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組合式旋流沉砂池。所述組合式旋流沉砂池包括沉砂系統及分離系統,所述沉砂系統包括池體、砂斗及監測儀,所述砂斗設置于所述池體底部,所述監測儀設置于所述池體上;所述分離系統包括螺旋砂水分離器,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與所述砂斗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沿所述池體的切向安裝。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組合式旋流沉砂池一體化設置沉砂系統及分離系統,將螺旋砂水分離器與所述砂斗底部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沿所述池體的切向安裝,通過超聲波液位計進行實時監測,將砂斗中的沉砂移至螺旋砂水分離器進一步地進行砂水分離,有效地提高了除砂效率,且結構簡單,易于安裝。(*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組合式旋流沉砂池。所述組合式旋流沉砂池包括沉砂系統及分離系統,所述沉砂系統包括池體、砂斗及監測儀,所述砂斗設置于所述池體底部,所述監測儀設置于所述池體上;所述分離系統包括螺旋砂水分離器,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與所述砂斗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沿所述池體的切向安裝。本技術所述的組合式旋流沉砂池一體化設置沉砂系統及分離系統,將螺旋砂水分離器與所述砂斗底部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沿所述池體的切向安裝,通過超聲波液位計進行實時監測,將砂斗中的沉砂移至螺旋砂水分離器進一步地進行砂水分離,有效地提高了除砂效率,且結構簡單,易于安裝。【專利說明】組合式旋流沉砂池
本技術涉及水處理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組合式旋流沉砂池。
技術介紹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因為污水中含有泥砂,將影響后續處理設備的處理效果,如不處理將沉集在水池中,所以需要沉砂裝置,保護后續水處理設備。旋流沉砂池采用強制渦流原理達到砂粒沉降的目的,污水進入平直的進水渠后成直線流動,將進水的紊動減至最低,進水沿旋流沉砂池周邊切線方向進入池中,使之產生附壁效應,從而使原已沉降在渠底的砂粒沿著斜坡流向平底而被捕集。現有技術采用氣提除砂泵提升至砂水分離器,需要設備較多,氣提除砂泵需要壓縮空氣,電耗較高,另還需單獨安裝砂水分離器且上清夜較多。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本技術有必要提供一種除砂效率高且結構簡單的組合式旋流沉砂池。一種組合式旋流沉砂池,包括沉砂系統及分離系統,所述沉砂系統包括池體、砂斗及監測儀,所述砂斗設置于所述池體底部,所述監測儀設置于所述池體上;所述分離系統包括螺旋砂水分離器,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與所述砂斗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沿所述池體的切向安裝。進一步地,所述沉砂系統包括進水管及出水管,所述進水管及出水管均與所述池體側壁連通。進一步地,所述進水管包括平直段和傾斜段,所述傾斜段與所述池體的側壁相連通,且所述傾斜段相對所述池體水平向上傾斜。進一步地,所述池體的側壁與底部的相接處設有傾斜的導流板,所述池體的底部為平面。進一步地,所述沉砂系統包括螺旋槳,所述螺旋槳同軸地設置于所述池體中。進一步地,所述池體的側壁上部設有溢流管。進一步地,所述監測儀為超聲波液位計。進一步地,所述沉砂系統包括與所述池體相固接的支架。進一步地,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的底部設有排空管。進一步地,所述分離系統包括排泥管及推車,所述排泥管一端連接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另一端伸至所述推車。本技術所述的組合式旋流沉砂池一體化設置沉砂系統及分離系統,將螺旋砂水分離器與所述砂斗底部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沿所述池體的切向安裝,通過超聲波液位計進行實時監測,將砂斗中的沉砂移至螺旋砂水分離器進一步地進行砂水分離,有效地提聞了除砂效率,且結構簡單,易于安裝。【專利附圖】【附圖說明】上述說明僅是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對應于本技術的一些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組合式旋流沉砂池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組合式旋流沉砂池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詳細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技術目的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的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并且,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本技術的實施例中的技術手段或技術特征可以替換,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請參閱圖1及圖2,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所示的組合式旋流沉砂池100,包括沉砂系統10及分離系統20,所述沉砂系統10與所述分離系統20相連通,所述沉砂系統10用于將水及附著在砂上的有機物從污水中分離,所述分離系統20用于將所述沉砂系統10中的沉砂進一步分離,實現砂水的徹底分離。所述沉砂系統10包括池體11、砂斗12、進水管13、出水管14、螺旋槳15、超聲波液位計16及支架17。所述池體11為底部開口的殼體,所述池體11的開口端與所述砂斗12相連通,經過所述池體11分離出的沉砂容置于所述砂斗12中。所述池體11的側壁上部設置有溢流管113,所述溢流管113用于保持所述池體11內的水量,防止池體11內的污水量過多,影響所述沉砂池的沉砂效果。所述池體11的側壁與底部的相接處設有傾斜的導流板114,使進入池體11的水流和池體11內的原有水流在該傾斜面上交匯。所述池體11的底部為平面。所述進水管13與所述池體11相連通,所述進水管13包括一平直段131和一傾斜段132。所述傾斜段132與所述池體11側壁相連通,本實施例中,所述傾斜段132相對所述池體11水平向上傾斜,使水流沿所述池體11的側壁切向進入池中,能夠有效防止水流急沖入池體11內。污水進入所述進水管13,先經過所述平直段131,將進水的紊動減至最低,后經過所述傾斜段132,使污水沿所述池體11的側壁切向進入池中。所述出水管14設置于所述池體11的側壁上部。所述螺旋槳15同軸地設置于所述池體11內,且所述螺旋槳15鄰近所述池體11底部設置。所述螺旋槳15 —端同軸地連接一驅動件(圖未標),所述驅動件固設于所述池體11的頂蓋上。所述超聲波液位計16設置于所述池體11的頂蓋上,用于監測所述砂斗12中的沉砂量,當所述砂斗12中的沉砂量足夠多時,將沉砂移至所述分離系統20進行砂水徹底分離。所述支架17與所述池體11外壁相固接,具體如焊接等。所述分離系統20包括螺旋砂水分離器21、排泥管22以及推車23。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21與所述砂斗12底部相連通,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10沿所述池體11的切向安裝,使得從砂斗12中排出的沉砂進入砂水分離器10時產生離心力,更利于砂水的徹底分離。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10的底部設有排空管211。所述排泥管22 —端連接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21的上部,另一端伸至所述推車23。工作時,污水進入所述進水管13的平直段131后成直線流動,將進水的紊動減至最低,然后經過進水管13的傾斜段132,沿池體11底部周邊切線方向進入池中,形成沿池壁的平面旋流,該旋流流態產生的離心力產生附壁效應,使砂粒貼向池壁,并借重力落向池體11的底部,另外,經過所述進水管13進入所述池體11的水流與所述池體11內的原有水流在所述導流板114處交匯,并使水流下折,沿池體11周邊流動,而螺旋槳15用來保持池體11內所有水流的適當轉動,螺旋槳15、導流板114及進水水流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環流流態,水流沿池體11周邊流動,與此同時,沿池底轉向中心,經螺旋槳15向上到頂部,再折向池壁,又再向下到池底一種螺旋環流流態,在環流流態的作用下,離心力的作用使得砂粒最大限度與池底碰撞,并被水流捕集,而砂粒一旦在池底上被捕集到就會借環流流態所產生的底部速度被推向中央落入砂斗12,而池底使為了保證環流流態達到最大除砂和與有機物分離效率,當砂粒沿池底被推向池體11中心時,螺旋槳15將加速水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式旋流沉砂池(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沉砂系統(10)及分離系統(20),所述沉砂系統(10)包括池體(11)、砂斗(12)及監測儀,所述砂斗(12)設置于所述池體(11)底部,所述監測儀設置于所述池體(11)上;所述分離系統(20)包括螺旋砂水分離器(21),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21)與所述砂斗(12)相連通,且所述螺旋砂水分離器(21)沿所述池體(11)的切向安裝。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登全,鄭傳勇,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首創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