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延遲線電路及半導體集成電路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延遲線電路,且特別涉及系統芯片的延遲線電路。
技術介紹
在系統芯片(System On Chip, S0C)中有大量的處理信號之間相位關系的電路,并且需要通過多位的數字編碼控制相位關系,延遲線電路(delay line circuit)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功能,例如一個延遲線電路由7位的數字編碼控制,便可以實現較輸入信號增加O?127個延時步長(delay step)范圍內的延時調節,進而控制輸出信號與參考信號之間的相位關系。圖1所示為根據現有技術的延遲線電路10的示意圖。延遲線電路10包括精調延遲單兀(fine delay unit)FD、粗調延遲單兀(coarse delay unit)CDl ?CD31、虛置(dummy)粗調延遲單元D⑶以及開關SWO?SW31。輸入至精調延遲單元FD的控制信號編碼有4組。開關控制信號CO?C31用以控制32個開關SWO?SW31的導通與截止,每次只能有其中一個開關為導通。如此一來,7位共128個編碼就分為了 4乘以32。每個粗調延遲單元⑶N的延時(delay)相等且為精調延遲單元FD的延時步長的4倍。圖2為精調延遲單元FD的電路圖。精調延遲單元FD包括如圖2連結方式所示的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P-typ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PM0S)晶體管Pl?PlO以及 N 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N-typ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NM0S)晶體管 NI ?N10。PMOS晶體管P9和NMOS晶體管N9的連結方式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延遲線電路,包括:精調延遲單元,該精調延遲單元的輸入端耦接至該延遲線電路的輸入端,該精調延遲單元的輸出端通過開關耦接至該延遲線電路的輸出端;以及多個粗調延遲單元,串聯連接至該精調延遲單元的輸出端,每個該粗調延遲單元通過多個第一開關中的一個對應開關耦接至該輸出端;其中該精調延遲單元包括二個精調延遲電路,每個該精調延遲電路包括:第一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第一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其漏極耦接至該第一PMOS晶體管的漏極,其柵極耦接至該第一PMOS晶體管的柵極;多個第二PMOS晶體管,并聯耦接于電源電壓以及該第一P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所述第二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相等;至少一個第三PMOS晶體管,耦接于該電源電壓以及該第一P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該至少一個第三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多個第二NMOS晶體管,并聯耦接于接地電壓以及該第一N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所述第二N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相等;以及至少一個第三NMOS晶體管,耦接于該接地電壓以及該第一N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該至少一個第三NMOS晶體管的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延遲線電路,包括: 精調延遲單元,該精調延遲單元的輸入端稱接至該延遲線電路的輸入端,該精調延遲單元的輸出端通過開關耦接至該延遲線電路的輸出端;以及 多個粗調延遲單元,串聯連接至該精調延遲單元的輸出端,每個該粗調延遲單元通過多個第一開關中的一個對應開關耦接至該輸出端; 其中該精調延遲單元包括二個精調延遲電路,每個該精調延遲電路包括: 第一 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 第一 N型金屬 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其漏極耦接至該第一 PMOS晶體管的漏極,其柵極耦接至該第一 PMOS晶體管的柵極; 多個第二PMOS晶體管,并聯耦接于電源電壓以及該第一P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所述第二 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相等; 至少一個第三PMOS晶體管,耦接于該電源電壓以及該第一 P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該至少一個第三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 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 多個第二NMOS晶體管,并聯耦接于接地電壓以及該第一N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所述第二 N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相等;以及 至少一個第三NMOS晶體管,耦接于該接地電壓以及該第一 N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該至少一個第三N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 N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延遲線電路,其中每一粗調延遲單元的延時為該精調延遲單元的延時步長的正整數倍。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延遲線電路,其中每一粗調延遲單元包括二個粗調延遲電路,所述粗調延遲單元其中至少一個粗調延遲單元的每一粗調延遲電路包括: 第四PMOS晶體管; 第四NMOS晶體管,其漏極耦接至該第四PMOS晶體管的漏極,其柵極耦接至該第四PMOS晶體管的柵極; 第五PMOS晶體管,耦接于該電源電壓以及該第四P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 至少第六PMOS晶體管,耦接于該電源電壓以及該第四P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該至少一個第六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小于該第五P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 第五NMOS晶體管,耦接于該接地電壓以及該第四N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以及至少一個第六NMOS晶體管,耦接于該接地電壓以及該第四NMOS晶體管的源極之間,該至少一個第六N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小于該第五NMOS晶體管的柵極特征的寬度。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延遲線電路,其中該第五PMOS晶體管以及該至少一個第六P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電源電壓,且該第五NMOS晶體管以及該至少一個第六N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接地電壓。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延遲線電路,其中該延遲線電路的布局為正方形。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延遲線電路,其中所述第二PMOS晶體管中的一個第二 P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電源電壓,所述第二 PMOS晶體管中該第二 PMOS晶體管以外的每一第二 P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控制器,該至少一個第三P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控制器,所述第二 NMOS晶體管中的一個第二 N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接地電壓,所述第二NMOS晶體管中該第二 NMOS晶體管以外的每一第二 N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控制器,且該至少一個第三NMOS晶體管的柵極耦接至該控制器。7.—種半導體集成電路,包括: 多個核心晶體管,所述核心晶體管的柵極特征互相平行;以及電路模塊,包括多個半導體裝置,所述半導體裝置為延相同方向配置并使該電路模塊的布局為正方形。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其中每一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板; N型井區,位于該基板中; 第一主動區,位于該N型井區中; 多個第一源極,形成于該第一主動區中; 多個第一漏極,形成于該第一主動區中; 多個第一柵極特征,每一所述第一柵極特征設置于所述第一源極中的一個第一源極以及所述第一漏極中的一個第一漏極之間的該第一主動區上,所述第一柵極特征互相平行;第二主動區,位于該N型井區中并平行于該第一主動區; 多個第二源極,形成于該第二主動區中; 多個第二漏極,形成于該第二主動區中;以及 多個第二柵極特征,每一所述第二柵極特征設置于所述第二源極中的一個第二源極以及所述第二漏極中的一個第二漏極之間的該第二主動區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權鋒,段慧婕,
申請(專利權)人: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