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包括呈圓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裝端部,所述安裝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內、沿周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可套設于所述安裝端部外表面的彈性扣環,所述彈性扣環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當所述安裝端部插入所述彈性扣環內時,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內,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內。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這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便于對管道連接。(*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包括呈圓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裝端部,所述安裝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內、沿周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可套設于所述安裝端部外表面的彈性扣環,所述彈性扣環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當所述安裝端部插入所述彈性扣環內時,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內,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內。采用本技術的這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便于對管道連接。【專利說明】直管管道連接結構
本技術涉及管道領域,具體來說,本技術涉及到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在工業
以及日常生活中,管道被廣泛采用,其可以用于輸送氣體、液體或帶固體顆粒的流體等。管道的用途很廣泛,主要用在給水、排水、供熱、供煤氣、長距離輸送石油和天然氣、農業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種工業裝置中。 現有技術中,管道與管道之間的連接方式通常為先將某一管道的端部插入另一管道的端部,再在連接處通過螺母緊固。這種連接機構雖然可以實現管道的緊固連接,但是必須通過扳手等工具配合使用,費時費力,且效率低。此外,還有通過分別對兩個待連接管道進行加工,以便直接將其壓裝,但現有技術中所采用的結構較為復雜,加工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管道連接結構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經過改進的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其便于對兩個直管管道進行連接,且結構簡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圓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 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裝端部,所述安裝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 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內、沿周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可套設于所述安裝端部外表面的彈性扣環,所述彈性扣環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當所述安裝端部插入所述彈性扣環內時,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內,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內。 優選地,所述第二管道包括主體部以及用于容納所述安裝端部與彈性扣環的配合端部,所述配合端部與所述主體部之間通過錐形過渡部連接。 優選地,所述突起物為環狀突起物,所述第一隆起部及第二隆起部均為環狀。 進一步地,所述環狀突起物的斷面為半圓形。 進一步地,所述環狀突起物、第一隆起部以及第二隆起部的數量均為三個。 進一步地,三個所述環狀突起物、三個所述第一隆起部以及三個所述第二隆起部均呈等間距排布。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隆起部內設置有密封圈。 進一步,所述密封圈為橡膠材質。 優選地,所述彈性扣環的數量為兩個。 實施本技術的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二管道上設置第一隆起部,彈性扣環上設置第二隆起部,使用時,將第一管道的安裝端部插入于彈性扣環內,即可將彈性扣環向外推出,使得彈性扣環的第二隆起部嵌入于第二管道的第一隆起部內,同時,安裝端部表面的突起物嵌入于第二隆起部內,進而保證二者之間的連接。在第一隆起部內設置的密封圈,能夠保證彈性扣環與第一管道之間的密封性能,防止流體泄露。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技術的直管管道連接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主要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管道;101,安裝端部;102、突起物;2、第二管道;201、配合端部;202、第一隆起部;203、錐形過渡部;204、主體部;3、密封圈;4、彈性扣環;401、第二隆起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其能夠實現兩個管道之間的連接。如圖中所示,總體來說,本技術的管道連接結構包括呈圓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I及第二管道2。 第一管道I,其具有安裝端部101,安裝端部101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102,該突起物102形狀可以選擇為多種,例如,較小的半球狀,其沿著安裝端部101的圓周表面均勻布置多個。 作為優選,突起物102選擇為環狀突起物,并且,環狀突起物的斷面優選為半圓形。 第二管道2,其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202,第二管道2內、沿周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可套設于前述的安裝端部101外表面的彈性扣環4,該彈性扣環4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401,當安裝端部101插入彈性扣環4內時,突起物102嵌入于第二隆起部401內,第二隆起部401嵌入于第一隆起部202內,從而將第一管道I與第二管道2可靠連接。 第二隆起部401的形狀應當能夠容納突起物102,并且便于二者形成緊密接觸,類似地,第一隆起部202的形狀應當能夠容納第二隆起部401,并且便于二者形成緊密接觸。故當突起物102為環狀時,對應地,第一隆起部202及第二隆起部401均為環狀。當安裝端部101插入于彈性扣環4時,其表面的環狀突起物102將使得彈性扣環4向外擴張,最終,該環狀突起物102嵌入于第二隆起部401內,第二隆起部401嵌入于第一隆起部202內,進而使得第一管道I與第二管道2可靠連接。這種方式,連接完成后,無需在第二管道2外部施加擠壓力壓合,便于操作。 本技術中,第二管道2包括主體部204以及用于容納安裝端部101與彈性扣環4的配合端部201,配合端部201與主體部204之間通過錐形過渡部203連接。該錐形過渡部203由配合端部201向著主體部204延伸,其直徑尺寸逐漸縮小,構成為錐形。 前面所提及的環狀突起物102、第一隆起部202及第二隆起部401的數量可以自由選擇,其數量通常應一致,以便實現安裝。作為一種方式,環狀突起物102、第一隆起部202以及第二隆起部401的數量均為三個。優選為,三個環狀突起物102、三個第一隆起部202以及三個第二隆起部401均呈等間距排布,這樣,能夠產生均勻的作用力。 進一步地,為保證第二管道2與彈性扣環4之間的密封性能,在第一隆起部202內設置有密封圈3。安裝端部101插入彈性扣環4內、第二隆起部401嵌入于第一隆起部202內時,第二隆起部401的外表面抵靠在密封圈3上,從而實現了二者之間的良好密封。該密封圈3的材質可以作諸多常規選擇,例如橡膠材質等。 進一步地,彈性扣環4的數量可以為兩個或多個,為使用方便,本技術中優選為兩個。該兩個彈性扣環4形狀及結構一致,呈面對面的方式布置。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權利要求】1.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圓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 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裝端部,所述安裝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 第二管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直管管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圓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裝端部,所述安裝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內、沿周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可套設于所述安裝端部外表面的彈性扣環,所述彈性扣環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當所述安裝端部插入所述彈性扣環內時,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內,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秦燚,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天億通管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