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它包括管道真空抽氣閥、Y型蒸汽連接管、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第一出口端波紋管、第二出口端波紋管、第一真空玻璃管、第二真空玻璃管、第一聚光集熱管、第二聚光集熱管、第一真空抽氣口、第二真空抽氣口、第一入口端波紋管、第二入口端波紋管、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冷凝水連接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裝置實現了對平板菲涅耳二次反射集熱系統集熱管的一體化安裝,減小了系統的流動阻力,強化了系統的流動傳熱特性。(*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
本技術涉及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
技術介紹
平板太陽能熱水技術目前已成功實現商業化,并在全球形成千億級的產業鏈。然而,由于受到技術限制,傳統平板太陽能熱水技術產生的溫度最高也只達到120°C左右,無法滿足中高溫蒸汽的需求。高倍聚光技術(槽式,線性菲涅耳、塔式和碟式)為太陽能中高溫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途徑。其中,針對中高溫蒸汽系統,中國專利2011 I 0004634.0和中國專利2009 I 0099363.4分別提出了利用槽式聚光產生中高溫蒸汽的自然循環集熱系統。然而,由于槽式系統相對比較笨重,風載也大;因此,國外提出了利用線性菲涅耳二次反射的方法進行解決,該裝置在重量和風載上更滿足放置在建筑屋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由于該平板系統中頂部安裝的集熱管數量為多個(>1),而目前采用的安裝方法是利用單根集熱管進 行串并聯連接,在系統的流動和傳熱上缺少優化,在安裝上也過于繁瑣,甚至無法保證同一性,因此,如何滿足該結構特點下自然循環集熱系統的集熱管一體化設計還存在較大的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點,提供一種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包括管道真空抽氣閥、Y型蒸汽連接管、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第一出口端波紋管、第二出口端波紋管、第一真空玻璃管、第二真空玻璃管、第一聚光集熱管、第二聚光集熱管、第一真空抽氣口、第二真空抽氣口、第一入口端波紋管、第二入口端波紋管、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冷凝水連接管;Y型冷凝水連接管兩出口端通過第一入口端波紋管和第二入口端波紋管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和第二聚光集熱管入口端焊接連接; 型蒸汽連接管兩入口端通過第一出口端波紋管和第二出口端波紋管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和第二聚光集熱管出口端焊接連接;第一聚光集熱管和第二聚光集熱管外部分別裝有第一真空玻璃管和第二真空玻璃管;第一真空玻璃管和第二真空玻璃管上分別設有第一真空抽氣口和第二真空抽氣口 ;Υ型蒸汽連接管兩入口端分別裝有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和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 型冷凝水連接管兩出口端分別裝有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和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 型蒸汽連接管的出口段裝有管道真空抽氣閥。所述的Y型蒸汽連接管、第一聚光集熱管、第二聚光集熱管在一個平面內。所述的第一聚光集熱管、第二聚光集熱管表面鍍有選擇性吸光涂層,且兩者長度相等。本技術通過將安裝在同一平板集熱器中的兩根集熱管通過蒸汽連接管和冷凝水連接管進行一體化設計和安裝,保證了集熱管安裝位置的同一性,而且減少了連接管路的利用,降低了系統的流動阻力;而且也保證了兩根集熱管內的壓力和溫度的同一性,提高了系統的等溫性特點,提供了系統的可靠性。【附圖說明】圖1是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管道真空抽氣閥1、蒸汽連接管2、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1、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2、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第一真空玻璃管5-1、第二真空玻璃管5-2、第一聚光集熱管6-1、第二聚光集熱管6-2、第一真空抽氣口 7-1、第二真空抽氣口 7-2、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1、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2、冷凝水連接管10。【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包括管道真空抽氣閥1、y型蒸汽連接管2、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1、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2、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第一真空玻璃管5-1、第二真空玻璃管5-2、第一聚光集熱管6-1、第二聚光集熱管6-2、第一真空抽氣口 7-1、第二真空抽氣口 7-2、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1、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2、冷凝水連接管10 ;Υ型冷凝水連接管10兩出口端通過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和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入口端焊接連接;Υ型蒸汽連接管2兩入口端通過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和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6 -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出口端焊接連接;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外部分別裝有第一真空玻璃管5-1和第二真空玻璃管5-2 ;第一真空玻璃管5-1和第二真空玻璃管5-2上分別設有第一真空抽氣口 7-1和第二真空抽氣口7-2 ;Υ型蒸汽連接管2兩入口端分別裝有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1和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2 ;Υ型冷凝水連接管10兩出口端分別裝有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1和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2 'Y型蒸汽連接管2的出口段裝有管道真空抽氣閥I。所述的Y型蒸汽連接管2、第一聚光集熱管6-1、第二聚光集熱管6-2在一個平面內。所述的第一聚光集熱管6-1、第二聚光集熱管6-2表面鍍有選擇性吸光涂層,且兩者長度相等。本技術的主要工作過程如下:該一體化裝置通過冷凝水連接管的蒸汽連接管的四個連接管支撐擋板安裝與平板菲涅耳二次反射集熱系統的支架上;冷凝水管連接管與冷凝水主管道連接,冷凝水經主管道分配到連接管中再進行二次分配流入兩個平行的集熱管,太陽光通過菲涅耳反射鏡以及二次反射鏡進行二次反射聚焦以后分別透過兩根集熱管外的真空玻璃管加熱集熱管,大部分光能被集熱管上的選擇性涂層吸收轉化為熱能,加熱集熱管內的流體。兩根集熱管內加熱的流體從入口流出后再次在蒸汽連接管內匯集,流入蒸汽主管道。為簡化集熱管的安裝,提高安裝精度,本技術提出將兩根集熱管通過連接管進行一體化制造加工;與此同時,也減少了連接管總長度,降低了系統的流動阻力;此外,連接管的一體化使用,導致兩根集熱管之間是彼此互通的,從而也保證了兩者之間的同溫同壓性,從而減小了集熱管之間的應力,保證了系統的穩定可靠性。集熱管上裝有真空玻璃管,并采用波紋管進行金屬焊接,保證集熱管與外界的真空保溫以及消除玻璃合金屬之間的應力作用,并減少對流散熱損失。蒸汽連接管和冷凝水連接管不聚光,因此采用常規的保溫材料進行保溫。在蒸汽連接管上裝有管道真空抽氣閥,以滿足自然循環系統的應用過程中,進行分段局部進行管內抽真空的作用。本技術通過在集熱管進出口加入冷凝水和蒸汽連接管,實現對菲涅耳二次反射集熱系統集熱管進行一體化設計安裝,達到提高集熱管的安裝精度,減小系統流動阻力的目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真空抽氣閥(1)、Y型蒸汽連接管(2)、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1)、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2)、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第一真空玻璃管?(5?1)、第二真空玻璃管?(5?2)、第一聚光集熱管?(6?1)、第二聚光集熱管?(6?2)、第一真空抽氣口?(7?1)、第二真空抽氣口?(7?2)、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1)、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2)、冷凝水連接管(10);Y型冷凝水連接管(10)兩出口端通過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和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入口端焊接連接;Y型蒸汽連接管(2)?兩入口端通過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和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出口端焊接連接;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外部分別裝有第一真空玻璃管?(5?1)和第二真空玻璃管?(5?2);第一真空玻璃管?5?1)和第二真空玻璃管?(5?2)上分別設有第一真空抽氣口?(7?1)和第二真空抽氣口?(7?2);Y型蒸汽連接管(2)兩入口端分別裝有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1)和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2);Y型冷凝水連接管(10)兩出口端分別裝有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1)和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2);Y型蒸汽連接管(2)的出口段裝有管道真空抽氣閥(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平板菲涅耳集熱系統的一體化雙路集熱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真空抽氣閥(I)、y型蒸汽連接管(2)、第一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1)、第二蒸汽連接管支撐擋板(3-2)、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第一真空玻璃管(5-1)、第二真空玻璃管(5-2)、第一聚光集熱管(6-1)、第二聚光集熱管(6-2)、第一真空抽氣口(7-1)、第二真空抽氣口(7-2)、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第一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1)、第二冷凝水連接管支撐擋板(9-2)、冷凝水連接管(10) ;Y型冷凝水連接管(10)兩出口端通過第一入口端波紋管(8-1)和第二入口端波紋管(8-2)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入口端焊接連接;Y型蒸汽連接管(2)兩入口端通過第一出口端波紋管(4-1)和第二出口端波紋管(4-2)分別與第一聚光集熱管(6-1)和第二聚光集熱管(6-2)出口端焊接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良,華蒙,方子東,徐特科,趙徐煌,范利武,俞自濤,胡亞才,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