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
本技術涉及一種風速儀,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
技術介紹
市面上現有的測風速儀通常分為旋轉式風速表(風速儀)、壓力式風速儀、熱力式風速儀,聲學風速表等。氣象臺站最常用的為風杯風速計或旋槳式風速計,屬于旋轉式風速表,風杯(旋槳)繞軸以正比于風速的速度旋轉。轉速通常用電觸點、測速發電機、光電計數器等記錄。現有的風杯風速計,風速信號的轉換方法有電機式和電接式,電機式為風杯帶動測速發電機,輸出與轉速(風速)成正比的電壓信號,電接式為風杯經變速機構輸出代表一定風程的脈沖信號,計量規定間隔內脈沖信號的個數,得到該時段的平均風速等于該時段風程數/間隔時間。風杯風速計中用電機式轉換風速信號的測量壽命受電機壽命的限制,使用壽命較短;電接式測風速的方法測量的是平均風速,測量精度較差,且容易受到干擾。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借助增量式光電編碼器測風速,增量式光電編碼器機械平均壽命長,原理構造簡單,抗干擾能力較強,精度較高。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包括風杯、旋轉軸、外殼和增量式光電編碼器;所述增量式編碼器是直接利用光電轉換原理輸出三組方波脈沖A、B和Z相,A、B兩組脈沖相位差90°電度角的脈沖信號(即兩組正交輸出信號),從而可方便地判斷出旋轉方向,同時還有用作參考零位的Z相標志(指示)脈沖信號,每旋轉一周,只發出一個標志信號,用于基準點定位。所述旋轉軸包括上端支桿和下端支桿,所述風杯設置在所述上端支桿的頂端上,所述外殼的下端為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其特征在于:包括風杯(1)、旋轉軸(2)、外殼(3)和增量式光電編碼器(4),所述旋轉軸(2)包括上端支桿和下端支桿,所述風杯(1)設置在所述上端支桿的頂端上,所述外殼(3)的下端為腔體結構,上端從該腔體結構的上表面的外側邊緣向上表面的中心收縮且向上延伸形成空心瓶頸形狀,所述外殼(3)的上端與下端連通,所述旋轉軸(2)的下端支桿從所述外殼(3)的上端垂直插入外殼的內部,且所述旋轉軸(2)在所述外殼(3)內能以外殼的中心為軸自轉,所述增量式光電編碼器(4)設置在所述外殼(3)的內部且與所述旋轉軸(2)的下端連接,且所述旋轉軸(2)帶動增量式光電編碼器(4)共同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其特征在于:包括風杯(I)、旋轉軸(2)、外殼(3)和增量式光電編碼器(4),所述旋轉軸(2)包括上端支桿和下端支桿,所述風杯(I)設置在所述上端支桿的頂端上,所述外殼(3)的下端為腔體結構,上端從該腔體結構的上表面的外側邊緣向上表面的中心收縮且向上延伸形成空心瓶頸形狀,所述外殼(3)的上端與下端連通,所述旋轉軸(2)的下端支桿從所述外殼(3)的上端垂直插入外殼的內部,且所述旋轉軸⑵在所述外殼⑶內能以外殼的中心為軸自轉,所述增量式光電編碼器⑷設置在所述外殼(3)的內部且與所述旋轉軸(2)的下端連接,且所述旋轉軸(2)帶動增量式光電編碼器⑷共同旋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增量式光電編碼器的風速儀,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數據處理顯示器(5),所述數據處理顯示器(5)與所述增量式光電編碼器(4)連接,并設置在所述外殼(3)的內部的底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基于增...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常飛,胡桂娟,劉鳳丹,林笑夷,
申請(專利權)人:常飛,劉鳳丹,胡桂娟,林笑夷,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