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鞋體,包括鞋身、鞋底、鞋帶及固定件。鞋身穿設多個第一穿孔,并在下表面具有第一紋路,鞋底的上表面具有第二紋路,因此可藉由第二紋路與第一紋路來相互嵌合鞋身與鞋底。鞋底具有多個第二穿孔,各第二穿孔在鞋身與鞋底組合時與各第一穿孔互相連通。鞋帶具有至少一帶體,且各帶體分別穿過對應設置的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固定件設置于鞋底的下表面,且與帶體扣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鞋體可以更換鞋身、鞋底或鞋帶,以組合出不同樣式的鞋體,若鞋底損壞也可僅更換鞋底,以減少鞋體的汰換率,增加鞋體的實用性與方便性。(*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鞋體
本技術是關于一種鞋體,更具體地說是可替換鞋身與鞋底的鞋體。
技術介紹
在現代生活中,不必經過繁復穿戴步驟的配件或穿著漸漸受到人們的歡迎,在這些穿戴物中,拖鞋或涼鞋即十分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將穿著的部分設計成一個「人」字形的人字拖,其在穿著時只需用腳趾夾住,故又別稱夾趾拖鞋。由于實用方便,不少人喜歡在離家近的距離中短時間穿著,是許多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也因為如此,人字拖的樣式越來越多元,使得人們也開始將人字拖的樣式納入出門時需要考慮搭配的選項之O然而,人字拖的樣式雖然很多種,但其實大部分的變化主要是在于人字拖的鞋面圖樣,商家將各種不同的圖樣印制于不同的人字拖的鞋面上,使得消費者會為了搭配不同的衣物而需要選購不同圖樣的 人字拖,造成許多消費者同時擁有數雙人字拖,且有些還不一定有穿過,如此便導致資源的浪費,另外,由于人字拖普遍是以塑料材質制成,因此其鞋帶、鞋面與鞋底都可能有損耗產生,這時消費者可能就必須要另外購買一雙新的人字拖,如此也會導致資源的浪費,且對于消費者來講是相當的不便。因此,是否有一種組合式的鞋體,可以將鞋體的各部件以組合式的方式來設置,讓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與風格來自由的選擇鞋帶與鞋面的搭配,也讓使用者能夠自行替換已壞損的部件,進而降低使用者必須另外購買的數量,不僅方便使用者來使用,也達到環境保護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上述需求,本技術的目的為藉由將鞋體分離為各個部件,并使各個部件之間具有簡單的組合關系,讓使用者可以依喜好自行更換為不同的樣式,也可以在其中一個部件損耗時輕松更換耗損的部件,不僅可以減少使用者為了穿搭而購買過多的鞋型所造成的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鞋子的實用性與方便性,達到環境保護與讓使用者自由發揮的效果。根據上述各目的,本技術提出一種鞋體,其是由鞋身、鞋底、至少一鞋帶以及多個固定件所組成。其中鞋身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并在鞋身的第一面穿設有多個第一穿孔,在鞋身的第二面具有第一紋路。鞋底具有第一面與第二面及多個第二穿孔,并在鞋底的第一面設置有第二紋路,且第二紋路相對應于鞋身的第二面的第一紋路,使得鞋身與鞋底可藉由第一紋路及第二紋路互相嵌合,并使得鞋身的第一穿孔與鞋底的第二穿孔互相連通。鞋帶具有至少一帶體,且各帶體在鞋身與鞋底互相嵌合時是分別自鞋身的第一面穿過相對設置的各第一穿孔與各第二穿孔,并有部分帶體凸出于鞋底的第二面。多個固定件是設置于鞋底的第二面,并與凸設于鞋底的第二面的部分帶體互相扣合,使帶體固定于鞋底的第二面上。于一實施方式,第一紋路是由多個溝槽所構成,且各個溝槽是相互平行并依間隔排列于鞋身的第二面,進一步的,第二紋路是以多個凸塊所構成,且各個凸塊是對應于第一紋路的各溝槽,各個凸塊是相互平行并依間隔排列于鞋底的第一面上,使得鞋身與鞋底可藉由溝槽及凸塊互相嵌合。于一實施方式,鞋帶具有至少三個帶體,且各帶體是分別穿設于鞋身上,進一步的,各帶體之中的第一帶體的一端是設置于鞋身的前鞋身,第二帶體及第三帶體的一端分別設置于鞋身的后鞋跟的兩側,且第一帶體的另一端是同時與第二帶體的另一端及第三帶體的另一端互相連接。于一實施方式,鞋帶具有至少兩個帶體,且第一帶體的兩端分別設置于鞋身的前鞋身的相對應的兩側,以及第二帶體的兩端分別設置于鞋身的后鞋跟的相對應的兩側。于一實施方式,鞋帶具有一帶體,且帶體的兩端設置于鞋身的前鞋身的相對應的兩側。于一實施方式,帶體的一端是具有環狀突起。于一實施方式,固定件是具有環狀扣環,環狀扣環是與凸出于鞋底的第二面的帶體相互卡扣而固定于鞋底的第二面上。于一實施方式,于鞋底的第二面更具有多個凹槽,用以嵌設各固定件于鞋底的第二面。于一實施方式,鞋身與鞋底的材質為一種具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的發泡材質。【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鞋體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鞋體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鞋體的側視圖。圖4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側視分解圖。圖5為本技術鞋體的固定件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鞋體的固定件使用時的剖面圖。圖7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鞋體的立體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分解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另一實施方式鞋體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另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分解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又一實施方式鞋體的立體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又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分解示意圖。圖13為本技術再一實施方式鞋體的立體示意圖。圖14為本技術再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分解示意圖。圖15為本技術更一實施方式鞋體的立體示意圖。圖16為本技術更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分解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鞋體10鞋身100鞋身的第一面102鞋身的第二面1020第一紋路104第一穿孔106前鞋身108后鞋跟12鞋底120鞋底的 第一面1200第二紋路122鞋底的第二面124第二穿孔14鞋帶140帶體141帶體142帶體143帶體144帶體145帶體16固定件【具體實施方式】請參考圖1至圖6,圖1為本技術鞋體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鞋體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鞋體的側視圖,圖4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鞋體的側視分解圖,圖5為本技術鞋體的固定件示意圖及圖6為本技術鞋體的固定件使用時的剖面圖。如圖1至圖4所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鞋體I包括鞋身10、鞋底12、鞋帶14以及多個固定件16。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中,鞋身10具有第一面100及第二面102,并于鞋身10的第一面100及第二面102穿設有多個第一穿孔104。另外,鞋身10的第二面102更具有第一紋路1020。鞋底12具有第一面120及第二面122,且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及第二面122穿設有多個第二穿孔124。此外,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具有第二紋路1200,且第二紋路1200是相對應于第一紋路1020,使得鞋身10可以藉由第一紋路1020與具有第二紋路1200的鞋底12結合以形成一鞋體。于此實施方式中,于鞋身10的各第一穿孔104是與鞋底12的各第二穿孔124是相對應設置,使得鞋身10與鞋底12結合之后,各第一穿孔104與各第二穿孔124可以同時貫穿鞋身10與鞋底12而互相連通。另外,鞋帶14是設置于鞋身10上并穿設過鞋身10的各第一穿孔104及鞋底12的各第二穿孔124,而部分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并藉由多個固定件16將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的鞋帶14予以固定,使鞋帶14固定在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于本技術中,設置于鞋身10上的鞋帶14是讓使用者在穿著鞋體I時,可藉由鞋帶14來讓使用者的腳可以穿著鞋體1,并透過鞋帶14來帶動鞋體I以進行走動。請參考圖2至圖4,于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設置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紋路1020是以多個溝槽所組成,且每一個溝槽是相互平行并間隔排列。于另一實施方式中,在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紋路1020也可以由不規則排列的溝槽所構成(未在圖中表示)。另外,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的第二紋路1200是相對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紋路1020所設計,因此當第一紋路1020為多個溝槽且為相互平行設置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時,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上的第二紋路12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鞋體,包括:?一鞋身,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并于所述第一面穿設有復數個第一穿孔,且于所述第二面設置有一第一紋路;一鞋底,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及復數個第二穿孔,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一面是設置有一第二紋路,且所述第二紋路是對應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第一紋路,以使所述鞋身與所述鞋底可藉由所述第一紋路及所述第二紋路互相結合,并使得所述鞋身的所述各第一穿孔與所述鞋底的所述各第二穿孔互相連通;?至少一鞋帶,具有至少一帶體,所述帶體分別自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一面穿過相對設置的所述各第一穿孔及所述鞋底的所述各第二穿孔并部份凸出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使得部份所述帶體設置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一面及部份帶體凸設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以及?復數個固定件,設置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且分別與凸設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各帶體扣合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鞋體,包括: 一鞋身,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并于所述第一面穿設有復數個第一穿孔,且于所述第二面設置有一第一紋路;一鞋底,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及復數個第二穿孔,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一面是設置有一第二紋路,且所述第二紋路是對應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第一紋路,以使所述鞋身與所述鞋底可藉由所述第一紋路及所述第二紋路互相結合,并使得所述鞋身的所述各第一穿孔與所述鞋底的所述各第二穿孔互相連通; 至少一鞋帶,具有至少一帶體,所述帶體分別自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一面穿過相對設置的所述各第一穿孔及所述鞋底的所述各第二穿孔并部份凸出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使得部份所述帶體設置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一面及部份帶體凸設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以及 復數個固定件,設置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且分別與凸設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各帶體扣合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紋路是以復數個溝槽所組成,且所述各溝槽是相互平行并以一固定間隔排列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二面。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紋路是以復數個凸塊所組成,且所述各凸塊是對應于所述各溝槽,所述各凸塊是相互平行并依一固定間隔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振源,
申請(專利權)人:德廣數位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