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包括厭氧池和短程好氧生物濾池,還包括連接管,所述厭氧池依次分為進水區、組合填料區和沉淀區,所述短程好氧生物濾池依次設有填料區、承托區和出水區,其中,厭氧池的沉淀區與好氧生物濾池的填料區通過連接管相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生活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以保留污水中的氮、磷數量并實現無機化為目標,提高了污水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同時實現了在低能耗條件下使出水中有機物濃度降低至50mg/L以下,提高了污水灌溉的安全性,避免傳統污水灌溉容易造成農作物爛根和土地板結的問題。另外,本發明專利技術系統根據氨氮有利于農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特點,縮短好氧生物濾池的過程,實現了節能降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包括厭氧池和短程好氧生物濾池,還包括連接管,所述厭氧池依次分為進水區、組合填料區和沉淀區,所述短程好氧生物濾池依次設有填料區、承托區和出水區,其中,厭氧池的沉淀區與好氧生物濾池的填料區通過連接管相連通。本專利技術的生活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以保留污水中的氮、磷數量并實現無機化為目標,提高了污水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同時實現了在低能耗條件下使出水中有機物濃度降低至50mg/L以下,提高了污水灌溉的安全性,避免傳統污水灌溉容易造成農作物爛根和土地板結的問題。另外,本專利技術系統根據氨氮有利于農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特點,縮短好氧生物濾池的過程,實現了節能降耗。【專利說明】一種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針對農村生活污水用于安全灌溉的污水資源化利用系統,屬于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化利用
。
技術介紹
目前國內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觀念薄弱,處理技術大多以去除污水中各項污染物為目的,沒有考慮到如何保留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問題。傳統的以除碳和脫氮除磷為目的A/0處理系統,厭氧池停留時間為14h,好氧生物濾池的容積負荷為0.50kgC0D/(m3*d)、水力負荷4.0 m3/ (m2*d),出水達到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級A標準,氨氮濃度應小于5mg/L,磷酸鹽濃度應小于0.5mg/L,C0D濃度應小于50 mg/L。目前國外許多水處理專家正在積極倡導“就地處理就地回用,實現水平衡和水循環”的污水處理概念。農村生活污水從處理到資源化的轉變,不僅是今后水處理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相對于已經受到廣泛關注、技術成熟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而言,農村生活污水的資源化利用技術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生活污水中含有的氮、磷對水環境是一種污染物,但其對農業生產則是必須的營養物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因此能夠將其有效的利用是實現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因此一種能夠實現再生水資源化利用與氮磷充分回收的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的開發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再生水資源化利用與氮磷充分回收的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本系統結構簡單合理,建造成本低、運行成本低,便于維護管理。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包括厭氧池和好氧生物濾池,還包括連接管,所述厭氧池依次分為進水區、組合填料區和沉淀區,所述好氧生物濾池依次設有填料區、承托區和出水區,其中,厭氧池的沉淀區與好氧生物濾池的填料區通過連接管相連通。其中,所述組合填料區占厭氧池體積的80%,所述填料區占好氧生物濾池體積的75%。其中,所述組合填料區填料為Φ 150mmX80mm組合填料,所述填料區填料為粒徑3_6mm的陶粒。其中,所述連接管上設有提升泵。其中,所述沉淀區頂部依次設有密封圈和蓋板。其中,所述進水區內設有排泥管。其中,所述填料區的側壁上設有通風管。其中,所述承托區和出水區之間設有穿孔承托板。其中,所述出水區的側壁上設有通風孔。有益效果: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的污水安全灌溉資源化系統實現了在低能耗條件下仍具有所需要的生物處理效果,即將有機氮、磷無機化以及去除有機物;另外,本專利技術系統不設回流通道,在自然通風條件下就能保證好氧生物濾池的溶解氧需求,從而達到了節能降耗的效果;最后,本專利技術系統解決了以往污水灌溉造成的農作物爛根、土壤板結等問題,最大化保留了生活污水中易于農作物利用的氮、磷形態和數量,實現了污水資源化利用與氮磷的充分回收,因此本專利技術的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現在普遍采用的農村污水除磷脫氮的工藝流程相比,本專利技術系統省略了后續的硝化反應、反硝化反應,系統流程縮短,溶氧需求減少,不需額外曝氣,降低能耗。【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的橫向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專利技術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的縱向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系統中采用的組合填料為規格Φ150πιπιΧ80πιπι填料,該組合填料中心繩為塑料繩,四周為醛化纖維或滌綸絲均勻壓在雙圈大塑料環上,組合填料填料束的長度為0.4m,填料束的數目為8根,填料束均勻懸掛在組合填料區中;填料區填料為粒徑3-6mm的陶粒。如圖f 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包括厭氧池I和好氧生物濾池2,還包括連接管3,所述厭氧池I`依次分為進水區4、組合填料區5和沉淀區6,好氧生物濾池2依次設有填料區7、承托區8和出水區9,其中,厭氧池I的沉淀區6與好氧生物濾池2的填料區7通過連接管3相連通。其中,組合填料區5填料規格為Φ 150mmX 80mm填料,中心繩為塑料繩,四周有醛化纖維或滌綸絲均勻壓在雙圈大塑料環上;組合填料區5占厭氧池I體積的80%,填料區7為陶粒填料,填料區7占好氧生物濾池2體積的75% ;在連接管3上設有提升泵10,沉淀區6的出水通過連接管3上的提升泵10進入好氧生物濾池2中,連接管3與填料區7相連的那個端部還可以設一個布水器11,布水器11將連接管3中的污水變成細小水滴噴灑在填料區7的表層。沉淀區6頂部依次設有密封圈12和蓋板13,進水區4內設有排泥管14,填料區7的側壁上設有通風管15,承托區8和出水區9之間設有穿孔承托板16,出水區9的側壁上設有通風孔17。污水從進水區4進入帶有組合填料區5的厭氧池1,水力停留3 h -4h后,將污水中部分有機氮、磷無機化,降低有機負荷,污水接著進入沉淀區6,通過連接管3進入好氧生物濾池2的填料區7,連接管3中的污水可由布水器11形成細小水滴噴灑在填料區7的表層,在自然充氧條件下,通過增加水力負荷調節好氧生物濾池2中的生化反應時間,將反應停留在碳化、氨化階段,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氮、有機磷轉化為磷酸鹽,同時將有機物濃度降低,污水經填料區7反應后流過承托區8,進入出水區9,由出水區9的出水管排入農田進行灌溉。中試試驗表明采用本專利技術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的出水氨氮濃度為20-30mg/L,磷酸鹽濃度為4-6mg/L, COD濃度為50mg/L以下。當好氧生物濾池2的最佳容積負荷為0.80kgC0D / (m3*d),水力負荷為5.64 m3/(m2*d)時,污水的處理效果最好,即出水的有機物濃度降低到50mg/L以下,氨氮濃度為20_30mg/L,磷酸鹽濃度為4-6 mg/L。本專利技術通過控制水力負荷、填料層的高度,使得好氧生物濾池的生化反應控制在碳化、氨化階段,且取消了反硝化過程,實現反應過程短程化,降低對溶解氧的需求,從而降低能耗,并且使出水中有機物濃度降低至安全灌溉的程度,同時提高有利于農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氨氮含量。本專利技術的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最大化的保留了農村生活污水中易于農作物利用的氮、磷形態和數量,解決了直接使用污水灌溉而造成的農作物爛根、土壤板結等問題,將污水中的氮、磷安全回用于農田灌溉,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中氮磷的回收利用。上述實施方式為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并不受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污水安全灌溉的資源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厭氧池和好氧生物濾池,還包括連接管,所述厭氧池依次分為進水區、組合填料區和沉淀區,所述好氧生物濾池依次設有填料區、承托區和出水區,其中,厭氧池的沉淀區與好氧生物濾池的填料區通過連接管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磊,洪月菊,李先寧,林海梅,
申請(專利權)人:東南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