換向閥30可控制執行元件的液壓油路走向,第一溢流閥50可控制主油路壓力,以防過載。集成閥組包括集成基塊100,集成基塊100設有進油口 P、回油口,以及兩個工作油口,兩個工作油口用于連通執行元件的工作油口。 如圖4所示,圖4為圖1中集成閥組的液壓原理圖。 塔機頂升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油缸,集成閥組的兩個工作油口分別為第一工作油口BP、第二工作油口 HP,二者用于分別連通液壓油缸的有桿腔、無桿腔,通過換向閥30,實現有桿腔進油、無桿腔回油,或有桿腔回油、無桿腔進油。 另外,集成基塊100上設有插裝孔,換向閥閥芯、第一溢流閥閥芯均插裝于對應的插裝孔,集成基塊100還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換向閥閥芯、第一溢流閥閥芯與集成基塊100配合形成換向閥30、第一溢流閥50,換向閥30與進油口 P、回油口以及兩個工作油口連通,第一溢流閥50的兩個工作口分別連通進油口 P和回油口,如圖4所示的第一回油口 0,當進油口 P油壓超過第一溢流閥50的設定壓力后,壓力油可以溢流一部分至回油路。即集成基塊100作為集成閥組的總閥體。 該集成方式,將閥所需的液壓油流道設置于集成基塊100上,插裝的部分主要是閥芯,插裝第一溢流閥閥芯、換向閥閥芯(如圖3所示),此處閥芯理解為閥上除去閥體外的部件(包括換向閥桿和插裝于閥體內的插裝部),如圖1所示,將第一溢流閥50的內部閥芯插裝入集成基塊100后,還外露有溢流壓力的設定端,即圖中所示的第一溢流閥控制端501,換向閥30的插裝部件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塔機頂升液壓系統的集成閥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閥組總閥體的集成基塊(100),所述集成基塊(100)設有進油口(P)、回油口,以及兩個工作油口;且,所述閥組還包括換向閥閥芯和第一溢流閥閥芯,所述集成基塊(100)設有插裝孔,所述換向閥閥芯、所述第一溢流閥閥芯均插裝于對應的所述插裝孔;所述集成基塊(100)還設有對應的流道,以使插裝后,所述換向閥閥芯、所述第一溢流閥閥芯與所述集成基塊(100)配合,形成第一溢流閥(50)和換向閥(30);所述第一溢流閥(50)的兩工作口分別連通進油口(P)和回油口,所述換向閥(30)連通兩所述工作油口、所述進油口(P)和所述回油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陽陽,李楠,楊旭偉,趙鑫拓,
申請(專利權)人:徐州徐工液壓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