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下模的滑塊槽內,包括:滑塊本體、第一滑塊入子與第二滑塊入子;滑塊本體的一端設置有斜面,第一滑塊入子活動的卡設在斜面上;第二滑塊入子設置在滑塊本體下方,于第二滑塊入子上設置有限位凸柱,滑塊本體的底面開設有限位槽,限位凸柱嵌入限位槽內;模具下模的一側固定有氣缸,氣缸的伸縮軸與滑塊本體連接驅動滑塊本體于滑塊槽內移動。氣缸驅動滑塊本體移動,不受傳統滑塊機構中的斜導柱的斜度約束,滑塊機構具有較大的退出行程,能夠滿足具有較大退出行程的卡勾結構的生產需求;同時,滑塊本體與兩個滑塊入子配合,可以完成兩個方向的同時退出。(*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滑塊機構
本技術涉及塑膠模具,特別地,涉及一種用于塑膠模具的滑塊機構。
技術介紹
塑膠產品為便于安裝與裝配,一般要在產品上設計較多的卡勾結構,為成型這些卡勾結構,塑膠模具上要設置退出裝置。較為常用的退出裝置有斜銷機構和滑塊機構。傳統的滑塊機構利用斜導柱的斜度對滑塊本體進行控制,進而對塑膠產品上的卡勾結構進行退出。滑塊機構結構簡單,但退出行程具有較大的限制,滑塊機構的退出行程由斜導柱本身的斜度決定,如果滑塊機構要具有較大的退出行程,斜導柱的斜度就要大,但是斜導柱的斜度增加后,在模具開模時,斜導柱很容易與模具卡死,導致斜導柱斷裂。同時,滑塊機構一般只能在一個方向上進行退出。因此,當產品的倒鉤具有兩個方向時,傳統的滑塊結構就無法滿足產品的結構需求,客戶的設計理念無法實施,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滑塊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滑塊機構退出行程較小,同時,滑塊機構一般只能在一個方向上進行退出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下模的滑塊槽內,包括:滑塊本體、第一滑塊入子與第二滑塊入子;滑塊本體的一端設置有斜面,第一滑塊入子活動的卡設在斜面上;第二滑塊入子設置在滑塊本體下方,于第二滑塊入子上設置有限位凸柱,滑塊本體的底面開設有限位槽,限位凸柱嵌入限位槽內;模具下模的一側固定有氣缸,氣缸的伸縮軸與滑塊本體連接驅動滑塊本體于滑塊槽內移動。進一步地,滑塊本體端部的斜面上開設有燕尾槽,第一滑塊入子的底部卡設在燕尾槽內。進一步地,第二滑塊入子下方設置有耐磨塊。進一步地,耐磨塊上設置有油槽。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氣缸驅動滑塊本體移動,不受傳統滑塊機構中的斜導柱的斜度約束,滑塊機構具有較大的退出行程,能夠滿足具有較大退出行程的卡勾結構的生產需求;同時,滑塊本體與兩個滑塊入子配合,可以完成兩個方向的同時退出。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技術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的滑塊機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以及圖2是本技術的滑塊機構優選實施例中滑塊本體與第一滑塊入子配合的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1、模具下模;102、滑塊本體;103、第一滑塊入子;104、第二滑塊入子;105、限位槽;106、限位凸柱;107、氣缸;108、燕尾槽;109、耐磨塊。【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1與圖2,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下模101的滑塊槽內,包括:滑塊本體102、第一滑塊入子103與第二滑塊入子104 ;滑塊本體102的一端設置有斜面,第一滑塊入子103活動的卡設在斜面上;第二滑塊入子104設置在滑塊本體102下方,于第二滑塊入子104上設置有限位凸柱106,滑塊本體102的底面開設有限位槽105,限位凸柱106嵌入限位槽105內;模具下模101的一側固定有氣缸107,氣缸107的伸縮軸與滑塊本體102連接驅動滑塊本體102于滑塊槽內移動。產品成型完成后,模具打開,氣缸107的伸縮軸縮回帶動滑塊本體102退出,第一滑塊入子103于滑塊本體102端部的斜面上運動,首先退出產品的其中一卡勾結構,第一滑塊入子103完全退出后,滑塊本體102繼續退出,當第二滑塊入子104上的限位凸柱106掛住滑塊本體102底部的限位槽105的側面時,滑塊本體102帶動第二滑塊入子104 —起運動,退出產品的另一卡勾結構,使產品能夠順利脫離模具的型腔。此種滑塊機構由氣缸107驅動滑塊本體102移動,滑塊本體102具有較大的退出行程,能夠滿足具有較大退出行程的卡勾結構的生產需求;同時,滑塊本體102分別與第一滑塊入子103、第二滑塊入子104配合,可以完成兩個方向的同時退出。優選地,為簡化第一滑塊入子103與滑塊本體102的裝配結構,滑塊本體102端部的斜面上開設有燕尾槽108,第一滑塊入子103的底部卡設在燕尾槽108內。這樣第一滑塊入子103不會與滑塊本體102脫落,且能順暢的在滑塊本體102端部的斜面上移動。在第二滑塊入子104長時間運行后,未避免第二滑塊入子104與模具下模101間出現磨損;優選地,第二滑塊入子104下方設置有耐磨塊109。進一步地,耐磨塊109上設置有油槽,油槽內可以存儲潤滑油,以降低第二滑塊入子104的底面與模具下模101間的摩擦系數。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氣缸107驅動滑塊本體102移動,不受傳統滑塊機構中的斜導柱的斜度約束,滑塊本體102具有較大的退出行程,能夠滿足具有較大退出行程的卡勾結構的生產需求;同時,滑塊本體102分別與第一滑塊入子103、第二滑塊入子104配合,可以完成兩個方向的同時退出。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例如,氣缸107也可以采用液壓缸等動力裝置替代。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下模的滑塊槽內,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塊本體、第一滑塊入子與第二滑塊入子;所述滑塊本體的一端設置有斜面,所述第一滑塊入子活動的卡設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二滑塊入子設置在所述滑塊本體下方,于所述第二滑塊入子上設置有限位凸柱,所述滑塊本體的底面開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柱嵌入所述限位槽內;所述模具下模的一側固定有氣缸,所述氣缸的伸縮軸與所述滑塊本體連接驅動所述滑塊本體于所述滑塊槽內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下模的滑塊槽內,其特征在于,包括: 滑塊本體、第一滑塊入子與第二滑塊入子; 所述滑塊本體的一端設置有斜面,所述第一滑塊入子活動的卡設在所述斜面上; 所述第二滑塊入子設置在所述滑塊本體下方,于所述第二滑塊入子上設置有限位凸柱,所述滑塊本體的底面開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柱嵌入所述限位槽內; 所述模具下模的一側固定有氣缸,所述氣缸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學祿,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科創機械設計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