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解決了反應時間長、生產效率低下,難分離懸浮物多的問題。它包括內反應器、外反應器、鹽酸管道、料漿管道、氣體管道以及攪拌裝置;內反應器置于外反應器中,內反應器的底部設置有與外反應器相通的物料出口;鹽酸管道、料漿管道以及氣體管道均一端伸入內反應器內部,另一端伸出外反應器頂部;在外反應器側壁上設置有物料溢出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通過內反應器、外反應器、鹽酸管道、料漿管道、氣體管道以及攪拌裝置的配合,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控制方便的特點;而且具有投資省、生產效率高、酸解料槳難分離懸浮物少、分離酸渣易洗滌、含濕量低、收率高的優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
本技術涉及一種化工設備,尤其是一種應用于毒重石、硫化鋇酸解反應,縮短氯化鋇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獲得率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當然,也可以推廣應用于其他礦石的酸解反應中。
技術介紹
氯化鋇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毒重石鹽酸酸解法和硫化鋇鹽酸酸解法為制備氯化鋇的主要生產方法。現有生產方法是利用間歇酸解工藝,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反應時間長,設備體積大,操作復雜,生產效率低,后工序處理難度大,產品損失高等工藝缺陷。每批物料投入后,需待反應完畢出料完成后才能進行下一批料的投入。如此間斷進行,投料過程復雜、機械重復,出料過程繁瑣,不利于后續的料漿除雜步驟。另一方面,由于間歇方式耗時長,在單位時間產能一定的情況下,間歇反應器所需的反應體積更大,對攪拌裝置的要求提高,因為當攪拌轉速固定時體積的增大就意味著物料的瑞流強度降低,當瑞流強度降低時,可能會出現物料攪拌死角,導致反應時間延長、反應不完全、甚至有晶體析出的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術缺陷,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縮短氯化鋇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包括內反應器、外反應器、鹽酸管道、料漿管道、氣體管道以及攪拌裝置;所述的內反應器置于外反應器中,該內反應器的上部通過內反應器支架與外反應器的上部固定連接,內反應器的底部設置有與外反應器相通的物料出口 ;所述的鹽酸管道、料漿管道以及氣體管道均一端伸入內反應器內部,另一端伸出外反應器頂部;在所述的外反應器側壁上設置有物料溢出口。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攪拌柱,所述的攪拌電機置于外反應器外部上方,所述的攪拌柱一端與攪拌電機的轉軸連接,另一端伸入內反應器且從物料出口伸出;在該攪拌柱上設置有分別位于物料出口兩側的內攪拌槳和外攪拌槳。所述的鹽酸管道伸入內反應器的一端靠近內反應器的底部,所述的料漿管道伸入內反應器的一端和氣體管道伸入內反應器的一端均靠近內反應器的頂部。所述的物料溢出口設置于外反應器側壁的三分之二高度處。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提供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通過內反應器、外反應器、鹽酸管道、料漿管道、氣體管道以及攪拌裝置的配合,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特點,而且相比原有的間歇方式,具有反應時間短、生產效率高的優點;使用時,料漿從料漿管道輸入內反應器,鹽酸從鹽酸管道輸入內反應器,在攪拌裝置的作用下,料漿與鹽酸充分混合反應,初步反應后的物料經內反應器底部的物料出口流出到達外反應器中繼續反應,產生的氣體經氣體管道排出,物料在外反應器充分反應后經物料溢出口溢流至下一工段,相當方便。由于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攪拌柱,所述的攪拌電機置于外反應器外部上方,所述的攪拌柱一端與攪拌電機的轉軸連接,另一端伸入內反應器且從物料出口伸出;在該攪拌柱上設置有分別位于物料出口兩側的內攪拌槳和外攪拌槳;分別對內反應器中的物料和外反應器中的物料進行攪拌,使反應充分且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由于所述的鹽酸管道伸入內反應器的一端靠近內反應器的底部,所述的料漿管道伸入內反應器的一端和氣體管道伸入內反應器的一端均靠近內反應器的頂部;不僅減少了鹽酸的揮發,而且防止了料漿堵塞。【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A的截面示意圖;圖中,I—內反應器,2—外反應器,3—鹽酸管道,4一料漿管道,5—攪拌電機,6—氣體管道,7—內反應器支架,8—物料溢出口,9 一攪拌柱,10—內攪拌槳,11 一外攪拌槳。【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以下所述。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包括內反應器1、外反應器2、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氣體管道6以及攪拌裝置;所述的內反應器I置于外反應器2中,該內反應器I的上部通過內反應器支架7與外反應器2的上部固定連接,內反應器I的底部設置有與外反應器2相通的物料出口 ;所述的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以及氣體管道6均一端伸入內反應器I內部,另一端伸出外反應器2頂部;在所述的外反應器2側壁上設置有物料溢出口 8。本技術提供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通過內反應器1、外反應器2、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氣體管道6以及攪拌裝置的配合,具有結構簡單的特點,而且相比原有的間歇方式,具有反應時間短、生產效率高的優點;使用時,料漿從料漿管道4輸入內反應器I,鹽酸從鹽酸管道3輸入內反應器I,在攪拌裝置的作用下,料漿與鹽酸充分混合反應,初步反應后的物料經內反應器I底部的物料出口流出到達外反應器2中繼續反應,產生的氣體經氣體管道6排出,物料在外反應器2充分反應后經物料溢出口 8溢流至下一工段,操作相當方便。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攪拌裝置可以是內置在內反應器I中的攪拌葉輪,也可以是機械式的手動攪拌槳,但是這些方式存在安裝維護比方便、費時費力等缺點,因此作為優選的方式是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5、攪拌柱9,所述的攪拌電機5置于外反應器2外部上方,所述的攪拌柱9 一端與攪拌電機5的轉軸連接,另一端伸入內反應器I且從物料出口伸出;在該攪拌柱9上設置有分別位于物料出口兩側的內攪拌槳10和外攪拌槳11 ;分別對內反應器I中的物料和外反應器2中的物料進行攪拌,使反應充分且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電機設置在外反應器2外部上方,不易受到反應原料的影響,減小了安全隱患。由于考慮到鹽酸具有揮發性,以及料漿可能堵塞在料漿管道4中,因此作為優選的方式是所述的鹽酸管道3伸入內反應器I的一端靠近內反應器I的底部,所述的料漿管道4伸入內反應器I的一端和氣體管道6伸入內反應器I的一端均靠近內反應器I的頂部;不僅減少了鹽酸的揮發,而且防止了料漿堵塞。值得注意的是,氣體管道6伸入內反應器I的一端靠近內反應器I的頂部防止了氣體堵塞阻礙反應進行。作為優選的,所述的物料溢出口 8設置于外反應器2側壁的三分之二高度處。這樣設計以后,使得反應原料能夠經過充分反應后溢出進入下一道工序。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反應器(1)、外反應器(2)、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氣體管道(6)以及攪拌裝置;所述的內反應器(1)置于外反應器(2)中,該內反應器(1)的上部通過內反應器支架(7)與外反應器(2)的上部固定連接,內反應器(1)的底部設置有與外反應器(2)相通的物料出口;所述的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以及氣體管道(6)均一端伸入內反應器(1)內部,另一端伸出外反應器(2)頂部;在所述的外反應器(2)側壁上設置有物料溢出口(8)。
【技術特征摘要】
1.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反應器(I)、外反應器(2)、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氣體管道(6)以及攪拌裝置;所述的內反應器(I)置于外反應器(2)中,該內反應器(I)的上部通過內反應器支架(7)與外反應器(2)的上部固定連接,內反應器(I)的底部設置有與外反應器(2)相通的物料出口 ;所述的鹽酸管道(3)、料漿管道(4)以及氣體管道(6)均一端伸入內反應器(I)內部,另一端伸出外反應器(2)頂部;在所述的外反應器(2)側壁上設置有物料溢出口(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毒重石、硫化鋇連續酸解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5)、攪拌柱(9),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宇玲,劉富叢,楊虎,顏杰,顏超,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匯金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理工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