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斑石鯛的人工育苗方法,涉及水產養殖中魚類水產生物養殖技術領域。本發明專利技術包括育苗池水質條件控制、受精卵入池、仔魚培育投喂管理、仔魚培育投餌期間水質管理、苗種分池和出苗等步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設計人工育苗專用孵化槽、改進育苗池進排水和增氧設施,嚴格控制育苗池水質條件,并在斑石鯛仔魚培育的不同階段進行科學合理的投餌和操作管理,改進配合飼料投喂方式,實現了斑石鯛人工育苗的穩定高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斑石領1的人工育苗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產養殖中魚類水產生物養殖
,特別涉及一種斑石鯛的人工 育苗方法。
技術介紹
斑石鯛,屬鱸形目,石鯛科,石鯛屬,俗稱斑鯛、花金鼓、黑金鼓,英文名稱Spotted parrotfish。分布于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南海、東海、黃海等海域,系溫熱帶近海沿岸 中下層魚類。在自然海域中該魚的自然資源稀少,常以垂釣獲得,極少形成自然群體,沒有 明顯的盛魚期,且產量很小。斑石鯛食用與藥用價值極高,肉質細膩,膠原蛋白豐富,口感獨 特,富含多種氨基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治療脾腎虛寒、產后腰痛、陰虛消渴等藥效。斑石 鯛體態優美,周身靚麗、魚身光澤銀紋,與黑褐色斑點結合,在藍光之下似夢幻之魚,且其生 長較快,價格昂貴,是很有希望的海水養殖新品種。斑石鯛的人工養殖在我國開展的甚少。 目前,未見有斑石鯛的人工育苗方法的專利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穩定高產的斑石鯛人工育苗方法,提高斑石鯛的養殖產量,為 開發斑石鯛的食藥用經濟價值提供資源。 本專利技術是采用如下具體技術方案實現的:,包括以下 步驟: (1) 育苗水質條件控制:水溫控制在22?25°C,鹽度保持在28?32%。,pH控制在 7. 8?8. 2,受精卵放入前添加池水10?15%培育好的小球藻,使水中透明度保持在40? 60cm ; (2) 受精卵入池:將斑石鯛的受精卵置于育苗池的孵化槽中孵化,受精卵入池兩天內不 換水,第二天開始吸污以吸走池底污物,補充新水并保持微增氧,并添加適量小球藻以保持 水體透明度; (3) 仔魚培育期間投喂管理:仔魚孵化后取出孵化槽,收集未孵化的死卵,仔魚3?7 日齡投喂牡蠣擔輪幼體,水中擔輪幼體密度為20?40個/mL ;5?10日齡投喂經150目篩 絹網篩過的SS型輪蟲,10?20日齡輪蟲不經篩絹網過濾直接投喂,水中輪蟲密度為10? 20個/mL ; 15?30日齡投喂經營養強化后的鹵蟲無節幼體,水中保持無節幼體5?10個 /mL ;25日齡開始投喂適口配合飼料進行誘食,并逐漸加大配合飼料投喂次數和投喂量,30 日齡后完全替代生物餌料,每日投喂5?8次,投餌量占魚體重6?10% ; (4) 仔魚培育投餌期間水質管理:仔魚投餌期間以微流水形式注入新水,以中間微排水 結合吸污方式及時排出水底污物,每日適當添加小球藻以保持水體透明度,20日齡后不再 添加小球藻;加入新水速度逐漸加大,最終達到每日換水150?200%,同時水中充氣也逐漸 加大,最終達到40L/m 3,使池中水體流速最終達到0. 05m/s ; (5) 苗種分池:當仔魚大小差異懸殊時,應進行大小分苗,利用改進的蚊帳收集仔魚,根 據仔魚大小不同規格進行分池培育; (6)苗種出苗:仔魚平均全長達到3. Ocm以上可利用活水運輸裝置移至海上網箱養殖。 作為優選的,所述育苗池采用以下設計:圓形或近圓形,具中部錐形底,所述錐形 底為排水口位置,設2?3個進水口,所述進水口的進水方向一致,池底放置1?2臺小型 水底霧化增氧機,增氧機從水底通過微孔曝氣管噴出霧化微氣泡方式進行均勻式增氧,所 述氧氣為液態純氧,其增氧方向與進水方向一致。 孵化槽采用以下設計:規格為5m X 5m X 1. 2m,所述孵化槽底部栓有一根繩子, 育苗池底部以及內壁上設有若干個半圓形的栓孔,所述繩子穿過栓孔直連至育苗池岸邊的 固定裝置,所述孵化槽頂部20?30cm處鋪設一層遮陽網。 進一步的,步驟(3)所述的鹵蟲無節幼體的營養強化方法為:將培育好的鹵蟲無 節幼體高密度收集,使其密度為1〇〇〇個/mL以上,利用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強化劑對其進行 營養強化,其添加量為每噸鹵蟲無節幼體水中添加200mL營養強化劑,強化0. 5?lh,并保 持純氧增氧。 進一步的,步驟(3)所述的配合飼料的投喂方法為:使用常見的給汽車輪胎充氣 的空氣壓縮機對空氣進行加壓,改進出氣口使其連接裝有顆粒飼料的礦泉水瓶,利用加壓 的空氣將飼料噴灑出去。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突出優點和效果:(1)本專利技術通過嚴格控制 育苗池水質條件,在斑石鯛仔魚孵化的不同階段改進投餌方式并進行科學合理的投餌管理 及水質控制,實現了斑石鯛的穩定高產;(2)育苗池的科學設計和增氧方式的改進,促進了 水體的流動性以及水中氧氣的溶解濃度和均勻度,促進水底污物的排出和分解,進一步提 高育苗密度;(3)仔魚培育后期不再依賴傳統海水魚育苗所必須的橈足類,克服了橈足類 來源和質量的不穩定以及混雜在橈足類中的致病菌和其他敵害生物隱患,保障了餌料供應 和質量,可顯著提高仔魚的成活率;(4)仔魚孵化投餌期間的水質管理方法使魚體能保持 成群逆流游動,從而加大魚苗運動量,增強魚體體質;(5)利用改進后的柔軟蚊帳對仔魚進 行大小分池,可避免利用竹篩或金屬篩的傳統分苗方法帶來的應激性和機械性損傷;(6) 采用的配合飼料投喂方法使餌料能夠均勻噴灑到整個池面,達到投餌均勻,投喂方法簡便, 省時省力,效率加大;(7)孵化槽的設計能夠使其在不同的水位浮在相同的高度,便于受精 卵的孵化和未孵化死卵的收集,且能避免陽光直射而影響受精卵孵化成功率。 【具體實施方式】 下列實例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應當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限制: 實施例1 : ,包括以下步驟: (1) 育苗池設計:育苗池采用圓形,具中部錐形底,池子面積約為80m2,水深1. 5m,所述 錐形底為排水口位置,設3個進水口,其進水方向一致,池底放置2臺小型水底霧化增氧機, 增氧機連接液態氧氣罐將氧氣加壓,從水底通過微孔曝氣管噴出霧化微氣泡方式進行均勻 式增氧,其增氧方向與進水方向一致; (2) 孵化槽設計:規格為5m X 5m X 1.2m,所述孵化槽底部栓有一根繩子,育苗池 底部以及內壁上設有若干個半圓形的栓孔,所述繩子穿過栓孔直連至育苗池岸邊的固定裝 置,所述孵化槽頂部30cm處鋪設一層遮陽網; (3) 育苗池水質條件控制:水溫控制在23?25°C,鹽度保持在29?32%。,pH值保持 8. 0?8. 2,受精卵入池前添加水體15%培育好的小球藻,使水中透明度保持在40?50cm ; (4) 受精卵入池:將斑石鯛的受精卵約30萬粒置于育苗池的孵化槽中孵化,受精卵入 池兩天內不換水,第二天開始吸污以吸走池底污物,保持微增氧,并添加適量新水和小球藻 以保持水體透明度; (5) 仔魚培育期間投喂管理:仔魚孵化后取出孵化槽,收集未孵化的死卵,仔魚3?7日 齡投喂牡蠣擔輪幼體,水中擔輪幼體密度為20?40個/mL ;5?10日齡投喂經150目篩絹 網篩過的SS型輪蟲,10?20日齡輪蟲不經篩絹網過濾直接投喂,水中輪蟲密度為10?20 個/mL ;15?30日齡投喂經營養強化后的鹵蟲無節幼體,水中保持5?10個/mL ;所述鹵 蟲無節幼體的營養強化方法為:將培育好的鹵蟲無節幼體高密度收集使其密度為1000個/ mL以上,利用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強化劑對其進行營養強化,其添加量為每噸鹵蟲無節幼體 水中添加200mL營養強化劑,強化0. 5?lh,保持純氧增氧;25日齡開始投喂適口配合飼 料進行誘食,并逐漸加大配合飼料投喂次數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斑石鯛的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育苗池水質條件控制:水溫控制在22~25℃,鹽度保持在28~32‰,pH控制在7.8~8.2,受精卵放入前添加池水10~15%培育好的小球藻,使水體透明度保持在40~60cm;受精卵入池:將斑石鯛的受精卵置于育苗池的孵化槽中孵化,受精卵入池兩天內不換水,第二天開始吸污以除去池底污物,以微流水形式補充新水并保持微增氧,并添加適量小球藻以保持水體透明度;仔魚培育投喂管理:仔魚孵化后取出孵化槽,收集未孵化的死卵;仔魚3~7日齡投喂牡蠣擔輪幼體,水中擔輪幼體密度為20~40個/mL;5~10日齡投喂經150目篩絹網篩過的SS型輪蟲,10~20日齡輪蟲不經篩絹網過濾直接投喂,水中輪蟲密度為10~20個/mL;15~30日齡投喂經營養強化后的鹵蟲無節幼體,水中保持5~10個/mL;25日齡開始投喂適口配合飼料進行誘食,并逐漸加大配合飼料投喂次數和投喂量;30日齡后完全替代生物餌料,每日投喂5~8次,投餌量占魚體重6~10%;仔魚培育投餌期間水質管理:仔魚投餌期間以微流水形式注入新水,以中間微排水結合吸污方式及時排出水底污物,并適當添加小球藻以保持水體透明度,20日齡后不再添加小球藻;加入新水速度逐漸加大,最終達到每日換水200%,同時水中充氣也逐漸加大,最終達到40L/m3,使池中水體流速最終達到0.05m/s;苗種分池:當仔魚大小差異懸殊時,應進行大小分苗,利用改進的蚊帳收集仔魚,根據仔魚大小不同規格進行分池培育;苗種出苗:仔魚平均全長達到3.0cm以上可利用活水運輸裝置移至海上網箱養殖。...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斑石鯛的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育苗池水質條件控制:水溫控制在22?25°C,鹽度保持在28?32%。,pH控制在7. 8? 8. 2,受精卵放入前添加池水10?15%培育好的小球藻,使水體透明度保持在40?60cm ; 受精卵入池:將斑石鯛的受精卵置于育苗池的孵化槽中孵化,受精卵入池兩天內不換 水,第二天開始吸污以除去池底污物,以微流水形式補充新水并保持微增氧,并添加適量小 球藻以保持水體透明度; 仔魚培育投喂管理:仔魚孵化后取出孵化槽,收集未孵化的死卵;仔魚3?7日齡投喂 牡蠣擔輪幼體,水中擔輪幼體密度為20?40個/mL ;5?10日齡投喂經150目篩絹網篩 過的SS型輪蟲,10?20日齡輪蟲不經篩絹網過濾直接投喂,水中輪蟲密度為10?20個/ mL; 15?30日齡投喂經營養強化后的鹵蟲無節幼體,水中保持5?10個/mL;25日齡開始 投喂適口配合飼料進行誘食,并逐漸加大配合飼料投喂次數和投喂量;30日齡后完全替代 生物餌料,每日投喂5?8次,投餌量占魚體重6?10% ; 仔魚培育投餌期間水質管理:仔魚投餌期間以微流水形式注入新水,以中間微排水結 合吸污方式及時排出水底污物,并適當添加小球藻以保持水體透明度,20日齡后不再添加 小球藻;加入新水速度逐漸加大,最終達到每日換水200%,同時水中充氣也逐漸加大,最終 達到40L/m 3,使池中水體流速最終達到0. 05m/s ; 苗種分池:當仔魚大小差異懸殊時,應進行大小分苗,利用改進的蚊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坤煌,鄭煒強,黃偉卿,陳佳,戴燕彬,張藝,
申請(專利權)人: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