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包括前置定子、支柱、后置定子;支柱的一端與前置定子的一端固定連接,支柱的另一端與后置定子的一端固定連接;前置定子的另一端設有清洗頭,前置定子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一支腿;后置定子的另一端設有轉接頭,后置定子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二支腿;清洗頭與轉接頭之間通過導管相連接;每組第二支腿的末端均設有滾輪和驅動滾輪的第二馬達;清洗頭包括軸、圓盤、橡膠葉片、活塞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支柱的兩端分別至少均勻分布三個帶有滑輪的前置定子和帶有驅動滾輪的后置定子,除去現有技術中的軌道裝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行走更加靈活。(*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清洗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
技術介紹
本技術做出以前,現有的水煤漿管道疏通設備主要進行小斷面的水煤漿管道疏通,而對于水煤漿管道壁的煤漿污垢不能進行全斷面的清除,長時間不徹底清除干凈就會使得管道斷面的煤漿污垢不斷積累導致斷面逐漸變窄,從而水煤漿在管道中的運行阻力增大,管道的運輸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通過在支柱的兩端分別至少均勻分布三個帶有滑輪的前置定子和帶有驅動滾輪的后置定子,去除軌道裝置,使得清洗裝置可以行走更加靈活。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包括前置定子、支柱、后置定子;所述支柱的一端與所述前置定子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柱的另一端與所述后置定子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前置定子的另一端設有清洗頭,所述前置定子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一支腿,所述前置定子的內部設有驅動所述清洗頭轉動的第一馬達;所述后置定子的另一端設有轉接頭,所述后置定子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二支腿;所述清洗頭與所述轉接頭之間通過導管相連接;所述每組第二支腿的末端均設有滾輪和驅動所述滾輪的第二馬達;所述清洗頭包括軸、圓盤、橡膠葉片、活塞桿;所述圓盤的中部與所述軸采用過盈固定連接,所述軸與所述第一馬達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軸設有軸向通孔和徑向通孔,且所述軸向通孔和徑向通孔的直徑相等;所述圓盤設有徑向活塞孔;所述軸向通孔、徑向通孔、徑向活塞孔相通;所述活塞桿設置于所述徑向活塞孔的內部,且所述橡膠葉片設置于所述活塞桿的尾端;所述徑向活塞孔的孔口設有用于封住所述徑向活塞孔的弧形固定蓋,且所述活塞桿的中部穿過所述弧形固定蓋;所述弧形固定蓋通過螺釘與所述圓盤固定連接;所述軸的圓周面設有環形空氣槽,且所述環形空氣槽設置于所述徑向通孔與所述徑向活塞孔之間,且所述徑向通孔、環形空氣槽、徑向活塞孔相通;所述支柱內部設有貫穿的通孔,所述導管設置于所述支柱的通孔內。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支柱的兩端分別至少均勻分布三個帶有滑輪的前置定子和帶有驅動滾輪的后置定子,除去現有技術中的軌道裝置,使得本技術可以行走更加靈活。進一步:所述第二支腿包括第一支筒和第二支筒;所述第二支筒套在所述第一支筒的外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支筒與所述第二支筒之間能夠相互滑動。進一步:所述第二支腿內還包括一個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改變所述第一支筒與所述第二支筒之間的伸縮長度;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傳動機構和第三馬達;所述傳動機構為一種齒條哨合伸縮的傳動機構。進一步的有益效果:通過第二支腿的伸縮性,使得本專利技術使用比較方便。【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除去清洗頭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清洗頭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進行說明。圖1、圖2、圖3、圖4所示,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包括前置定子1、后置定子3、支柱2 ;所述支柱2的一端與所述前置定子I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柱2的另一端與所述后置定子3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前置定子I的另一端設有清洗頭5,所述前置定子I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一支腿4,所述前置定子I的內部設有驅動所述清洗頭5轉動的第一馬達11 ;所述后置定子3的另一端設有轉接頭31,所述后置定子3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二支腿6,所述后置定子3的內部設有蓄電池7,所述蓄電池7為各驅動馬達(驅動馬達可為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64、第三馬達66)和所述控制裝置供電;所述每組第二支腿6的末端均設有滾輪63和驅動所述滾輪63的第二馬達64。如圖1、圖3所示,所述第二支腿6為一種可伸縮的支腿,其包括第一支筒61和第二支筒62 ;所述第二支筒62套在所述第一支筒61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支筒61與所述第二支筒62之間可以相互滑動。所述第二支腿6內還包括一個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改變所述第一支筒61與所述第二支筒62之間的伸縮長度;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第三馬達66和傳動機構65。所述傳動機構65為一種齒條卩齒合伸縮的傳動機構65,將第三馬達66固定在第一支筒61或第二支筒62上,并將齒條固定在第二支筒62或第一支筒61上;第三馬達66的轉軸上設有齒輪,當第三馬達66轉動時,通過齒輪在齒條上轉動可以實現第三馬達66在齒條上移動,這樣就能夠實現第一支筒61和第二支筒62之間的伸縮。本技術采用將第三馬達66固定在第二支筒62上,并將齒條固定在第一支筒61上。還包括一個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64通過導線連接,所述控制裝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64的轉速和工作時間,并且所述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64的轉速與所要清洗管道的內徑成反比。還可以這樣,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64和第三馬達66通過導線連接;所述控制裝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64的轉速和工作時間,并且所述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64的轉速與所要清洗管道的內徑成反比;所述控制裝置通過控制所述第三馬達66的轉動實現所述第二支腿6的伸縮。如圖4所示,所述清洗頭5包括軸5.1、圓盤5.10、橡膠葉片5.9、活塞桿5.6 ;所述圓盤5.10的中部與所述軸5.1采用過盈固定連接,所述軸5.1與所述第一馬達11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軸5.1設有軸向通孔5.2和徑向通孔5.3,且所述軸向通孔5.2和徑向通孔5.3的直徑相等;所述圓盤5.10設有徑向活塞孔5.5 ;所述軸向通孔5.2、徑向通孔5.3、徑向活塞孔5.5相通;所述活塞桿5.6設置于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內部,且所述橡膠葉片5.9設置于所述活塞桿5.6的尾端;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孔口設有用于封住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弧形固定蓋5.11,且所述活塞桿5.6的中部穿過所述弧形固定蓋5.11 ;所述弧形固定蓋5.11通過螺釘5.8與所述圓盤5.10固定連接;所述活塞桿5.6上套有復位彈簧5.7 ;所述軸5.1的圓周面設有環形空氣槽5.4,且所述環形空氣槽5.4設置于所述徑向通孔5.3與所述徑向活塞孔5.5之間,且所述徑向通孔5.3、環形空氣槽5.4、徑向活塞孔5.5相通。所述控制裝置為單片機,可以在所述后置定子3的外表面設有控制面板,用于向控制裝置輸入控制信號,控制信號可為所要噴灑管道的內徑、各馬達的工作狀態控制信號、工作時間、工作模式、開機或關機等;該控制面板也可以脫離所述后置定子3,控制面板和控制裝置之間通過無線通信。所述支柱2的內部設有貫穿的通孔,所述清洗頭5與所述轉接頭31之間通過導管8相連接,并且導管8穿過所述支柱2的通孔,這樣可以保護導管8,同時使得結構更加緊湊。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定子(1)、支柱(2)、后置定子(3);所述支柱(2)的一端與所述前置定子(1)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柱(2)的另一端與所述后置定子(3)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前置定子(1)的另一端設有清洗頭(5),所述前置定子(1)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一支腿(4),所述前置定子(1)的內部設有驅動所述清洗頭(5)轉動的第一馬達(11);所述后置定子(3)的另一端設有轉接頭(31),所述后置定子(3)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二支腿(6);所述清洗頭(5)與所述轉接頭(31)之間通過導管(8)相連接;所述每組第二支腿(6)的末端均設有滾輪(63)和驅動所述滾輪(63)的第二馬達(64);所述清洗頭(5)包括軸(5.1)、圓盤(5.10)、橡膠葉片(5.9)、活塞桿(5.6);所述圓盤(5.10)的中部與所述軸(5.1)采用過盈固定連接,所述軸(5.1)與所述第一馬達(11)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軸(5.1)設有軸向通孔(5.2)和徑向通孔(5.3),且所述軸向通孔(5.2)和徑向通孔(5.3)的直徑相等;所述圓盤(5.10)設有徑向活塞孔(5.5);所述軸向通孔(5.2)、徑向通孔(5.3)、徑向活塞孔(5.5)相通;所述活塞桿(5.6)設置于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內部,且所述橡膠葉片(5.9)設置于所述活塞桿(5.6)的尾端;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孔口設有用于封住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弧形固定蓋(5.11),且所述活塞桿(5.6)的中部穿過所述弧形固定蓋(5.11);所述弧形固定蓋(5.11)通過螺釘(5.8)與所述圓盤(5.10)固定連接;所述軸(5.1)的圓周面設有環形空氣槽(5.4),且所述環形空氣槽(5.4)設置于所述徑向通孔(5.3)與所述徑向活塞孔(5.5)之間,且所述徑向通孔(5.3)、環形空氣槽(5.4)、徑向活塞孔(5.5)相通;所述支柱(2)內部設有貫穿的通孔,所述導管(8)設置于所述支柱(2)的通孔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煤漿管內壁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定子(I)、支柱(2)、后置定子(3);所述支柱(2)的一端與所述前置定子(I)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柱(2)的另一端與所述后置定子(3)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前置定子(I)的另一端設有清洗頭(5),所述前置定子(I)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一支腿(4),所述前置定子(I)的內部設有驅動所述清洗頭(5)轉動的第一馬達(11);所述后置定子(3)的另一端設有轉接頭(31),所述后置定子(3)的圓周面至少均勻分布三組第二支腿(6);所述清洗頭(5)與所述轉接頭(31)之間通過導管(8)相連接;所述每組第二支腿(6)的末端均設有滾輪(63)和驅動所述滾輪(63)的第二馬達(64); 所述清洗頭(5)包括軸(5.1)、圓盤(5.10)、橡膠葉片(5.9)、活塞桿(5.6);所述圓盤(5.10)的中部與所述軸(5.1)采用過盈固定連接,所述軸(5.1)與所述第一馬達(11)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軸(5.1)設有軸向通孔(5.2)和徑向通孔(5.3),且所述軸向通孔(5.2)和徑向通孔(5.3)的直徑相等;所述圓盤(5.10)設有徑向活塞孔(5.5);所述軸向通孔(5.2)、徑向通孔(5.3)、徑向活塞孔(5.5)相通;所述活塞桿(5.6)設置于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內部,且所述橡膠葉片(5.9)設置于所述活塞桿(5.6)的尾端;所述徑向活塞孔(5.5)的孔口設有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珊珊,陳瑩瑩,張忠文,衛楨,
申請(專利權)人:中煤科工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