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液晶透鏡,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一第二透明基底、一第一透明電極、一第二透明電極、一液晶層、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配向膜以及一第一電場均化層。第一透明電極包括多條第一條狀電極,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與第一透明基底的側邊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一電場均化層設置在第一配向膜與第一透明電極之間或第二配向膜與第二透明電極之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液晶透鏡,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一第二透明基底、一第一透明電極、一第二透明電極、一液晶層、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配向膜以及一第一電場均化層。第一透明電極包括多條第一條狀電極,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與第一透明基底的側邊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一電場均化層設置在第一配向膜與第一透明電極之間或第二配向膜與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專利說明】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尤其是一種具有可使折射率變化平滑化的電場均化層的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
技術介紹
隨著近年來顯示裝置的相關技術不斷精進,立體顯示裝置的發展與應用也越來越蓬勃。立體顯示裝置主要的原理是使觀看者的左眼與右眼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而左眼與右眼接收到的圖像會經由大腦分析并重疊而使觀看者感知到圖像畫面的層次感及深度,進而產生立體感。一般立體顯示裝置大致上可分為需配戴特殊眼鏡(一般可稱為眼鏡式)與不需配戴特殊眼鏡(一般可稱為裸眼式)這兩大類。眼鏡式立體顯示裝置雖然產生的三維效果比較良好,但由于需另搭配特殊眼鏡故仍造成許多使用上的不方便。相對地,裸眼式立體顯示裝置則不需要搭配特殊眼鏡。目前較常見的裸眼式立體顯示裝置例如透鏡式(lenticularlens type)立體顯示裝置是利用透鏡將各顯示信息的光線曲折而分別導向觀看者的左右眼。在透鏡式立體顯示裝置中,也有利用液晶分子所產生的折射率變化來形成具有透鏡效果的液晶透鏡。然而,公知液晶透鏡的折射率的變化不夠平滑,而使得透鏡效果不如實體透鏡的透鏡效果。另外,公知液晶透鏡的條狀電極是以垂直方向排列,故僅在水平方向可具有透鏡效果,在垂直方向則無透鏡效果,因此使得立體顯示裝置的應用與效果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透鏡效果的液晶透鏡,以及可供在水平方向觀看與垂直方向觀看的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本專利技術的一優選實施例提供一種液晶透鏡,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一第二透明基底、一第一透明電極、一第二透明電極、一液晶層、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配向膜以及一第一電場均化層。第一透明基底具有多個側邊。第二透明基底與第一透明基底對應設置。第一透明電極設置在第一透明基底的內表面,其中第一透明電極包括多條第一條狀電極,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與第一透明基底的側邊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二透明電極設置在第二透明基底的內表面。液晶層設置在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之間。第一配向膜設置在第一透明電極與液晶層之間,其中第一配向膜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且第一配向方向平行第一方向。第二配向膜設置在第二透明電極與液晶層之間,其中第二配向膜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第一電場均化層設置在第一配向膜與第一透明電極之間或第二配向膜與第二透明電極之間。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優選實施例提供一種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板以及上述的液晶透鏡。顯示板,具有一顯示面。上述液晶透鏡設置在顯示板的顯示面上。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透鏡具有電場均化層,在三維顯示模式下可使液晶層的折射率變化平滑化,因此可使透鏡效果進一步接近實體透鏡的透鏡效果?!緦@綀D】【附圖說明】圖1繪示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液晶透鏡的示意圖。圖2繪示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優選實施例的液晶透鏡的示意圖。圖3繪示了本實施例的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于二維顯示模式下的示意圖。圖4繪示了本實施例的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于三維顯示模式下的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I液晶透鏡11第一透明基底12 第二透明基底21 第一透明電極22 第二透明電極LC 液晶層31 第一配向膜32 第二配向膜41 第一電場均化層IlA 側邊IlB 側邊2IA 第一條狀電極Dl 第一方向Al 第一配向方向A2 第二配向方向22A 第二條狀電極D2 第二方向2液晶透鏡42 第二電場均化層50 顯示裝置60 顯示板60S 顯示面70 液晶透鏡L圖像LE 左眼RE 右眼LL 左眼圖像RL 右眼圖像【具體實施方式】請參考圖1。圖1繪示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液晶透鏡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I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11、一第二透明基底12、一第一透明電極21、一第二透明電極22、一液晶層LC、一第一配向膜31、一第二配向膜32,以及一第一電場均化層41。第一透明基底11可以是例如一矩形基底,其具有側邊11A,11B,其中側邊IlA與側邊IlB是相鄰的側邊。第一透明基底11與第二透明基底12可包括例如玻璃基底、石英基底或塑料基底,但不以此為限而也可以是其它各種類型的透明基底。第二透明基底12與第一透明基底11對應設置,且其間具有一液晶間隙(cell gap),其中此液晶間隙大體上可介于5微米至60微米之間,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透明電極21設置在第一透明基底11上,且第一透明電極21包括多條第一條狀電極21A,其中第一條狀電極21A沿一第一方向Dl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Dl與第一透明基底11的側邊IlA不平行也不垂直。例如,第一方向Dl與第一透明基底11的側邊IlA的夾角大體上介于4度至15度,但不以此為限。第二透明電極22設置在第二透明基底12上。第一透明電極21與第二透明電極22的材料可以是各種具適合導電性的透明導電材料。舉例而言,具有穿透率達85%以上且面電阻介于5歐姆(Ω)與30Ω之間的材料例如氧化銦錫(ITO)可作為第一透明電極21與第二透明電極22的材料,但不以此為限。液晶層LC設置在第一透明電極21與第二透明電極22之間,精確地說,液晶層LC設置在第一配向膜31與第二配向膜32之間。液晶層LC的折射率差(Δη)是大體上大于0.2,且液晶層LC的介電系數差(Λ ε)大體上可以大于10,以達到比較良好的光學效果,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配向膜31設置在第一透明電極21與液晶層LC之間,用以對靠近第一配向膜31的液晶層LC的液晶分子進行配向,其中第一配向膜31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Al,且第一配向方向Al大體上平行第一方向D1。第二配向膜32設置在第二透明電極22與液晶層LC之間,用以對靠近第二配向膜32的液晶層LC的液晶分子進行配向,其中第二配向膜32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Α2,第二配向方向Α2大體上平行于第一配向方向Al,且第一配向方向Al與第二配向方向Α2可以是相反方向,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電場均化層41設置在第一配向膜31與第一透明電極21之間。第一電場均化層41可以是一高阻抗層,且第一電場均化層41的面電阻值可以介于每單位面積1ΚΩ至50ΜΩ之間,以達到比較良好的電場均化效果,但并不以此為限。第一電場均化層41可包括高分子材料例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Poly-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ED0T)或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嫁鋒(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GZO)、氧化鈦(titanium oxide, TiO2)與氧化鋒(zinc oxide, ZnO),但并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明電極22包括一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晶透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具有多個側邊;一第二透明基底,與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對應設置;一第一透明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底的一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包括多條第一條狀電極,所述第一條狀電極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與第一透明基底的所述側邊不平行也不垂直;一第二透明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二透明基底的一內表面;一液晶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電極與所述第二透明電極之間;一第一配向膜,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電極與所述液晶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配向膜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且所述第一配向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一第二配向膜,設置在所述第二透明電極與所述液晶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二配向膜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以及一第一電場均化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配向膜與所述第一透明電極之間或所述第二配向膜與所述第二透明電極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文俊,張嘉雄,方崇仰,蘇彥瑜,葉家宏,陳威州,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萬士達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