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背投影幕布,包括基層、第一擴散層和第二擴散層;其中所述第一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的第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二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的第二微散射結構。實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投影幕布,通過設置在基層兩側的兩層微散射結構擴散層,可以提升在短距離、大畫面投影的光學效率及亮度均勻性,同時減少了光學損耗。(*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背投影幕布,包括基層、第一擴散層和第二擴散層;其中所述第一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的第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二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的第二微散射結構。實施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通過設置在基層兩側的兩層微散射結構擴散層,可以提升在短距離、大畫面投影的光學效率及亮度均勻性,同時減少了光學損耗。【專利說明】一種背投影幕布
本技術涉及投影器材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背投影幕布。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為了增加觀察面的擴散度,通常都采用在背投影幕布的投影側增加單側擴散膜或者采用背投影幕布內部的材料進行擴散的方式。圖1中示出了在背投影幕布5的投影側增加單側擴散膜6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投影儀4投射的光線在經包括單側擴散膜6的背投影幕布5之后,由于擴散角度的影響,到達觀察者位置的光線1-2相對光線3較弱。因此觀察者感官到的屏幕亮度均勻性較差。而且這種感覺在觀察者距離背投影幕布4越近時,感覺越明顯。圖2示出了采用背投影幕布5的內部材料進行擴散的方式。然而,如圖2所示,光線I進行亂散射,因此光線的利用率很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要么屏幕亮度均勻性較差,要么光線利用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種在大視場角度下幕布亮度均勻且光線損耗小的背投影幕布。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背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層、第一擴散層和第二擴散層;其中所述第一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的第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二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的第二微散射結構。在本技術所述的背投影幕布中,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包括波浪狀微散射結構、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在本技術所述的背投影幕布中,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包括波浪狀微散射結構、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在本技術所述的背投影幕布中,所述波浪狀微散射結構的波幅范圍為10-500微米。在本技術所述的背投影幕布中,所述鋸齒狀微散射結構的振幅范圍為10-500微米。在本技術所述的背投影幕布中,所述階梯狀微散射結構的高度范圍為10-500微米。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另一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背投影幕布,包括基層、第一波浪狀微散射結構層和第二波浪狀微散射結構層;其中所述第一波浪狀微散射結構層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所述第二波浪狀微散射結構層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在本技術所述背投影幕布中,所述第一波浪狀微散射結構層的波幅范圍為10-500微米,所述第二波浪狀微散射結構層的波幅范圍為10-500微米。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再一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背投影幕布,包括基層、第一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層和第二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層;其中所述第一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層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所述第二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層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再一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背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層、第一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和第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其中所述第一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所述第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實施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通過設置在基層兩側的兩層微散射結構擴散層,可以提升在短距離、大畫面投影的光學效率及亮度均勻性,同時減少了光學損耗。【專利附圖】【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第一種現有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第二種現有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特征和優點,以及本技術各種實施例的結構和操作方式進行詳細描述。在此,本技術的各個實施例僅僅是用于說明而非限制性的。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地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是用于限定本技術。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所述背投影幕布包括:基層15、第一擴散層16和第二擴散層17。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擴散層16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15的投影側的第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二擴散層17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15的觀察側的第二微散射結構。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可以是波浪狀微散射結構、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也可以是波浪狀微散射結構、鋸齒狀微散射結構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和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在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中,所述波浪狀微散射結構的波幅范圍為10-500微米。所述鋸齒狀微散射結構的振幅范圍為10-500微米。所述階梯狀微散射結構的高度范圍為10-500微米。所述基層15可以采用本領域中已知的任何幕布材質構造。例如不透明塑料、膜、布或者板材。其中該不透明塑料可以是PVC、PET、PU、PE、PP或者TPU等等。在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中,該基層15可以涂覆或者含有金屬粉、玻璃粉或云母粉等高增益材質。第一擴散層16和第二擴散層17可以分別以層壓、貼合、印刷或者涂裝方式分別設置在所述基層15的投影側和觀察側。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和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可以通過蝕刻、貼合、涂鍍或者任何方式設置在所述基層15的投影側和觀察側。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和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可以采用任何散射材料構造。基于本技術的教導,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找到并且利用這樣的散射材料實現本技術。參見圖3可知,經過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和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兩次擴散之后,光線1-3在觀察側形成類似漫反射的光線結構。通常,經所述第一微散射結構和所述第二微散射結構兩次擴散之后,射出角度可以偏轉80-120度。因此,觀察者在不同的位置都可以接收到均勻的光線輻射,提升了畫面亮度均勻性,減少了光線損耗。實施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通過設置在基層兩側的兩層微散射結構擴散層,可以提升在短距離、大畫面投影的光學效率及亮度均勻性,同時減少了光學損耗。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本技術的背投影幕布,包括基層25、第一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6和第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7。所述第一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6設置在所述基層25的投影側。所述第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7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所述第一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6和所述第二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7的高度范圍為10-500微米。所述基層25可以采用本領域中已知的任何幕布材質構造。例如不透明塑料、膜、布或者板材。其中該不透明塑料可以是PVC、PET、PU、PE、PP或者TPU等等。在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中,該基層25可以涂覆或者含有金屬粉、玻璃粉或云母粉等高增益材質。所述第一階梯狀微散射結構層26和所述第二階梯狀微散射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層、第一擴散層和第二擴散層;其中所述第一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投影側的第一微散射結構,所述第二擴散層包括設置在所述基層的觀察側的第二微散射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牛強,吳杰陽,
申請(專利權)人:牛強,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