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鉆頭領域,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無法同時鉆多個間距較小孔的不足,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一種鉆削裝置,該鉆削裝置可以同時以小間距鉆孔。本發明專利技術為了實現發明專利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鉆削裝置,包括殼體,其特征是:有進流孔、出流孔,在殼體內部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兩個以上的定軸蓋,定軸蓋下方還對應設置有定軸座,且定軸座固定連接在殼體內部的下表面,還包括兩個以上的鉆頭,鉆頭的上方嵌入定軸蓋,且鉆頭旋轉軸線與定軸蓋、定軸座這兩者所確定的軸線是同一條軸線,鉆頭的切削部穿過定軸座且位于殼體的外部,鉆頭還固定連接有葉片,葉片的位置在殼體內部,且葉片的位置在定軸蓋和定軸座之間。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鉆削裝置
本專利技術屬于鉆頭領域,尤其是可以多個鉆頭同時工作的鉆頭領域。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難免會遇到這樣的鉆孔加工要求:需要往待加工材料鉆多個孔,并且這些孔間距比較小。這樣的加工要求,倘若用一個電鉆來加工,就要一個一個孔的鉆,非常麻煩。為什么不可以把很多電鉆簡單的捆綁到一起然后同時鉆呢?因為這些孔的間距比較小,而電鉆的夾持部位體積較大,即使把多個電鉆簡單捆綁到一起,鉆孔的間距仍然太大,無法滿足間距較小的鉆孔加工要求。鉆多個間距較小的孔,其應用廣泛,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零件加工、汽車加工、塑料加工,電路板加工,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名稱也可以變更為:用于加工食品的鉆削裝置,或:用于加工機械部件的鉆削裝置,或:用于汽車制造的鉆削裝置,或:用于加工塑料的鉆削裝置,或:用于加工電路板的鉆削裝置等。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無法同時鉆多個間距較小孔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鉆削裝置,該鉆削裝置可以同時鉆多個孔,并且可以以小間距鉆孔。本專利技術為了實現專利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 1,鉆削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是:殼體I有進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殼體I內部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兩個以上的定軸蓋21,定軸蓋21下方還對應設置有定軸座22,且定軸座22固定連接在殼體I內部的下表面, 還包括兩個以上的鉆頭31,鉆頭31的上方嵌入定軸蓋21,且鉆頭31旋轉軸線與定軸蓋21、定軸座22這兩者所確定的軸線是同一條軸線,鉆頭31的切削部穿過定軸座22且位于殼體I的外部,鉆頭31還固定連接有葉片3,葉片3的位置在殼體I內部,且葉片3的位置在定軸蓋21和定軸座22之間。2,所述定軸蓋21、定軸座22、鉆頭31的數量是三個以上。3,所述殼體I由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連接而成,且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的連接方式是可拆卸連接。4,所述葉片3由多個矩形平板固定連接在鉆頭31而成,且矩形平板所在平面和鉆頭31圓柱體表面相切。5,本專利技術還包括用于遮擋葉片3的遮擋片23,遮擋片23的橫截面呈圓弧形,遮擋片23位于葉片3外圍,且遮擋片23連接在殼體I內部的下表面。6,本專利技術還包括堵塞定軸座22、用于阻止殼體I漏氣的塞子13。7,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鉆頭31還設有環形凹槽41,還包括套設于凹槽41的傳動帶4,且凹槽41位于定軸蓋21和葉片3之間。8,本專利技術還包括頂桿42,頂桿位于定軸蓋21和定軸座22之間,且頂桿42設置有環形凹槽41。9,本專利技術還包括設置在殼體I上方的輔助殼5,輔助殼5和殼體I固定連接,且輔助殼5設置有第二進流孔52和第二出流孔53,還包括:在輔助殼5內部設置有可轉動的轉動增力桿51,轉動增力桿51設置有葉片和環形凹槽,且葉片位于輔助殼5內部,轉動增力桿51穿過殼體I且延伸至殼體I內部,直至轉動增力桿51的環形凹槽和殼體I內的傳動帶4接觸。10,所述的轉動增力桿51數量是兩個以上。11,本專利技術還可以是這樣的:還包括:電動機61、用于固定電動機的支架6,電動機61位于殼體I上方,且電動機61和支架6固定連接,支架6在殼體I上方,且支架6和殼體I固定連接,且電動機61的軸設有環形凹槽,電動機61的軸延伸至殼體I內部,直至電動機61的環形凹槽和傳動帶4接觸。12,進一步:電動機61的數量是兩個以上。13,還包括用于控制電動機61轉速的的控制器7。14,遮擋片23和殼體I為可拆卸連接,且遮擋片23設置有多個突起231,殼體I內表面設置有多個用于配合突起231、并且可讓突起嵌入的夾持體232,夾持體232以圓形分布在葉片3外圍。15,遮擋片23還設置有多個孔233。孔的面積為0.5平方毫米------0.8平方毫米。16,孔233的形狀為矩形,且孔233的長為1mm——1.2mm,寬為0.5mm——0.6mm。[0021 ] 17,孔233在水平方向的間距為2mm----4mm。本專利技術可以在合理范圍內組合使用上述
技術實現思路
所表述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便于同時鉆多個間距小的孔,對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加工質量是有益的。【附圖說明】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實施例3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圖13是實施例9的結構示意圖。圖14是實施例10的結構示意圖。圖15是實施例11的結構示意圖。圖16是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圖17是實施例13的結構示意圖。圖18是實施例14的結構示意圖。圖19是實施例14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20是實施例14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21是實施例14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22是實施例15的結構示意圖。圖23是實施例16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殼體,21-定軸蓋,22-定軸座,3_葉片,31-鉆頭,41-進流孔,42-出流孔,4-傳動帶,42-頂桿,5-輔助殼,51-轉動增力桿,52-第二進流孔,53-第二出流孔,6-支架,61-電動機,7-控制器,23-遮擋片,231-突起,232-夾持體,11-上殼體,12-下殼體,233-孔,13-塞子,41-凹槽。【具體實施方式】為方便起見,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方位(如上、下)均指圖中所表述的方位。鉆頭31的上部分沒有鉆削刀刃,鉆頭31的下部分是有鉆削刀刃的。實施例1。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鉆削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是:殼體I有進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殼體I內部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兩個以上的定軸蓋21,定軸蓋21下方還對應有定軸座22,且定軸座22固定連接在殼體I內部的下表面, 還包括兩個以上的鉆頭31,鉆頭31的上方嵌入定軸蓋21,且鉆頭31旋轉軸線與定軸蓋21、定軸座22這兩者所確定的軸線是同一條軸線,鉆頭31的切削部穿過定軸座22且位于殼體I的外部,鉆頭31還固定連接有葉片3,葉片3的位置在殼體I內部,且葉片3的位置在定軸蓋21和定軸座22之間。由進流孔41流入氣體或者液體,也可以流入液體和固體的混合物,沖擊葉片3,造成葉片3旋轉,從而帶動鉆頭31旋轉。相關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流入的物質從出流孔42流出。鉆頭31的上方:也就是鉆頭31的上部分,也指鉆頭31無鉆削刀刃的那一端。相關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為提高工作效率,流入的物質應當具有較大的流速。相關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鉆頭31和定軸座22應當具有良好的氣密性,葉片3和定軸座22之間應當具有限制鉆頭沿著軸線滑動的裝置,否則,葉片3旋轉就會和定軸座22摩擦,導致葉片3損壞。這樣的技術屬于現有技術。實施例2。圖2是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定軸蓋21、定軸座22、鉆頭31的數量是三個以上。這樣就可以同時多個鉆頭工作,并且可以讓鉆頭間距較小。相關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可以根據加工要求排布鉆頭31的位置。比如需要構成某個形狀,就把鉆頭31排布成對應的形狀。實施例3。圖3是實施例3的局部結構示意圖。所述殼體I由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連接而成,且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的連接方式是可拆卸連接。相關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可以用螺桿連接上殼體11和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鉆削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是:殼體1有進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殼體1內部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兩個以上的定軸蓋21,定軸蓋21下方還對應設置有定軸座22,且定軸座22固定連接在殼體1內部的下表面,還包括兩個以上的鉆頭31,鉆頭31的上方嵌入定軸蓋21,且鉆頭31旋轉軸線與定軸蓋21、定軸座22這兩者所確定的軸線是同一條軸線,鉆頭31的切削部穿過定軸座22且位于殼體1的外部,鉆頭31還固定連接有葉片3,葉片3的位置在殼體1內部,且葉片3的位置在定軸蓋21和定軸座22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鉆削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是:殼體I有進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殼體I內部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兩個以上的定軸蓋21,定軸蓋21下方還對應設置有定軸座22,且定軸座22固定連接在殼體I內部的下表面, 還包括兩個以上的鉆頭31,鉆頭31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喜英,吳浩彥,曾飛,
申請(專利權)人:曾飛,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新疆;6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