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數控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包括數控轉臺殼體、蝸輪和雙導程蝸桿,所述的蝸輪和雙導程蝸桿之間嚙合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導程蝸桿徑向固定在滾針軸承Ⅱ內,所述的滾針軸承Ⅱ通過孔用彈性擋圈Ⅰ和孔用彈性擋圈Ⅱ軸向固定在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內;所述的雙導程蝸桿上設有通過滾針軸承Ⅰ徑向固定的調整套和通過組合鎖緊螺母、推力球軸承Ⅰ軸向固定的調整套;所述的雙導程蝸桿與調整套之間設有推力球軸承Ⅱ;所述的調整套與數控轉臺殼體之間留有間隙δ。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補償雙導程蝸輪蝸桿副間隙,操作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具有精確度高、可靠性強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
本專利技術屬于數控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數控機床領域技術的不斷進步,數控機床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控轉臺正向著精度更高、精度保持性更好的方向發展。為實現上述性能,雙導程蝸輪蝸桿副已經廣泛的應用到該領域,該結構“間隙可補償”的特點使得數控機床的精度以及精度保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該結構是純粹的滑動摩擦,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必然會因磨損導致蝸輪蝸桿副嚙合間隙增大,從而嚴重影響數控轉臺的精度,造成整個機床的停機檢修。目前由于數控轉臺生產廠商設計的結構復雜,調整繁瑣,用戶對于間隙補償量無法準確定量給定。當前,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調整都是由生產廠商專業技術人員調整,采用蝸桿軸系拆卸后,測量各個零件尺寸,然后將調整墊片取下,經過磨床磨削后重新裝配,費時費力,且經常造成生產延誤。因此如何快速準確補償蝸輪蝸桿副嚙合間隙,成為橫亙在眾多用戶面前的一個難題。因此急需一種技術能解決上述問題,在兼具準確給定補償量的同時高效快速的實施補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準確給定補償量并高效實施補償的雙導程蝸輪蝸桿副間隙的快速補償裝置。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包括數控轉臺殼體、蝸輪和雙導程蝸桿,所述的蝸輪和雙導程蝸桿之間嚙合連接,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的雙導程蝸桿徑向固定在滾針軸承Ⅱ內,所述的滾針軸承Ⅱ通過孔用彈性擋圈Ⅰ和孔用彈性擋圈Ⅱ軸向固定在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內;所述的雙導程蝸桿上設有通過滾針軸承Ⅰ徑向固定的調整套和通過組合鎖緊螺母、推力球軸承Ⅰ軸向固定的調整套;所述的雙導程蝸桿與調整套之間設有推力球軸承Ⅱ;所述的調整套與數控轉臺殼體之間留有間隙δ。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取消原有結構中的調整墊片,將調整套與數控轉臺殼體之間留有間隙δ,旋轉調整套并通過鎖緊環的互鎖作用將蝸桿緊固,能夠快速準確地補償雙導程蝸輪蝸桿副間隙,操作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具有精確度高、可靠性強的優點。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專利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的組合鎖緊螺母通過螺紋固定在所述的雙導程蝸桿上,通過螺釘組Ⅳ形成互鎖連接。所述的調整套通過鎖緊環Ⅰ、鎖緊環Ⅱ控制軸向位置。所述的鎖緊環Ⅰ、鎖緊環Ⅱ分別通過螺釘組Ⅱ、螺釘組Ⅲ固定連接于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上,所述的螺釘組Ⅱ穿過所述的鎖緊環Ⅱ。所述的雙導程蝸桿與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之間設有骨架油封。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上通過螺釘組Ⅰ固定連接有端蓋和密封圈。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圖中,1、螺釘組Ⅰ;2、密封圈;3、端蓋;4、調整套;5、組合鎖緊螺母;6、螺釘組Ⅳ;7、鎖緊環Ⅰ;8、螺釘組Ⅱ;9、推力球軸承Ⅰ;10、鎖緊環Ⅱ;11、螺釘組Ⅲ;12、滾針軸承Ⅰ;13、推力球軸承Ⅱ;14、雙導程蝸桿;15、孔用彈性擋圈Ⅰ;16、滾針軸承Ⅱ;17、孔用彈性擋圈Ⅱ;18、骨架油封;19、數控轉臺殼體;20、蝸輪;21、一字開口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的范圍。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包括數控轉臺殼體19、蝸輪20和雙導程蝸桿14,所述的蝸輪20和雙導程蝸桿14之間嚙合連接,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的雙導程蝸桿14徑向固定在滾針軸承Ⅱ16內,所述的滾針軸承Ⅱ16通過孔用彈性擋圈Ⅰ15和孔用彈性擋圈Ⅱ17軸向固定在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19內;所述的雙導程蝸桿14上設有通過滾針軸承Ⅰ12徑向固定的調整套4和通過組合鎖緊螺母5、推力球軸承Ⅰ9軸向固定的調整套4;所述的雙導程蝸桿14與調整套4之間設有推力球軸承Ⅱ13,所述的調整套4與數控轉臺殼體19之間留有間隙δ。進一步,所述的組合鎖緊螺母5通過螺紋固定在所述的雙導程蝸桿14上,通過螺釘組Ⅳ6形成互鎖連接。所述的調整套4通過鎖緊環Ⅰ7、鎖緊環Ⅱ10控制軸向位置。所述的鎖緊環Ⅰ7、鎖緊環Ⅱ10分別通過螺釘組Ⅱ8、螺釘組Ⅲ11固定連接于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19上,所述的螺釘組Ⅱ8穿過所述的鎖緊環Ⅱ10。所述的雙導程蝸桿14與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19之間設有骨架油封18。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19上通過螺釘組Ⅰ1固定連接有端蓋3和密封圈2。本專利技術是這樣使用的,數控回轉工作臺使用一段時間后,因為磨損將會使雙導程蝸輪蝸桿副之間產生間隙,此時采用千分表在工作臺T型槽側面通過順、逆時針旋動工作臺測得實際間隙λ;根據調整套4外圓處的緊密右旋螺紋的螺距P,以及雙導程蝸桿14的增厚系數K,根據下列公式計算調整套4需旋轉的角度:調整套4順時針旋轉為減小間隙,逆時針旋轉為增大間隙。松開螺釘組Ⅰ1,將端蓋3和密封圈2卸下;松開螺釘組Ⅱ8,卸下鎖緊環Ⅰ7,此時通過調整套4端面設置的一字開口槽21,利用工具旋轉調整套4,根據上面計算所得的θ值,旋轉相應的角度;當旋轉調整套4時,帶動與其連接固定為一體的組合鎖緊螺母5、螺釘組Ⅳ6、推力球軸承Ⅰ9、滾針軸承Ⅰ12、推力球軸承Ⅱ13和雙導程蝸桿14,由于調整套4的臺階與數控轉臺殼體19的臺階之間預留有間隙δ,整個蝸桿軸系將軸向竄動,使得雙導程蝸桿14上更厚的齒部投入與蝸輪20嚙合,補償了因磨損增大的間隙。間隙補償完成后,將鎖緊環Ⅰ7重新安裝,由于鎖緊環Ⅰ7和鎖緊環Ⅱ10的互鎖作用,蝸桿軸系的軸向位置將固定,最后將端蓋3和密封圈2裝上,一次調整完畢。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包括數控轉臺殼體、蝸輪和雙導程蝸桿,所述的蝸輪和雙導程蝸桿之間嚙合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導程蝸桿徑向固定在滾針軸承Ⅱ內,所述的滾針軸承Ⅱ通過孔用彈性擋圈Ⅰ和孔用彈性擋圈Ⅱ軸向固定在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內;所述的雙導程蝸桿上設有通過滾針軸承Ⅰ徑向固定的調整套和通過組合鎖緊螺母、推力球軸承Ⅰ軸向固定的調整套;所述的雙導程蝸桿與調整套之間設有推力球軸承Ⅱ;所述的調整套與數控轉臺殼體之間留有間隙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導程蝸輪蝸桿副的間隙補償裝置,包括數控轉臺殼體、蝸輪和雙導程蝸桿,所述的蝸輪和雙導程蝸桿之間嚙合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導程蝸桿徑向固定在滾針軸承Ⅱ內,所述的滾針軸承Ⅱ通過孔用彈性擋圈Ⅰ和孔用彈性擋圈Ⅱ軸向固定在所述的數控轉臺殼體內;所述的雙導程蝸桿上設有通過滾針軸承Ⅰ徑向固定的調整套和通過組合鎖緊螺母、推力球軸承Ⅰ軸向固定的調整套;所述的雙導程蝸桿與調整套之間設有推力球軸承Ⅱ;所述的調整套與數控轉臺殼體之間留有間隙δ;測得調整套與數控轉臺殼體之間實際間隙λ;根據調整套外圓處的緊密右旋螺紋的螺距P,以及雙導程蝸桿的增厚系數K,根據下列公式計算調整套需旋轉的角度:其中,調整套順時針旋轉為減小間隙,逆時針旋轉為增大間隙;根據上述計算所得的θ值,旋轉相應的角度;當旋轉調整套時,帶動與其連接固定為一體的組合鎖緊螺母、螺釘組Ⅳ、推力球軸承Ⅰ、滾針軸承Ⅰ、推力球軸承Ⅱ和雙導程蝸桿,由于調整套的臺階與數控轉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景國豐,王勝利,徐國鵬,房秀麗,楊銳,
申請(專利權)人:煙臺環球機床附件集團有限公司,煙臺環球機床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