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屬于環保技術領域。其包括氣浮池,所述氣浮池由帶若干個通孔的穿孔管隔離成氣浮隔槽和溶氣區;所述氣浮隔槽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口,溶氣區的一端設置有出水管道;所述氣浮隔槽內設置有攪拌器;所述氣浮池的一側設置有溶氣罐,溶氣罐上端連通風源,下端與回流泵相連接,回流泵通過管道連通入氣浮池中;所述溶氣罐上還通過管道連接若干個氣浮頭,氣浮頭懸浮于氣浮池中的液體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防止對釋放器造成淤堵,濃縮效果明顯,實現自清潔的濃縮脫水處理單元。(*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
本技術涉及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主要應用于污水處理工藝中的三泥,SP淤泥、剩余污泥、油泥的濃縮脫水處理,屬于環保
。
技術介紹
三泥的處理常用的技術和設備類型有帶式壓濾機、螺壓脫水機和臥螺離心分離機,生產中一般都是分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處理:1、分質處理,即對于三泥各自比重和含油特點分別采用對應的帶式壓濾機、螺壓脫水機和臥螺離心分離機分別處理,缺點是分散、不經濟。2、三泥按一定配比摻混處理,僅有臥螺離心分離機一種機型滿足此種工藝,但濾水較差,回收率低。污水處理工藝中三泥產生量是很大的,化工廢水尤甚。一直以來,生產中一直沒有一種理想的工藝和機型能夠達到在壓濾單元滿足較高的出泥含固率和濾出水較低的含固率之間的矛盾,也很難達到較好的結合點。長久以來,污泥脫水單元往往較多地集中精力在追求較高的出泥含固率上。這是由于經過濃縮后的原泥含固率一般在1%_3%左右(較高濃度的泥漿),而經過脫水處理后的污泥含固率能夠達到10% (基本沒有流動性,可以裝車運輸)以上,成幾十倍地減少了污泥容積,使運輸處理變成了可能。因此,從污泥處置的容積和運輸費用兩個方面就大大減少了運行成本。但矛盾的一面也同時伴隨而來,即濾出液含固率也相應提高,由原來單機處理懸浮物濃度SS低于100mg/L增加到2000mg/L。當這些SS較高的污泥重新回到初沉池,進入后續系統時,不僅危脅生產的正常運行,同時增加了重復的排泥濃縮過程,況且均混處理后液體中含油,增加了新的處理難題。綜上,濾液的處理目前一直是比較容易忽視和較難解決的問題。目前一些環保公司和運營單位單純推薦和采用了脫水機+氣浮組合工藝,所采用的裝置設備如圖3所示。氣浮工藝主要是將濾水(即氣浮入水)進行二次浮選,將懸浮物SS分離出來,使處理后的濾出水(氣浮出水)更清。原理是投入聚合氯化鋁PAC和聚丙烯酰胺PAM與入水進行混合后,在從釋放器釋放的約0.4MPa溶氣水作用下實現脫穩、上浮和凝聚,最終浮在池面形成浮渣的,從水中清除。但這種工藝在濾液懸浮物濃度SS和油值較低的情況下尚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在較高SS值的處理上,氣浮設備經常出現氣體釋放頭淤堵、油水泥分離不清和排泥不暢無法連續運行的問題,嚴重阻滯了正常生產。如圖3所示現有設備單元不足之處如下:1、攪拌器混合區由于兩種藥劑共同作用,實際生產中絮團效果不明顯,影響浮渣除油和上浮效果。2、混合段相對獨立,只通過穿孔管進入第二段,實際生產中造成本段上浮污泥堆積難以處理。3、采用與集水管相連的處理水作為溶氣回流水,一般情況下較好,但在系統出現異常時極易將雜質引入釋放器內,并且該段在發生淤堵時無法有效反沖和再次啟動系統較好地運行。4、浮渣收集部分則要么浮渣堆積無法排出,要么需生產中需加水稀釋,對后續處理造成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防止對釋放器造成淤堵,濃縮效果明顯,實現自清潔的濃縮脫水處理單元。按照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包括氣浮池,所述氣浮池由帶若干個通孔的穿孔管隔離成氣浮隔槽和溶氣區;所述氣浮隔槽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口,溶氣區的一端設置有出水管道;所述氣浮隔槽內設置有攪拌器;所述氣浮池的一側設置有溶氣罐,溶氣罐上端連通風源,下端與回流泵相連接,回流泵通過管道連通入氣浮池中;所述溶氣罐上還通過管道連接若干個氣浮頭,氣浮頭懸浮于氣浮池中的液體上;所述溶氣區的末端設置有輸送螺旋機,溶氣區底部設置有若干根集水管,集水管的一端與輸送螺旋機相連;輸送螺旋機上設置有濾水板,所述輸送螺旋機與位于溶氣區上端的刮渣機相連接。所述回流泵與氣浮池連通的管道上設置清水反洗閥和過濾器。所述溶氣區內還設置有一塊導流板。所述集水管上均設有若干個集水孔。所述輸送螺旋機為30度上傾角排泥。所述出水管道的高度可調整。本技術的有益效果:1、采用了部分回流加壓溶氣氣浮工藝,在回流管取水頭部(位于氣浮隔槽下端)位置增設自清洗過濾和清水反洗裝置,以改善回流水清潔度,防止對釋放器造成淤堵。2、采用了氣浮池上浮浮渣濃縮改善工藝,采用螺旋及濾網(濾水板)構造,對浮渣進行濃縮減容,利于浮渣濃縮和減少回流水,尤其在高SS生產負荷情況下濃縮作用十分明顯。3、出水管高度可調,可實現濾網反洗和調整浮渣積累厚度,保證較好的濃縮效果。4、裝置第一段混合液可溢流和通過底部穿孔流入第二格溶氣區,真正保證防淤堵汽浮頭在溶氣水和風壓的正反向作用力下實現防淤堵和自清潔的作用。同時,對水力混合和藥劑投放點進行了改良。【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結構俯視圖。圖3是現有設備單元結構主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氣浮池;2、穿孔管;3、氣浮隔槽;4、溶氣區,5、進水口,6、出水管道;7、溶氣罐;8、氣浮頭;9、輸送螺旋機;10、集水管;11、濾水板;12、刮渣機;13、攪拌器; 14、清水反洗閥;15、過濾器;16、導流板,17、回流泵。【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包括氣浮池1,所述氣浮池I由帶若干個通孔的穿孔管2隔離成氣浮隔槽3和溶氣區4 ;所述氣浮隔槽3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口 5,溶氣區4的一端設置有出水管道6 ;所述氣浮隔槽3內設置有攪拌器13 ;所述氣浮池I的一側設置有溶氣罐7,溶氣罐7上端連通風源,下端與回流泵17相連接,回流泵17通過管道連通入氣浮池I中;所述溶氣罐7上還通過管道連接若干個氣浮頭8,氣浮頭8懸浮于氣浮池I中的液體上;所述溶氣區4的末端設置有輸送螺旋機9,溶氣區4底部設置有若干根集水管10,集水管10的一端與輸送螺旋機9相連;輸送螺旋機9上設置有濾水板11,所述輸送螺旋機9與位于溶氣區4上端的刮渣機12相連接。所述回流泵8與氣浮池I連通的管道上設置清水反洗閥14和過濾器15。所述溶氣區4內還設置有一塊導流板16。所述集水管10上均設有若干個集水孔。所述輸送螺旋機9為30度上傾角排泥。所述出水管道6的高度可調整。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在氣浮池I中通過進水口 5灌入待處理污水,加入PAM藥劑和PAC藥劑,并通過攪拌器13攪拌;容器罐7連通風源,并使得氣浮頭8浮于氣浮池I上,容器罐7下端連通回流泵17,與回流泵17連通的取水管道前端設置有過濾器15,過濾器15對從氣浮池I的溶氣區4取出的水進行過濾,并通過雙向清水反洗閥14進一步進行清洗,回流入回流泵17中。氣浮隔槽3中的污水通過溢流和穿空管2流入溶氣區4,經過導流板16調整流向,再經由集水管10流入輸送螺旋機9中,輸送螺旋機9采用螺旋及濾網(濾水板11)構造,對浮渣進行濃縮減容,利于浮渣濃縮和減少回流水,同時氣浮隔槽3中的污水還經由刮渣機12進行刮渣處理。其中,出水管道6的高度可調,可實現濾網反洗和調整浮渣積累厚度,保證較好的濃縮效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包括氣浮池(1),其特征是:所述氣浮池(1)由帶若干個通孔的穿孔管(2)隔離成氣浮隔槽(3)和溶氣區(4);所述氣浮隔槽(3)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口(5),溶氣區(4)的一端設置有出水管道(6);所述氣浮隔槽(3)內設置有攪拌器(13);所述氣浮池(1)的一側設置有溶氣罐(7),溶氣罐(7)上端連通風源,下端與回流泵(17)相連接,回流泵(17)通過管道連通入氣浮池(1)中;所述溶氣罐(7)上還通過管道連接若干個氣浮頭(8),氣浮頭(8)懸浮于氣浮池(1)中的液體上;所述溶氣區(4)的末端設置有輸送螺旋機(9),溶氣區(4)底部設置有若干根集水管(10),集水管(10)的一端與輸送螺旋機(9)相連;輸送螺旋機(9)上設置有濾水板(11),所述輸送螺旋機(9)與位于溶氣區(4)上端的刮渣機(12)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濃縮脫水處理單元,包括氣浮池(1),其特征是:所述氣浮池(I)由帶若干個通孔的穿孔管(2)隔離成氣浮隔槽(3)和溶氣區(4);所述氣浮隔槽(3)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口(5),溶氣區(4)的一端設置有出水管道(6);所述氣浮隔槽(3)內設置有攪拌器(13); 所述氣浮池(I)的一側設置有溶氣罐(7),溶氣罐(7)上端連通風源,下端與回流泵(17)相連接,回流泵(17)通過管道連通入氣浮池(I)中;所述溶氣罐(7)上還通過管道連接若干個氣浮頭(8),氣浮頭(8)懸浮于氣浮池(I)中的液體上; 所述溶氣區(4)的末端設置有輸送螺旋機(9),溶氣區(4)底部設置有若干根集水管(10),集水管(10)的一端與輸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喻朝飛,李振威,陳超,陳鍇,陳朋,劉凱,藺愛金,
申請(專利權)人:喻朝飛,李振威,陳超,陳鍇,陳朋,劉凱,藺愛金,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