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濕式氣缸套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濕式氣缸套。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濕式氣缸套上設有一道封水圈(如圖1的封水圈6)。發動機運轉中,缸套高頻振動,使吸附在氣缸套外表面的、流動速度相對較慢的冷卻液快速形成氣泡,氣泡在爆破中對氣缸套產生強烈的腐蝕,即穴蝕。當穴蝕使封水圈的密封面遭到破壞,冷卻液就會滲入機油中,導致整機的拉缸、拉瓦等嚴重故障。公開于該
技術介紹
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技術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濕式氣缸套,從而克服氣缸套穴蝕造成冷卻液深入機油的缺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濕式氣缸套,濕式氣缸套的下腰帶與下裙部之間通過第一封水圈過渡,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封水圈與下裙部之間設有第二封水圈,第一封水圈和第二封水圈內均安裝有密封圈。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封水圈和第一封水圈內安裝相同的密封圈。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封水圈的上端與第二封水圈的上端之間的距離范圍為7-10_。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封水圈的槽底的圓角半徑為0.3-0.5mm,第二封水圈的槽頂的圓角半徑為0.2-0.4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在氣缸套上設置了第二封水圈,在第一封水圈的密封性能降低,冷卻液從第一封水圈滲出時,第二封水圈可起到密封作用,實現雙層密封,避免氣缸套產生穴蝕導致的拉缸拉瓦故障的發生,提高了柴油機的壽命和整機可靠性;本技術的第二封水圈可以使用與第一封水圈相同的密封圈,無需設計新的密封圈,通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濕式氣缸套,所述濕式氣缸套的下腰帶與下裙部之間通過第一封水圈過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封水圈與所述下裙部之間設有第二封水圈,所述第一封水圈和所述第二封水圈內均安裝有密封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濕式氣缸套,所述濕式氣缸套的下腰帶與下裙部之間通過第一封水圈過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封水圈與所述下裙部之間設有第二封水圈,所述第一封水圈和所述第二封水圈內均安裝有密封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式氣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水圈和所述第一封水圈內安裝相同的密封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劍,覃壯革,舒正龍,何龍,李玉霞,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