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新型基礎樁,特點是該基礎樁為漏斗型樁體,漏斗型樁體包括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通過圓弧過渡段一體連接,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的樁體內壁沿樁長方向分別螺旋分布有螺旋箍筋,螺旋箍筋內表面圓周均勻分布有受力縱筋,受力縱筋的上端插入混凝土承臺且緊密固定在混凝土承臺中,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的樁體內受力縱筋配筋率為0.8-5%,上部倒圓臺樁的錐角為6-16°,上部倒圓臺樁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的下部圓柱樁的垂直距離的比例為1:2,漏斗樁為鋼筋混凝土樁,優點是能提高樁身整體的承載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避免樁身失位、側移。(*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基礎粧
[0001 ] 本技術涉及一種新型基礎樁。
技術介紹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且人口稠密,土壤特性大多都是淤泥、淤泥質土等軟弱土,軟弱土地質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房屋建筑的度,同時也增加了道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地基與建筑物的關系密切,它雖不是建筑物本身的一部分,但卻在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地基問題的處理恰當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建筑物的造價,而且直接影響建筑物的安危,即它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投資和進度,因此其重要性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軟土地基的處理一直以來就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目前軟土地基的加固措施有樁基礎設計、堆載預壓法、強夯法、砂墊法等。樁基礎設計主要通過地下樁將上層荷載通過樁基礎承載穿過軟土層到達比較堅硬的地質土層,達到治理軟土地基的目的,是在目前的工程項目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目前,樁基礎結構通常為圓柱體形狀,優點:(I)樁基礎可以大量減少施工現場工作量和材料的消耗,并且承載能力高,穩定性好;(2)樁基在地震力作用下的變形小,穩定性好,沉降及不均勻沉降小;(3)抗不良地質現象危害能力強,抗震、抗液化、抗滑坡及抗爆性能強;(4)靈活性強,對結構體系、范圍及荷載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等的基礎上,但是由于樁身與土體之間的滑動摩擦,使樁基礎容易滑動,降低了樁基礎的承載強度,易發生失位、側移,穩定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提高樁身整體的承載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避免失位、側移的新型基礎樁。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基礎樁,所述的基礎樁為漏斗型樁體。所述的漏斗型樁體包括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和所述的下部圓柱樁通過圓弧過渡段一體連接。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和所述的下部圓柱樁的樁體內壁沿樁長方向分別螺旋分布有螺旋箍筋,所述的螺旋箍筋內表面圓周均勻分布有受力縱筋,所述的受力縱筋的上端插入混凝土承臺且緊密固定在所述的混凝土承臺中。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和所述的下部圓柱樁的樁體內受力縱筋配筋率為0.8_5%。有利于增加漏斗型樁體的剛度。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的錐角為6-16°。有利于漏斗型樁體的承載受力及施工過程的進行。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的下部圓柱樁的垂直距離的比例為1:2.5。增加漏斗型樁體的穩定性并降低成本。所述的漏斗樁為鋼筋混凝土樁。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本技術一種新型基礎樁,漏斗型結構的設計是為了增加上部分倒圓臺樁樁身結構與周圍土體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樁側摩阻力,進而提高了樁體的承載力,同時上部樁體結構直徑沿樁身埋置深度縱向縮小,在承受上層建筑荷載時極大的利用周圍土體自身的強度,并有利于打樁過程的進行;下部分樁身結構為傳統圓柱形狀,圓直型能夠有效利用混凝土材料,省去漏斗樁的豎直角帶來深層施工的不便;上下部分采用圓弧過渡段無縫銜接,保持樁身的連貫性。其優點如下:(I)能夠有效解決軟土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以及上層建筑側移、失位等現象。漏斗型樁上部結構能夠穩步傳遞上層建筑的荷載,具有不易斷裂、抗變形能力強等特點。(2)能夠滿足相同材料條件下具有更高的承載力。漏斗型樁自身的設計增加了樁身與周圍土體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樁側摩擦力,從而提升了復合基礎的承載力。(3)能夠充分利用混凝土材料的強度。控制不等徑的上部樁身長度,突出不等徑結構提高承載力的特點,又避免因為豎直角沿樁體長度方向造成的樁身材料浪費,并簡化施工難度。(4)降低工程造價。因其較圓形等徑樁有更高的承載力,在施工角度上,可以減少復合地基剛性樁的數目,控制人力與物力的成本,降低工程造價。綜上所述,本技術一種新型基礎樁,采用漏斗型樁體充分利用樁體自身的結構設計,部分改變樁體樁身直徑,提高了樁基的穩定性,且能夠解決軟土地基處理中傳統圓型等徑樁易失位、側移等工程問題,提高了樁身整體的承載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漏斗型樁能夠滿足在相同承載力的基礎上,樁身受力更為合理,材料利用率更高,工程造價顯著降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基礎樁的結構示意圖一;圖2為本技術的基礎樁的結構示意圖二。【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具體實施例一種新型基礎樁,如圖1和圖2所示,該基礎樁為漏斗型樁體,漏斗型樁體包括上部倒圓臺樁I和下部圓柱樁2,上部倒圓臺樁I和下部圓柱樁3通過圓弧過渡段3 —體連接。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上部倒圓臺樁I和下部圓柱樁2的樁體內壁沿樁長方向分別螺旋分布有螺旋箍筋(圖中未顯示),螺旋箍筋內表面圓周均勻分布有受力縱筋(圖中未顯示),受力縱筋的上端插入混凝土承臺4且緊密固定在混凝土承臺4中。上部倒圓臺樁I和下部圓柱樁2的樁體內受力縱筋配筋率為0.8-5%。上部倒圓臺樁I的錐角為6-16° ;上部倒圓臺樁I的垂直距離與下部圓柱樁2的垂直距離的比例為1:2.5。上述漏斗樁為鋼筋混凝土樁。漏斗樁實施的過程本漏斗樁施工采用傳統重錘打樁的施工工藝,其具體施工程序如下:1.初打應采用小落距輕擊樁頂數錘,落距以0.5^0.Sm為宜,隨即觀察樁身與樁錘、樁架是否在同一垂線上。待樁入一定深度,樁尖不易發生偏移時,再全落距施打。2.打樁時入土速度應均勻,錘擊間歇時間不應過長,否則會使樁身與土層之間摩擦力恢復,造成固結現象,使施打困難。所以在組織施工和現場接樁時應盡量加快速度,保證施工連續進行。3.打樁時應隨時注意觀察樁錘回彈情況。若樁錘經常性回彈較大,樁的入土速度慢,說明樁錘太輕,應更換樁錘。若樁錘發生突發的較大回彈,說明樁尖遇到障礙,應停止錘擊,找出原因后進行處理。如果繼續施打,貫入度突增,說明樁尖或樁身遭受破壞。打樁時,還要隨時注意觀察貫入度的變化,貫入度過小,可能遇到土中障礙,貫入度突然增大,可能遇到軟土層、土洞或樁尖、樁身破壞。當貫入度劇變、樁身發生突然傾斜、位移或嚴重回彈,樁頂、樁身出現嚴重裂縫或破壞,應暫停打樁并及時進行研究處理。上述施工過程采用重錘低擊的方式,重錘低擊對樁頂的沖量小、動量大、樁頂不易破壞、大部分能量用于克服樁身摩擦力與樁尖阻力。另外樁身反彈小、反彈張力波產生的拉應力不致使樁身被拉壞,同時樁錘的落距小、打樁速度快、效率高。 上述實施例是對本技術進一步解釋說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基礎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礎樁為漏斗型樁體,所述的漏斗型樁體包括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和所述的下部圓柱樁通過圓弧過渡段一體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基礎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礎樁為漏斗型樁體,所述的漏斗型樁體包括上部倒圓臺樁和下部圓柱樁,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和所述的下部圓柱樁通過圓弧過渡段一體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基礎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倒圓臺樁和所述的下部圓柱樁的樁體內壁沿樁長方向分別螺旋分布有螺旋箍筋,所述的螺旋箍筋內表面圓周均勻分布有受力縱筋,所述的受力縱筋的上端插入混凝土承臺且緊密固定在所述的混凝土承臺中。3.根據權利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亨,朱劍鋒,褚建德,謝琦峰,岳亞剛,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