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脫粒裝置的排出秸稈處理裝置。在具有切斷裝置的排出秸稈處理裝置的內部減少排出秸稈的堵塞,提高脫粒作業的能效。該脫粒裝置的排出秸稈處理裝置具有在左右方向的旋轉軸(54A)上具備多個旋轉刀(51)的切斷裝置(50),并安裝在脫粒裝置(3)的后部,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鄰接設置的3個旋轉刀(51),在以該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并且,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成列配置,該旋轉刀(51)的列在以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配置3列。并且,在旋轉軸(54A)的下方具備定刀片(52),從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看,該定刀片(52)與旋轉刀(51)的旋轉軌跡重合。(*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脫粒裝置的排出秸稈處理裝置
本技術涉及安裝在收割機所裝載的脫粒裝置的后部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
技術介紹
在以往的的脫粒裝置的后部,為了將脫粒后的排出秸桿切斷排出而設有內置切斷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該切斷裝置將具備旋轉刀的旋轉軸軸架于上部,在與該旋轉刀相對的下方的部位具備可在立起姿態以及倒伏姿態之間自由轉換的定刀片。并且,作為這樣的切斷裝置,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在以切斷裝置的旋轉軸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4枚旋轉刀的技術。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 - 178250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如上所述,以往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所具備的切斷裝置,是在以旋轉軸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4枚旋轉刀的構成,因此從旋轉軸的軸心方向看,各旋轉刀之間的空間狹窄。因此,在向切斷裝置的排出秸桿取入量(切斷裝置的容積)小、從脫粒裝置的后部向排出秸桿處理裝置投入大量排出秸桿時,具有排出秸桿在該排出秸桿處理裝置的內部容易堵塞、脫粒作業的能效降低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減少排出秸桿在具有切斷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的內部堵塞,提聞脫粒作業的能效。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解決上述課題的本技術如下。方案I所述的技術,是一種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具有在左右方向的旋轉軸54A上具備多個旋轉刀51的切斷裝置50,并安裝在脫粒裝置3的后部,在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鄰接設置的3個旋轉刀51,在以該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方案2所述的技術,是方案I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上述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成列配置,該旋轉刀51的列在以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配置3列。方案3所述的技術,是方案2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上述配置3列的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錯開位置配置。方案4所述的技術,是方案I或2或3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在上述旋轉軸54A的下方具備定刀片52,從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看,該定刀片52與上述旋轉刀51的旋轉軌跡重合。方案5所述的技術,是方案4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構成為在上述切斷裝置50的左右的側板50A、50B之間軸支撐擺動軸56,上述定刀片52固定在該擺動軸56上,通過該擺動軸56的擺動操作來轉換定刀片52的立起姿態。方案6所述的技術,是方案I或2或3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在上述旋轉軸54A側的部位具備裝卸自由地安裝旋轉刀51的基部的安裝部55。方案7所述的技術,是方案6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在支撐于上述旋轉軸54A外側的圓筒狀的外側旋轉軸54C的外周面上,具備裝卸自由地安裝上述旋轉刀51的安裝部55。方案8所述的技術,是方案I或2或3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在上述切斷裝置50的后部設置將在該切斷裝置50的內部切斷了的排出秸桿進行擴散而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室70,該排出室70包括前側排出室71、和安裝在該前側排出室71的后部的后側排出室72,該前側排出室71安裝有對在上述切斷裝置50的內部切斷了的排出秸桿進行擴散的擴散導向部73。方案9所述的技術,是方案8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上述前側排出室71的下面開放,在形成該前側排出室71的上面的上側板71A的下面安裝上述擴散導向部73,上述后側排出室72的下面開放,形成該后側排出室72的右側面的右側板72C,在俯視時為從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向左側傾斜地設置。技術的效果根據方案I所述的技術,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鄰接設置的3個旋轉刀51,在以該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因此能夠將從脫粒裝置3排出的排出秸桿取入該3個旋轉刀51之間并且效率良好地切斷而向外部排出,在排出秸桿處理裝置的內部難以發生排出秸桿的堵塞,脫粒作業的能效提高。根據方案2所述的技術,在方案I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成列配置,該旋轉刀51的列在以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配置3列,因此能夠將從脫粒裝置3排出的排出秸桿取入該3列的旋轉刀54A之間并且能效良好地切斷。根據方案3所述的技術,在方案2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配置3列的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錯開位置配置,因此能夠將取入的排出秸桿較短地切斷。根據方案4所述的技術,在方案I或2或3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在旋轉軸54A的下方具備定刀片52,從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看,定刀片52與旋轉刀51的旋轉軌跡重合,因此能夠在旋轉刀51與定刀片52之間將排出秸桿良好地切斷。根據方案5所述的技術,在方案4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構成為在切斷裝置50的左右的側板50A、50B之間軸支撐擺動軸56,定刀片52固定在該擺動軸56上,通過該擺動軸56的擺動操作來轉換定刀片52的立起姿態,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定刀片52的立起姿態的轉換。根據方案6所述的技術,在方案I或2或3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在旋轉軸54A側的部位具備裝卸自由地安裝旋轉刀51的基部的安裝部55,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旋轉刀51的換裝。根據方案7所述的技術,在方案6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在支撐于旋轉軸54A外側的圓筒狀的外側旋轉軸54C的外周面上,具備裝卸自由地安裝旋轉刀51的安裝部55,因此排出秸桿向旋轉軸54A上的卷纏減少。根據方案8所述的技術,在方案I或2或3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在切斷裝置50的后部設置將在該切斷裝置50的內部切斷了的排出秸桿進行擴散而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室70,該排出室70包括前側排出室71、和安裝在該前側排出室71的后部的后側排出室72,前側排出室71安裝有對在切斷處理室50的內部切斷了的排出秸桿進行擴散的擴散導向部73,因此能夠將通過切斷裝置50切斷了的排出秸桿通過擴散導向部73進行擴散而排出。根據方案9所述的技術,在方案8所述的技術的效果基礎上,前側排出室71的下面開放,在形成該前側排出室71的上面的上側板71A的下面安裝擴散導向部73,后側排出室72的下面開放,形成該后側排出室72的右側面的右側板72C,在俯視時為從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向左側傾斜地設置,因此能夠將通過切斷裝置50切斷了的排出秸桿通過擴散導向部73擴散,通過右側板72C向左側引導并排出。【附圖說明】圖1為聯合收割機的主視圖。圖2為聯合收割機的左側視圖。圖3為聯合收割機的后視圖。圖4為將脫粒裝置沿前后方向縱剖表示的左側圖。圖5為脫粒滾筒(扱胴)的左側視圖。圖6為排出秸桿處理裝置的左側視圖。圖7為將排出秸桿處理裝置沿前后方向縱剖表示的左側圖。圖8為將排出秸桿處理裝置沿左右方向縱剖表示的主視圖。圖9為將排出秸桿處理裝置沿左右方向縱剖表示的后視圖。圖10為中側導向部的俯視圖。圖11為將脫粒裝置的后部沿前后方向局部縱剖表示的左側圖。圖12為將脫粒裝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以剖面表示的后視圖。圖13 Ca)為排出秸桿處理裝置的俯視圖,圖13 (b)為后視圖。圖中,3:脫粒裝置;50:切斷裝置;50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脫粒裝置的排出秸稈處理裝置,具有在左右方向的旋轉軸(54A)上具備多個旋轉刀(51)的切斷裝置(50),并安裝在脫粒裝置(3)的后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鄰接設置的3個旋轉刀(51),在以該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2.27 JP 2013-037947;2013.12.21 JP 2013-264721.一種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具有在左右方向的旋轉軸(54A)上具備多個旋轉刀(51)的切斷裝置(50),并安裝在脫粒裝置(3)的后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鄰接設置的3個旋轉刀(51),在以該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上成列配置,該旋轉刀(51)的列在以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配置3列。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配置3列的多個旋轉刀(51)在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錯開位置配置。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意一項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轉軸(54A)的下方具備定刀片(52),從上述旋轉軸(54A)的軸心方向看,該定刀片(52)與上述旋轉刀(51)的旋轉軌跡重合。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脫粒裝置的排出秸桿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構成為在上述切斷裝置(50)的左右的側板(50A、50B)之間軸支撐擺動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大崎正美,山本昌一,
申請(專利權)人:井關農機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