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振動元件,其包括一振膜與一線圈。振膜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互相分離的一第一導電區與一第二導電區。線圈配置于振膜的第一表面。線圈的兩端分別電連接第一導電區與第二導電區。線圈的兩端位于線圈在第一表面所圈出的范圍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振動元件,且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喇叭單體的振動元件。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電子產品無不朝向輕巧迷你化的趨勢發展,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使用迷你化的電子產品,如收音機或隨身聽等。此外,由于個人數字產品的日漸普及,例如常見的MP3隨身聽、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DA)或筆記型電腦等,更是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另外,可提供各種影音娛樂的智慧型手機更是熱門產品。不論是上述何種電子產品,為了讓使用者在不干擾旁人的狀況下聆聽電子產品所提供的聲音資訊,耳機已成為電子產品的必要配件。此外,耳機也提供了聆聽者較佳的聲音傳輸,使聆聽者能清楚的聽到及了解聲音內容,不像在空氣中傳輸聲音會造成不清晰的情況,且特別是在使用者移動期間,例如在運動、開車、激烈活動或吵雜的環境下也不會受到影響。傳統耳機的喇叭單體中,用于驅動振膜的線圈的兩端引線是直接跨過振膜而從振膜的外圍與信號源連接,并且還會涂上引線保護膠。因此,跨過振膜的線圈會嚴重影響振膜的振動,進而破壞喇叭單體的頻率響應表現,使得音質表現不佳。因此,美國專利US?7,933,429提出如圖1A的架構的振動元件。請參照圖1,線圈5被配置在振膜2的凹槽4中,且線圈5的兩端6a與6b接觸振膜2上的兩個導電區3a與3b。如此,可避免線圈5的兩端6a與6b跨過振膜2而影響振膜2的振動的問題,進而提升音質。然而,要在振膜2上形成容納線圈5的凹槽4并不容易,且困難度會隨著喇叭單體的尺寸縮小而更進一步增加。圖1B是美國專利申請案US?2010/0183173的喇叭單體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B,線圈20直接配置在振膜10上,而線圈20電連接振膜10的金屬化表面11。然后,兩條線路15再搭接于振膜10的邊緣而電連接金屬化表面11。然而,搭接于振膜10的邊緣的線路15仍然會影響振膜10的振動一致性。另一方面,線圈20的兩端25是在線圈20的外圍連接至金屬化表面11。由于線圈20的兩端25的連接點的硬度明顯不同于振膜10,且振膜10在線圈20的外圍的部分必須是柔軟的,才能夠大幅度震動以提供低頻聲音,但是線圈20的兩端25的連接點明顯地破壞了此區域的振動一致性,進而使音質劣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振動元件,可解決線圈影響振膜振動的問題。為解決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振動元件包括一振膜與一線圈。振膜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互相分離的一第一導電區與一第二導電區。線圈配置于振膜的第一表面。線圈的兩端分別電連接第一導電區與第二導電區。線圈的兩端位于線圈在第一表面所圈出的范圍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區配置有一第一導電層,第二導電區配置有一第二導電層。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線圈的兩端分別經由導電膠電連接第一導電區與第二導電區。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振動元件更包括一框架、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二端子。框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振膜配置于框架的第一側。第一端子配置于框架的第一側與振膜之間,并電連接第一導電區。第二端子配置于框架的第一側與振膜之間,并電連接第二導電區。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為一軟性線路板上的線路,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一端隨軟性線路板折疊至框架的第二側。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部分埋設于框架內,且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一端穿過框架而暴露于框架的第二側。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框架、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以埋入注塑成型形成。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框架更具有多個貫孔。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分別面接觸第一導電區與第二導電區。基于上述,在本專利技術的振動元件中,線圈的兩端位于線圈在振膜上所圈出的范圍內,此區域為高音發聲區,發音振幅小且剛性高,將線圈連接點置于此處,不會影響振膜主要用于振動發音的部分,可提升音質。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1A是美國專利US?7,933,429的喇叭單體的示意圖;圖1B是美國專利申請案US?2010/0183173的喇叭單體的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振動元件的正視圖;圖3A與圖3B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振動元件的兩種視角的分解圖;圖4A與圖4B是本專利技術再一實施例的振動元件的部分元件的兩種視角的分解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2、10:振膜3a與3b:導電區4:凹槽5、20:線圈6a與6b、25:線圈的兩端11:金屬化表面15:線路100:振動元件110:振膜112:第一表面112A:第一導電區112B:第二導電區114A:第一導電層114B:第二導電層120:線圈122與124:線圈的兩端210、310:框架212:第一側214:第二側216:缺口218:貫孔220、320:第一端子230、330:第二端子240:軟性線路板具體實施方式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振動元件的正視圖。請參照圖2,本實施例的振動元件100包括一振膜110與一線圈120。振膜11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112與一第二表面,其中因為圖2的視角正對第一表面112而無法看見第二表面。第一表面112包括互相分離的一第一導電區112A與一第二導電區112B。線圈120配置于振膜110的第一表面112。線圈120的一端122電連接第一導電區112A,而線圈120的另一端124電連接第二導電區112B。線圈120的兩端122與124都位于線圈120在第一表面112所圈出的范圍內。在本實施例的振動元件100中,線圈120的兩端122與124位于線圈120所圈出的范圍內,因此振膜110振動時僅有線圈120所圈出的范圍內會受到線圈120的兩端122與124的影響,大幅減少對于振膜110振動發生時的音質的影響。此外,振膜110在線圈120所圈出的范圍內的可振動幅度小于振膜110的其他部分,亦即振膜110在線圈120所圈出的范圍的剛性原本就比較大。因此,相較于先前技術將線圈的兩端設置在振膜在線圈所圈出的范圍外,線圈120的兩端122與124對于振膜110在線圈120所圈出的范圍的影響較小。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區112A與第二導電區112B被一條直線狀的非導電區隔開,而第一導電區112A與第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振動元件,包括:振膜,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包括互相分離的第一導電區與第二導電區;以及線圈,配置于該振膜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線圈的兩端分別電連接該第一導電區與該第二導電區,且該線圈的兩端位于該線圈在該第一表面所圈出的范圍內。
【技術特征摘要】
2012.11.13 TW 1011422791.一種振動元件,包括:
振膜,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包括互相
分離的第一導電區與第二導電區;以及
線圈,配置于該振膜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線圈的兩端分別電連接該第
一導電區與該第二導電區,且該線圈的兩端位于該線圈在該第一表面所圈出
的范圍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元件,其中該第一導電區配置有一第一導電
層,該第二導電區配置有一第二導電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元件,其中該線圈的兩端分別經由導電膠電
連接該第一導電區與該第二導電區。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元件,還包括:
框架,具有相對的第一側與第二側,其中該振膜配置于該框架的該第一
側;
第一端子,配置于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宗隆,
申請(專利權)人:固昌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