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主要解決現有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存在密封性能差的技術問題。包括外罩、基座、第一按鈕、第二按鈕、推桿、第一按塊以及第二按塊,第一按鈕、第二按鈕與推桿之間分別設有第一壓圈和第二壓圈,推桿上設有凸環,第一壓圈、第二壓圈的一端套接于凸環上,另一端與第一按鈕按壓配合,第一按鈕、第二按鈕與推桿之間設有密封圈,密封圈包括位于中間的第一密封部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為“T”形并與推桿的通槽的開口密封配合,第二密封部為筒狀并容置于所述環形槽的內側。該按鈕頭采用獨特的密封結構,使得按鈕頭在操作時能夠有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由于密封不嚴密導致使用性能降低,從而有效的提高產品的質量。(*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主要解決現有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存在密封性能差的技術問題。包括外罩、基座、第一按鈕、第二按鈕、推桿、第一按塊以及第二按塊,第一按鈕、第二按鈕與推桿之間分別設有第一壓圈和第二壓圈,推桿上設有凸環,第一壓圈、第二壓圈的一端套接于凸環上,另一端與第一按鈕按壓配合,第一按鈕、第二按鈕與推桿之間設有密封圈,密封圈包括位于中間的第一密封部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為“T”形并與推桿的通槽的開口密封配合,第二密封部為筒狀并容置于所述環形槽的內側。該按鈕頭采用獨特的密封結構,使得按鈕頭在操作時能夠有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由于密封不嚴密導致使用性能降低,從而有效的提高產品的質量。【專利說明】雙聯控制的按鈕頭
本技術涉及一種防爆啟動件,尤其是指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
技術介紹
雙聯控制的按鈕頭,這兩條電路保證當任意一個開關狀態改變,可以使中間連接的電器和電源在開路/斷路狀態切換,雙聯雙控,又分雙聯單控和雙聯雙控。使用時,通過雙聯控制的按鈕頭控制開關,目前,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存在密封性差從而造成產品的使用質量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
技術介紹
中的不足與缺陷,本技術提供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解決現有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存在密封性能差的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包括外罩、基座以及基座上的第一按鈕、第二按鈕、推桿、第一按塊以及第二按塊,所述第一按鈕與推桿之間設有第一壓圈,所述第二按鈕與推桿之間設有第二壓圈,所述推桿的中部設有通槽,所述推桿的側向設有環形槽,所述環形槽內設有凸環,所述第一壓圈、第二壓圈的一端套接于凸環上,所述第一壓圈、第二壓圈的另一端與第一按鈕的下端按壓配合,所述第一按塊、第二按塊與推桿的下端相貼合,且所述第一按鈕、第二按鈕與推桿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位于中間的第一密封部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為“T”形并與所述推桿的通槽的開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密封部為筒狀并容置于所述環形槽的內側。所述基座的內部中間設有卡槽,所述第一密封部的端部設有卡入所述卡槽的凸臺。所述密封圈還包括位于外側并與所述第二密封部固定連接的第三密封部,所述基座的外側設有環形的容置槽,所述第三密封部的下端嵌入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一壓圈、第二壓圈均由錐形部和豎直部組成,所述錐形部與第一按鈕、第二按鈕相貼合,所述豎直部按壓在凸環的上端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該按鈕頭采用獨特的密封結構,使得按鈕頭在操作時能夠有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由于密封不嚴密導致使用性能降低,從而有效的提聞廣品的質量。【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外罩丨,基座2,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推桿5,第一按塊6,第二按塊7,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通槽10,環形槽11,凸環12,密封圈13,第一密封部131,第二密封部132,卡槽14,凸臺15,第三密封部133,容置槽16,錐形部17,豎直部18。【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針對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所示,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包括外罩1、基座2以及基座2上的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推桿5、第一按塊6以及第二按塊7,所述第一按鈕3與推桿5之間設有第一壓圈8,所述第二按鈕4與推桿5之間設有第二壓圈9,所述推桿5的中部設有通槽10,所述推桿的側向設有環形槽11,所述環形槽11內設有凸環12,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的一端套接于凸環12上,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的另一端與第一按鈕3的下端按壓配合,所述第一按塊6、第二按塊7與推桿5的下端相貼合,且所述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與推桿5之間設有密封圈13,所述密封圈13包括位于中間的第一密封部131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二密封部132,所述第一密封部131為“T”形并與所述推桿5的通槽10的開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密封部132為筒狀并容置于所述環形槽11的內側。根據上述方案,該按鈕頭采用獨特的密封結構,使得按鈕頭在操作時能夠有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由于密封不嚴密導致使用性能降低,從而有效的提高產品的質量。如圖所示,所述基座I的內部中間設有卡槽14,所述第一密封部131的端部設有卡入所述卡槽14的凸臺15。通過在密封圈13上設置凸臺15卡入卡槽14實現定位,使得密封圈13的安裝牢固性更高,穩定性更好。如圖所示,所述密封圈13還包括位于外側并與所述第二密封部132固定連接的第三密封部133,所述基座I的外側設有環形的容置槽16,所述第三密封部133的下端嵌入所述容置槽16。第三密封部133用于密封基座2與外罩I之間,從而使得密封圈13的整體密封效果更好,有效防止由于密封問題而影響產品的使用。如圖所示,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均由錐形部17和豎直部18組成,所述錐形部17與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相貼合,所述豎直部18按壓在凸環12的上端部。通過上述的安裝結構,使得第一按鈕和第二按鈕的按壓效果更好,靈動性更高。實施例不應視為對技術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技術的精神所作的改進,都應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包括外罩(I)、基座(2)以及基座(2)上的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推桿(5)、第一按塊(6)以及第二按塊(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鈕(3)與推桿(5)之間設有第一壓圈(8),所述第二按鈕(4)與推桿(5)之間設有第二壓圈(9),所述推桿(5)的中部設有通槽(10),所述推桿的側向設有環形槽(11),所述環形槽(11)內設有凸環(12),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的一端套接于凸環(12)上,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的另一端與第一按鈕(3)的下端按壓配合,所述第一按塊(6)、第二按塊(7)與推桿(5)的下端相貼合,且所述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與推桿(5)之間設有密封圈(13),所述密封圈(13)包括位于中間的第一密封部(131)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二密封部(132),所述第一密封部(131)為“T”形并與所述推桿(5)的通槽(10)的開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密封部(132)為筒狀并容置于所述環形槽(11)的內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I)的內部中間設有卡槽(14),所述第一密封部(131)的端部設有卡入所述卡槽(14)的凸臺(15)。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13)還包括位于外側并與所述第二密封部(132)固定連接的第三密封部(133),所述基座(I)的外側設有環形的容置槽(16),所述第三密封部(133)的下端嵌入所述容置槽(16)。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均由錐形部(17)和豎直部(18)組成,所述錐形部(17)與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相貼合,所述豎直部(18)按壓在凸環(12)的上端部。【文檔編號】H01H13/06GK203674020SQ201420037167【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2日 【專利技術者】張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聯控制的按鈕頭,包括外罩(1)、基座(2)以及基座(2)上的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推桿(5)、第一按塊(6)以及第二按塊(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鈕(3)與推桿(5)之間設有第一壓圈(8),所述第二按鈕(4)與推桿(5)之間設有第二壓圈(9),所述推桿(5)的中部設有通槽(10),所述推桿的側向設有環形槽(11),所述環形槽(11)內設有凸環(12),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的一端套接于凸環(12)上,所述第一壓圈(8)、第二壓圈(9)的另一端與第一按鈕(3)的下端按壓配合,所述第一按塊(6)、第二按塊(7)與推桿(5)的下端相貼合,且所述第一按鈕(3)、第二按鈕(4)與推桿(5)之間設有密封圈(13),所述密封圈(13)包括位于中間的第一密封部(131)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二密封部(132),所述第一密封部(131)為“T”形并與所述推桿(5)的通槽(10)的開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密封部(132)為筒狀并容置于所述環形槽(11)的內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勝余,
申請(專利權)人:合隆防爆電氣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